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1980年以来的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域涉及《八板》的若干文章为对象,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出自己对《八板》传承中变异性的思考。
关键词:《八板》;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09-0094-01
一、前人的研究成果综述
1.“八板”的源流考辨。薛金炎1982年7月發表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民族曲式》①中较早的提到了有关“八板”的起源问题最早可从五台山保留的乐谱“八板”推算到宋代形成,但未见实证;钱仁康1990年7月发表的《<老八板>源流孜》②一文比较完整的对“八板”的原型进行了溯源,得出:据现有的资料来看,《老八板》已有二百年的历史。最早的谱例应该是1840年出版的一本《中国旅行记》,这比《弦索备考》里的《八板》-谱早了10年;2007年发表的《八板探源》⑤一文从乾隆二十七年(1763年)一素子整理的《琵琶谱》资料中找到目前为止最早的“八板”曲谱,其中还有专门关于“八板”乐曲结构论述的文章。但当下流行的“八板”曲谱仍是以荣斋《弦索备考》(1814手抄本)里的《八板》为原型。
2.关于“八板”的本体结构及变体结构的研究。董维松1982年出版《从音乐发展逻辑看<八板>结构》④一文表示:《八板》是以起部(呈示)——展部(发展和引申)——落部(结束)为总体结构,而其中又套有“上下句式”、“起承转合”等结构原则的带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三部结构”;《一种源远流长的民族曲式》,对“八板”的定义为:八板是流传全国各地的一首曲牌;八板指的是由八板曲牌衍变而成的许多标题性器乐曲;八板指的是定格68板的曲式结构⑤。
3.对各地民间乐种中“八板”的研究,主要分析的是不同区域乐种中“八板”因素的共存现象。如《水泊梁山地区的复调音乐——介绍丝弦重奏“碰八板”》⑥、《<汉乐>“六十八”板的曲式及其变体>⑦、《“碰八板”研究》@、《<凤阳歌绞八板>音乐及其演奏特色》@、《山东筝曲的“八板体”与“碰八板”》⑩、《万变不离其宗——<老八板>流变的地方风格差异》(11)等。
4.“八板”元素如何运用于新的创作之中,以此从新的艺术形式中表现民族化。如《<老六板>旋律在三首现代音乐作品中的音高集合》(12)、《陈怡室内乐<八板>素材运用特性及审美倾向探析》(13)、《“八板”元素在当代音乐作品中的应用》(14)等。
5.以研究“八板”为例,为探讨民间音乐的创新、阐释音乐文化拓展途径。沈恒在2009年4月发表的《发掘深层结构阐释音乐文化——以中国传统乐曲“八板”为例》(15)一文写道,“尽管众多乐曲在不同时空配合方式中呈现出不同的和声、调式、曲式与音乐风格,但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精细研究”以及“运用整体论方法加以阐释”,我们仍可寻找到它们共同承载的文化信息”。可惜!作者并没有提出它们共同承载的文化信息是什么。《从<老八板>音乐的演进看民间音乐在传承中的创新》(16)一文从传承的角度理解民间音乐自身的话语系统。此文的研究视角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借鉴。
二、小结
综上所述,诸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八板”及其变体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对《八板》的变异性的研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不同乐社传承中的差异;不同人的念唱有差异;同一乐社不同人有差异。因此,本文认为对<八板》所产生变异性的探讨还应该关注乐在何种情况下为用。不仅是要注意《八板》在本体结构上所产生的变化,更要分析其产生变化的深层内涵。
注释:
①薛金炎.一种源远流长的民族曲式[J].音乐研究,1984 (11).
②钱仁康.<老八板>源流孜[J].音乐艺术,1990.
③李静,杨东.八板探源[J].艺术研究,2007.
④董伟松.从音乐发展逻辑看<八板>结构[J].中国音乐,1982.
⑤薛金炎.一种源远流长的民族曲式[J].音乐研究,1984 (11).
⑥成公亮,水泊梁山地区的复调音乐——介绍丝弦重奏“碰八板”[J].音乐爱好者,1981.
⑦王卓模.<汉乐>“六十八”板的曲式及其变体[J].中国音乐,1988.
⑧王英睿.“碰八板”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
⑨赵宴会.<凤阳歌绞八板>音乐及其演奏特色[J].艺术百家,2004.
⑩王珣.山东筝曲的“八板体”与‘碰八板,,[J].乐府新声,2009.
(11)胡倩,陈其射.万变不离其宗——<老八板>流变的地方风格差异[J].大众文艺,2012.
(12)童昕.<老六板>旋律在三首现代音乐作品中的音高集合[J].黄钟,1998.
(13)周晓莹,程兴旺,陈怡室内乐<八板>素材运用特性及审美倾向探析[J].人民音乐,2006.
(14)卞婧婧,“八板”元素在当代音乐作品中的应用[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1.
(15)沈恒.发掘深层结构阐释音乐文化——以中国传统乐曲“八板”为例[J].中国音乐学,2009.
(16)周青青,从<老八板>音乐的演进看民间音乐在传承中的创新[D].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