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阿尔伯特-吉纳斯特拉的节奏和旋律风格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6287
摘要:吉纳斯特拉作为Z0世纪初阿根廷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创作上的节奏风格和旋律特点都别具一格,其中大量运用取材于阿根廷民间音乐元素。

  关键词:吉纳斯特拉;阿根廷;舞蹈节奏;中古调式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09-0084-01

  阿尔伯特·吉纳斯特拉的音乐有着一种与生俱来、与众不同的风格。他的音乐语汇中有极高的辨识度和特征性,从他学生时期开始到他音乐生涯最后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吉纳斯特拉接触到了许多不同的音乐元素创作了许多音乐题材。虽然今天有许多学者并不认同于吉纳斯特拉的音乐可以有机地根据不同的音乐特征被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但是他们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他们认为吉纳斯特拉的音乐发展的规律和特征揭示了他整个音乐创作时期的延续性——关于这一点音乐家本人也是认同的。所以想要了解吉纳斯特拉的音乐风格的发展,首先要着手于吉纳斯特拉作品中三个不同的部分。

  一、特吉纳斯特拉的音乐时期划分

  从这个角度出发,吉纳斯特拉将自己的第一个时期称作“客观民族主义”时期(1937-1947年),这个时期吉纳斯特拉的作品主要取材于阿根廷的自然风光以及本土牧民一高楚牧人的文化,这些元素在他看来都象征着阿根廷本民族的文化。在这个最初的发展阶段,作曲家将这些阿根廷民间文化元素直接投射在主调音乐里。经过第一个阶段之后是作曲家最具有创造力的第二个时期—“主观民族主义时期”(1947-1957),这个时期作曲家继续取材于阿根廷本土音乐元素,但不再单纯地使用主调以及复调的创作手法,而是将调性与和声与阿根廷民间文化元素有机地结合,常常用固定的调性,和声或节奏旋律来特指某一种阿根廷民间文化。作曲家把第三个时期被划分为“表现主义时期”(1958-1983),这个时期他大部分展示了先锋派的音乐美学和小部分的民族主义角色。吉纳斯特拉本人在1960年提出的这三个阶段的时间划分,直至往后的15年中都没有改变。但是在吉纳斯特拉去世前不久的一次和钢琴家Lillian Tan的采访中表示,他觉得自己的音乐创作时期划分应该为两个阶段并不是三个。他认为自己的第一个时期为主调及复调音乐的阶段,第二个时期则为无调性音乐的阶段。如今的学者对吉纳斯特拉的这种缩减时期划分法引发了颇多言论,仅仅根据调性来简单将作品划分成两个不同的时期,认为他忽略了音乐美学的广度和深度。

  但是无论以何种形式划分吉纳斯特拉的音乐时期,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和特征都有从一而终的连续性以及作曲家个人风格的高度辨识。下面笔者将从音乐节奏与旋律方面来探索作曲家的风格。

  二、吉纳斯特拉的节奏轮廓

  吉纳斯特拉对节奏的革新是他在音乐创作中最突出的特征。作曲家所采用的典型节奏特点是,将两种对比的节奏线条交织进行:第一种节奏是在低声部固定进行的节奏型,往往模仿某种活跃且持续的舞蹈韵律;第二种节奏则是自由变化的,模仿说话的语言,灵感来源于当地的传统歌曲的歌词。吉纳斯特拉将这两种对比强烈的节奏交织在一起,巧妙地将这两种二次元的对立节奏进行有机的平衡。

  吉纳斯特拉频繁地使用马兰波舞蹈的节奏元素作为第一种低声部的伴奏节奏。马兰波舞蹈是一种竞技型的阿根廷舞蹈,这种舞蹈常常用于两个高楚牧人之间运用“萨帕塔”的舞步来比拼持久度。作曲家就依据“萨帕托”舞步的画面,用连续的快速的6/8拍八分音符来表示“萨帕托”舞步。

