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老民居的保护与利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7942
雷小红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老民居的分布、保护和利用情况,探讨城镇急速发展过程中,在文旅融合这个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利用乡村老民居,合理有效的保存乡村文化遗存。

  关键词:文旅融合;老民居;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09-0227-02

  乡村老民居是乡村文化的遗存,它反应了乡村文化的肌理,凝结了乡村共同记忆,是乡村文化的代表。随着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给乡村老民居的保护和利用了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本文以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为列,探讨城镇急速发展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利用乡村老民居,合理有效保存乡村文化遗存。

  一、碧湖镇乡村老民居分布情况、特色及内在价值

  由于目前学界并没有对老民居给出完整的定义,因此本文截取了碧湖镇距今90年以上的民居进行情况统计分析,碧湖各村目前共有老民居(含祠堂)110余幢,老民居分布较为分散,年代久远。这些老民居中,45%左右为清代建筑,37%为清末明初建筑,18%左右为民国时期建筑。老民居主要分布在南山、白口、石牛、九龙、下叶、同心、红圩、概头、保定、堰头以及碧湖镇区各村。碧湖老民居是浙西南民居的典型代表,由于深受明代建筑的影响,民居仍然保有明代建筑的一些传统。纵观碧湖老民居,多为三开间、四开间或五开间,民居以夯土墙、木构架、小青瓦为主体结构,以砖雕、石雕、木雕等装饰,房屋功能结构合理,造型优美,具有重要价值。

  民居相对于官式建筑来说,与人类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更为密切,其涵盖面更为广泛,所透露出的信息更多,更复杂,特别是一些原始的信息。①碧湖镇拥有400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老民居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古镇演变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也包含了当地人民丰富的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二、碧湖镇乡村老民居保护和利用现状

  4000多年的历史发展,给碧湖留下了丰富的民居资源,但是由于老民居的分布较为分散,数量较大,因此给保护和利用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从民居的分布情况来看,目前碧湖镇乡村老民居比较集中分布的区域有三处:分别为碧湖镇下南山村、碧湖镇人民街历史文化街區,堰头村古民居这三处,其余都分散在碧湖各村当中。

  (一)碧湖镇下南山古民居保护和利用现状

  碧湖镇下南山村古民居群,位于莲都区碧湖镇下南山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郑氏聚居地。村落依山而建,坐东向西,面向瓯江,呈阶梯状分布,现存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民居数十幢。整个村落建筑因山地形制构筑,布局合理,泥墙青瓦形制古拙,错落有致,充分反映了清末民国初年农村的风俗风貌与自然环境特色。

  该民居是浙南山地建筑的典型实例。200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为了保护古民居和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古民居群的村民整体搬迁至山下的新村内。2012年开始,国家开展古村落调查,文物部门对下南山村古村落开始修缮加固。随着文旅融合步伐的加快,以社会资本为主体的保护和利用模式开始在下南山落地。2016年,由浙江联众休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开发,总投资约6000万元人民币,欢庭.下南山项目在碧湖镇古民居群正式落地。目前该项目已经正式落地完工,下南山古村落也成为了一个融古村落文化传承、乡村民俗体验与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项目,开辟了老民居保护的一种全新模式。

  (二)碧湖镇人民街历史文化街区古民居保护和利用的现状

  碧湖历史街区位于瓯江西岸,主要街道是人民街、内汤街、大众街。人民街为主街,东西走向,店铺相连。西段称上街,保存完整,许多店铺、民居为清代建筑。东段称下街,抗战时期,部分房屋被日机轰炸后重建。街道皆为卵石路面。1958年被改为青砖路面。内汤街南北走向,与人民街呈“十”字相交,内汤街是碧湖较古老的街道,经水路至碧湖从瓦窑埠等上岸,直通内汤街,清明时商贸特别繁荣,沿街而建的店铺今尚存,有的民居仍然保留明代风格。

  2000年以来,人民街历史文化街区内陆续有老民居被认定为文保单位,2017年1月,历史街区内的碧湖建筑群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碧湖建筑群包括沈家邸、沈氏宗祠、沈宅、人民街112号民居、人民街114号民居、人民街140号民居、力田巷4号民居、亲仁巷5-6号民居、亲仁巷18-19号民居、三平巷12号民居、内汤街8-9-10号民居、内汤街11号民居等12处点位,被认定为省保建筑群后,政府对建筑群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目前民居群保护状态良好。2019年,碧湖镇又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通过“以旧修旧”的方式修缮、整饬人民街区内各类建筑,统一建筑风格,提升街区环境,设置传统店铺、手工艺制作等商贸设施,再现历史上繁华的商市风貌,将其打造成既能展示历史文化、又能兼顾现代旅游、商业、文化休闲的魅力街区空间。经过政府的整体投资和改造,人民街历史街区内的老民居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和利用。

