摘要:笔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基层文化站工作时,正赶上滁州市文化局开展全市民间故事搜集工作,在进行几次培训后,笔者在本乡境内搜集50多篇故事初稿,被《滁州市民间故事集》选用十多篇。1993年。滁县地区设立省辖滁州市,原县级滁州市分为琅琊和南谯两区,笔者在南谯区腰铺文化站工作,并一直注重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工作。
关键词:民间故事;历史文化;缩影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09-0233-01
2002年,滁州市文化局根据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布置,开展《安徽民间故事集成》的搜集整理工作,笔者承担了南谯区民间故事搜集整理工作,由陕西三秦出版社出版了《安徽民间故事集成·滁州卷·南谯分册》。2012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展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要出一套《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我和汪宗文先生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安徽滁州·南谯卷》的搜集整理工作,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
笔者在搜集整理民间故事工作中,2006年笔者被南谯区政府抽调参加首部《南谯区志》的编纂工作,这其中涉列到滁州市和南谯区许多文史资料,一些文史资料在一些民间故事中也有反映,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民间故事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缩影。许多风物故事、生活故事是一个地方民风民俗的反映,许多地名故事、人物故事就是一个地方特定时代的历史文化的缩影。由于时代的变迁,随着我国由农耕社会向工业化、城镇化社会的发展,为了记录时代的变迁,寻找乡村历史与文化的影子,搜集整理民间故事是基层文化工作者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
就滁州市与南谯区来说,本地区流传的许多民间故事,反映出五代十国中后周与南唐、宋朝、明朝、太平天国时期一些社会动乱与战争的影子。
滁州得名于隋朝,公元589年改南谯州为滁州,隋唐盛世期间,滁州作为下州小县,社会较为安宁,流传的故事多是关于琅琊山和琅琊山中宝应寺的佛教兴盛故事。历史发展到动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滁州地处淮河之南,常常成为南北战争的争战之地。五代的后周开始强盛时,后周皇帝柴荣要统一中国,向南唐开战,作为南唐国北方之境的淮河南岸的滁州,必将成为后周统一中国的必争之地。滁州成为两国争战之地,一千年来,在滁州居民中流传着许多有关柴荣、赵匡胤与南唐大将皇甫晖的故事,有后周大将赵匡胤与南唐大将皇甫晖大战清流关,赵匡胤伏兵全椒神山寺的故事。据史料记载,柴荣即位第三年,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柴荣为统一中国,指挥二十万大军攻打南唐江淮之各州县。到显德五年(公元958),南唐被迫把江淮十四州六十个县割让给后周求和。
柴荣是位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兴之主,他在历史上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在滁州市和南谯区的老百姓中至今还流传着有关柴荣的许多故事。在南谯区清流关下的大柳镇有“曲亭的传说”、“哑亭的传说”、三星集的来历”、“清流关车撤印子传说”都与历史上柴荣指挥后周军队与南唐在这一带征战,留下活动的影子。柴荣在滁州的老百姓中还流传着两个有趣的故事,从侧面反映了柴世宗皇帝是位敢于打翻旧制,改革弊政,励精图治的一位中兴之主。这两个故事一个是滁州城的“铁棺材吊城门楼”,一个是腰铺镇的“拗爷塘的传说”。故事的梗概是,在滁州城南门口老城门楼上,吊着一口铁棺材。说柴荣是个拗子,他一生都不听老子的话,老子说打狗他撵鸡,老子说向东他向西,和自己老子对着干。他的老子知道儿子是个拗子,为了使自己死后能够入土为安,故意正话反说。他临死前,把柴荣叫到面前说:“我死后,你要给我制个铁棺材,放到滁州城门楼上”。待他老子死后,柴荣心想,我一生不听老子的话,老子的最后一个心愿,我还是帮他实现吧,不然,我将得个不孝之子的骂名。柴荣最后听了老子的话,造个铁棺材把他老子葬在滁州城门楼上。这个故事在滁州流传了上千年。直到1958年,滁州为拓宽城内主干道,需要拆除滁州南门城楼,在施工时,许多滁城居民白天聚集来围观,他们要看看这城门楼上是否有传说的铁棺材。为了群众安全,组织者最后调来了部队,一夜之间把门楼拆除。据后来文史资料記载,城门楼上没有铁棺材,只有一把十几斤重的大瓦刀砌在门楼砖墙里,可见这个故事在滁州市的生命力。第二个故事也是说柴荣是个拗子,柴荣一生不听老子的话,老子临死前叫他在自家田地的下方挖一口塘,柴荣偏要在他家田地的上方挖一口大塘,实现他老子正话反说的心愿。这口塘名叫拗爷塘,腰铺镇至今还有拗爷塘村民组。
