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贝多芬;黎明;音乐分析;演奏;奏鸣曲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09-0093-01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53》第二乐章的曲式分析
这一乐章是F大调为主调,它和第一、三乐章来比较来说是有些短小的,它从表面上看着其实不像是一个独立的乐章,但它的内容内在完全可以说是贝多芬极其富有特别创意的创作,独立、新颖,旋律感情非常深刻,把人们心中的感情与大自然的声音融为整体,也起着非常关键的承前启后的作用,A部分为F大调,是一句扩展乐段,B部分为F大调,整体的旋律结构分成了三部分,每一部分的开始都是一样的,只是中间和结束各不一样,接着再现的A部分,为F大调,是A部分的动力再现,扩展的乐段停在C大调的属功能上,与接下来的乐章无间息的发展下去,所以,也很像是一个间奏曲。
作为整个奏鸣曲之间的过渡,这里让人感觉到贝多芬像是身处于乡村的稻田里,稻田里有着陪伴他的可爱生物,呜叫着,他静静的听着微风声,鸟鸣声,这些其实也是表达了贝多芬他所期待的他的未来景象。与第一乐章不同,第二乐章给人如梦境般淳朴的美感,是一片欢快美好的片段,但是又伴随了一些紧张和不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被贝多芬非常巧妙的融合在整个优美的第二乐章中。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最为活跃的时期,他接二连三地创作了许多大作品,如《英雄交响曲》、《克罗采小提琴奏鸣曲》、《热情奏鸣曲》、歌剧《费德里奥》等等。
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53》第二乐章的演奏分析
第二乐章体现了贝多芬奏鸣曲创作的独特特点,一些连线与变化的力度标记表现出贝多芬的要求,需要注意谱面上的力度表情标记,需要嚴格按照标记的记号演奏,把握好呼吸,A段以pp的力度为开始,随着力度和感情的变化慢慢加强在第六小节达到sf,再由强慢慢到弱,以pp的力度结束,让人们清楚的感受到此曲的力度变化。
接着就是B段序奏部分,有着几个乐句构成,这个序奏的划分是根据力度、表情记号、音区来划分的,而且更是把对比对置的处理也变得非常明显,第一乐句旋律突强后弱收,第二乐句音域拔高,但需要弱奏,与前后形成力度对比,像你应我答对话一样。这个时候节奏是要特别关注的,所以在演奏时要弹奏的连贯自然,指尖轻轻去触键,表现出似有似无的感觉,需要重点表现旋律的层次感,让人感觉非常立体。
接下来的再现部A是A的变化再现,右手在演奏时发生变化的是音程幅度,音域拔高,与A段对比,再现部A'情感更加丰富,更上一个层次,由F大调逐渐转向C大调过渡,最后出现的右手旋律也代表着光明即将到来的前奏。在弹奏再现部A'时,全身应注意要保持住姿势,这样有助于音色的发挥,最后一个和弦落在了C大调的属和弦上,有着强烈的期待和向往,这暗示着黎明的曙光即将到来。
贝多芬在竭力完成这些伟大作品的同时又积极脱离过去的格调,放进了在以往作品所没有过的壮丽演奏技巧,造成了演奏会形式的效果,给人有如仰望天空一样的阔达大度之感。贝多芬开始展露自己的全貌,另创一种独特的风格,满怀自信地以巨大的力量向前迈进。可以说,贝多芬已经完全脱离了初期的风格。
三、结语
贝多芬的《黎明》在钢琴的各种技法的运用上呈现出极其高的演奏本领,同时也让这首乐曲的情感也得以升华。贝多芬把自己对于生活的希望寄托于这首奏鸣曲中,充满美好,旋律优美欢快的主题似歌者在歌唱,又似自然的清风带来清凉,让人舒心,而且预示了浪漫主义的描绘景物风格的交响性,是贝多芬所创作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这首作品是那么著名,但不够明确易懂。钢琴技法负担过重,经常妨碍人们捕捉它内在的亲切。
我们习惯于贝多芬悲剧性的面目、威风凛凛的姿态、宽阔的音型,他的富有激情动机的暴露性特征。当贝多芬似乎无忧无虑地用他灵活、粗壮的手指依次弹奏琴键时就象以他短小的双脚在郊外散步一样,无法想象在音阶和经过句的轻巧雨点下唱出的幻想所具有的紧张度和在这个梦境中清醒的意志所具有的坚定性。犹如纯净的水在流动,对大自然醉人的赞美又服从于理智。
参考文献:
[1]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2]费雷德里克拉蒙德.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姜帆,男,湖北武汉人,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现从事舞蹈钢琴伴奏。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