  (三)碧湖镇堰头村老民居保护和利用现状

  碧湖镇堰头村位于丽水市西南20余公里的碧湖平原上,拥有1500余年的历史,村内拥有通济堰水利灌溉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通济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目前堰头村共有老民居12处,其中有7处已经被列为国保附属,保存情况良好,其余5处尚未被认定为文保的民居保存状况也较为完好。由于堰头村目前位于古堰画乡景区,因此,一些老的民居陆续按照“科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被改造成为民宿、农产品展示中心等,老民居在新旧功能的置换过程中焕发了新的生机。

  (四)碧湖镇其他村古民居保护和利用现状

  据文物普查数据显示,碧湖镇零散分布各村的古民居共有40处,这其中有39处老民居未被核定为文保单位,因而这些老民居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随着碧湖广大乡村的发展,村民对于更好人居环境的向往,直接导致了大量的古民居在新旧建设的交替中拆除消失,为老民居的保护和利用带来重大的挑战。目前,零散分布的老民居中已经有3处被拆修缮为新房,2处因为下乡脱贫安置已被拆除,3处房屋残破,濒临倒塌,损毁数量达到了20%,古民居存续现状堪忧。

  三、文旅融合视阈下乡村老民居的保护与利用策略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的遗产管理体制采取的是以国家行政管理为核心的“自上而下”的推进。从前文碧湖镇的案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2010年之前,碧湖镇的老民居保护多为政府行为,多数以认定文物保护单位的形式来确立对老民居的保护。但是,随着老民居保护和利用向纵深化发展,一般性老民居的数量越来越多,由政府包办的单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老民居的保护涉及到政府、社会、吗民居主人等多方面的关系。随着文旅融合步伐的加快,老民居承载历史文化价值有了一条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有效途径,人们在老民居的保护和利用上,也开发出了更多的模式。

  (一)从政府为主体的保护和利用策略

  通常情况下,对于一些历史价值高的民居建筑,政府会采取主导的保护和利用,政府主导型的优势在于能够从社会效益的角度科学的把握老民居保护和利用的整体方向,同时相对于社会个体来说,政府拥有更为雄厚的资金、技术支持,能够更好的开发和利用一些历史价值高、基础的建设繁杂的民居保护和利用项目。如前文所提到的碧湖镇人民街历史文化街区提升项目主要采用的就是政府主导型保护模式。在文旅融合视阈下,我们可以看到碧湖镇人民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也从文物保护的模式向政府主导开发集现代旅游、商业和文化休闲的魅力街区空间发展。

  (二)以社会为主体的保护和利用策略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今天,社会资本参与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的实践已经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并且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主体多元化的市场经济,通过开发商的投资加入,不仅可以解决历史建筑的保护经费问题,而且还能实现历史建筑利用和开发的多元途径。②碧湖镇下南山古民居的保护和利用就是探索模式之一。下南山古民居主要通过企业资本的进入,完成了古村项目的前期设计、修缮,最终完成了古民居向民宿休闲体的转化,随着旅游度假人群的进入,下南山通过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开发方式,实现了古民居的保护和利用。

  (三)以民居主人或其他社会个体为主体的保护利用模式策略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层次和品位都在不断提高。旅游休闲度假成了人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及實施,给广大乡村带来了无限的可能。老民居是乡村文化的体现,更包含了大量乡村生产生活的气息和印迹。大量城市人口走向乡村进行乡村旅游,给老民居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部分民居主人将老民居转租他人或者自行开发成民宿、乡村餐馆等业态,既向旅游者展现了当地的文化,同时又通过旅游带来的收入实现了经济发展,通过这样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古民居的保护和利用。

  四、文旅融合视阈下老民居的保护和利用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关注追求经济效益与合理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

  文旅融合视角下的老民居开发,让承载文化的老民居变成了旅游的一种资源,实现了文化价值向经济效益的转化。这其中就需要政府发挥导向性作用,做好项目把关人,从而避免老民居开发出现一些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打着历史文化保护名目,却缺少对老民居合理开发能力的项目的出现。

  (二)要关注老民居改造本身与民居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老民居的存在主要依托的是周围环境的存在,而旅游项目的改造,多数就伴随着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基础设施的建设,势必会给老民居周围的道路、相邻建筑带来影响,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好民居周围环境,切不可随意处置。

  五、结语

  乡村老民居反映了乡村历史环境的原真性,保护和利用乡村老民居,对于留住乡村历史文化,再现乡村历史风貌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在文旅融合的视阈下,通过政府、企业、民居主人等多方参与的形式,以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保护利用,最大限度保护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乡村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从而走出一条民居保护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注释:

  ①陈淑珍.浅论明代民居建筑及清代的演变——以桐庐县为例[J].杭州文博,2016.

  ②温泉.重庆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与开发模式探索[D].重庆:重庆大学,200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