柴荣即位后,敢于改革弊政,把后周皇帝郭威没有完成的改革事业引向人深入。在政治上,严惩贪官污吏,鼓励朝臣建言献策,并出题《为君难为臣不易》让群臣撰文作答。在他的倡导下,群臣纷纷建言献策,柴荣采纳良策,力求做到生活节俭,刑戮不滥,狱讼无怨,使后周的政治统治得以稳固。
在经济上,由于五代时期,长年战争,难民逃亡,大量土地荒芜。对此,柴荣首先大力招民垦荒,将无主田交给流民耕种并下诏减轻租税,下令让军队中老弱者回家种田,撤并乡村,重新编户,编户过程中,把许多过去不纳税的特权阶层降为编户以增加国家税收来源。
在军事上,首先整顿禁军,汰弱留强,于是士兵精强,征发四方,所向皆捷。其次,广增节镇,频繁调动以抑制地方藩镇势力,加强中央政权的稳固。
在文化上,柴荣对历法、刑律、音乐、科举等方面都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他叫精通历数的王朴修订历法,制定《显德钦天历》。命群臣编订《大周刑统》新法律。以窦俨考证雅乐,使失传多年的唐代音乐恢复流传。柴荣还恢复科举考试,广泛选拔人才。柴荣帝王生涯不长,在日理万机中尚能注重文化事业的建设,在五代帝王中是极为罕见的。
在宗教方面,柴荣是我国历史上史家所称“三武一宗灭佛”的四位帝王之一。五代时期,僧尼日益增加寺院渐多已经不适应社会的承受能力,一些罪犯流民逃入寺庙,不仅社会生产劳力减少,还严重影响基层政权的稳定。于是,柴荣下令整顿佛教,清理僧尼队伍,砍掉全国十分之九的寺庙,原则上每州县只保留一所寺庙,数十万僧尼被勒令还俗,净化了佛教僧尼队伍。
在滁州民间有关柴王是个拗子的故事,说柴王做事和他老子对着干,不顺着他老子的话去做,另搞一套,是个不听话的人,其实是柴王即位后,打翻旧制,改革弊政,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建立新体制,不按原来的路子走,我们不难理解,老百姓是用朴素的语言和故事的方式,说这是儿子不听老子的话,也说明柴荣当时的改革力度大,已经深入到百姓的心中。
柴荣的改革为北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他是中国封建帝王中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后来在亲征北伐契丹时,爆发疾病去世。人们对他突然去世感到惋惜,因此,百姓们对此一代英主的未竞事业,只有到阴阳五行及神秘的宿命论中去找答案。在滁州市的老百姓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周世宗姓柴,柴王领兵攻打滁州不吉利,柴入滁(厨房)会被烧掉,所以柴王撤出滁州,历史上柴荣领兵打到滁州天長县的红草湖时,南唐主派人请和,愿去帝号,每年纳贡。柴荣愿意修好,立即罢战,大军自红草湖而退,百姓见后周大军北撤,免去战火灾难,把柴荣驻跸的红草湖称为万岁湖。柴荣撤出滁州后去北伐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要夺回后晋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但幽州为燕,燕者谐音(烟火)之谓也,此是柴入火不吉利之兆。老百姓从内心希望柴荣这样的英主能够健康长寿,完成统一中国大业,但柴荣英年早逝,百姓们只好在神秘的宿命论中去找答案。古书中对一些大人物在某地突然而逝,而此地地名是什么降龙岗、落凤坡、伏龙湾、判虎台之类,会与某人姓名、字号相克,也就是这个道理,从中体会出人们对这些人物怀念惋惜之情。因此,我们深入发掘滁州民间流传的柴王故事,就能发现柴荣作为中兴帝王的一些历史影子。
在滁州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宋金战争故事,大明王朝发源地朱元璋的故事,太平天国的故事等,从这些故事中都能反映出历史上这里曾经发生的波澜壮阔的战争与社会动乱的影子。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劳动人民的情感和历史文化综合的精神载体,是地域风俗民情的结晶。它发源于民间,传播于民众,是百姓积累、相传的精神财富和寄托。由于过去都是赖以口头相传,因传播年代久远和社会变迁,许多生动而古老又能反映历史风貌的故事,已经或正在失传、散落,这是让人深感遗憾和痛心的,为了保护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广泛地开展搜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故事,是基层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笔者参与搜集整理民间故事并出版两本民间故事集,本人的成果受到社会的认可,先后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成员,当选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笔者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加强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工作,在社会的大发展中,为保留历史风貌传承民间文化做出贡献。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