  另外,作曲家常常在乐句末尾使用重复的打击乐似的重复节奏来加强音乐情绪。吉纳斯特拉对马兰波舞种的偏爱在他许多耳熟能详的作品中都能窥见其身影,例如

  除此之外,在1960年之后作曲家面向国际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中常常都能看到他采用强烈以及持续的音乐节奏,例如1961年所作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作曲家将这种特点的节奏定义为阿根廷音乐独有的风格,将这种激烈且持续的节奏比喻为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舞蹈。

  吉纳斯特拉用上文提到的第二种节奏线条来表示充满表现力的角色。这种节奏取材于阿根廷民间歌曲的题材,milonga,vidala,和triste。这些音乐角色常常开始于较慢的速度,到了乐曲的中部乐段时,速度加快,而最后速度趋于宽广。作曲家喜欢在节奏上做自由的变化以及使用华彩乐段来加强音乐中阿根廷元素的特征。所以在吉纳斯特拉的作品中常常能够发现大量且细腻的速度变化标记,如poco accel.,accel.,rall.,molto,a tempo,poco rall等等。作曲家常常使用这些变化细微的速度标示结合力度变化来表现音乐的戏剧张力。

  1960年后吉纳斯特拉的音乐创作在节奏速度的运用又开拓了新的里程碑。他将自己的音乐不再局限于固定的音乐结构,例如在歌剧《波玛索,op34》中他就探索了许多不确定的节奏。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三种对比性强的不同节奏类型:第一种标准节奏;第二种偶然节奏;第三种如诗般的自由节奏。在这三种节奏风格中只有第一种是固定的,可以用节拍器来度量的,第二种则需要数拍子计算的,第三种则需要和歌唱家进行“竞技”“辩论”一样的方式来确定速度。在作品《唉斯图迪奥斯交响乐,op35》中,吉纳斯特拉就根据这种节奏的不确定规则创作了这套纯管弦乐的作品。

  三、吉纳斯特拉音乐的旋律特点

  旋律的魅力激发着作曲家创作和声更加丰富的作品。最初,吉纳斯特拉从阿根廷民间音乐与世俗音乐中获得创作素材。他的早期旋律主题取材于五声音阶以及安第斯和阿根廷西北部音乐,他甚至在他的《十二首美国前奏曲,作品12》中的两首标题中明确写到利用了这两种元素——《五声大调的第一个调式》,《五声小调的第一个调式》。

  还有一种值得一提的调式是一种流行于阿根廷西北部地区的一种三全音音阶,吉纳斯特拉极少用到这种调式,但是在他的交响乐《Ollantay,op17》的开头就是基于这个调式以及古代印加传说。吉纳斯特拉频繁喜用中古调式,在许多作品中我们都能窥见端倪。例如《Pampeana no.1》的开头运用了弗里几亚调式,《Cantos del Tucuman,op4》的第一首运用了伊奥尼亚调式,《第一弦乐四重奏,Op20》第四乐章运用了混合利底亚调式。当然在作曲家的其他作品中也結合运用了平行大小调,这种将中古调式和西洋大小调相结合的调式起源于阿根廷本国的传统音乐会。

  另外,吉纳斯特拉喜欢运用两个近关系大小调音阶的模式作为两个不同的声部同时行进。这个特点在比Vilada,Zambia,Triste中常常能看到。

  四、结语

  吉纳斯特拉在音乐上的创新不但使世界更加了解了阿根廷的民族文化,同时他也为20世纪新音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音乐取材深入人民的生活经历,这一显著特点在钢琴历史上极少人能于其比肩。

  参考文献:

  [1] Roger Kamien 《WIusic An Appreciation》.

  [2]lDeborah SchwartzKates.

  作者简介:林宜颖(1991-).女,福建福州人,硕士,助教,毕业于英国北方皇家音乐学院音乐表演系,研究方向:钢琴。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