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张若虚,大部分人可能不知道他是谁,但每当后人提起《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却称之为“以孤篇压倒全唐制作”。在这首诗中,他以独特的视角展现出初唐时期诗人对宇宙万物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关键词: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生命宇宙观
中图分类号:1207. 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09-0013-01
在诗歌的发展中,生命的独立性往往是受到赞颂的,《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让人陶醉其中是因为它在充分的自我独立过程当中,去展现另外一个完全独立的、与之不同生命个体。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这些独立存在与自然中的主题,偶然间结合在一起,而后又各奔东西,既是友人,又是路人。“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他们在历史的某一处相逢,一起席地煮酒,伶仃大醉后又各奔东西,各自回到自己最初的彷徨。
“何处春江无月明”,事实上,每一处的江面都会被月光所照到,但我们不肯能亲眼见到每处江的月光。实际上这是唐诗继承了道家思想的:“天地无私”月光不会随意的照或不照那个河流。它也是一种宇宙中本质的状态,并非从人的角度所理解,而是丛宇宙的角度去描述,庄子曾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追求一种洒脱独立于世外,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回眸历史的星空,我们来到公元七世纪左右,诗人正站在春天的江畔边看夜晚的花,然后他不禁问道:谁是第一个在这个江边看月亮的人?”现在我们读完这句很难将它与宇宙、生命本质相连起来,但实际上,张若虚将人从现实中拉开、抽离去面对苍茫的宇宙。就同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也是感觉自己的生命是如此渺小与茫然,面对着一个巨大而又未知的世界。喜悦与悲哀并存既有对征服的喜又有对未知的迷惘。面对一个未知的大世界,却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如何走的迷茫。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回到虚无的本质,当水天一色时,就会变成绝对的虚无。生命状态处于虚无之中,其内在的本质因素就会得到体现。
我们陷入思索生命的本质时,诗人便给了我们答案:“人生代代无穷已”即一代代人的传下去没有止境。接着他又给了我们一个引人思索的问题“不知江月待何人?”这里的等待指的是江山有待,他认为江山在等待誰,就似陈子昂在另一个山顶上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样,他觉得江山在等他。而在此刻的春天、此刻的江边、此刻的夜晚、朵朵鲜花盛放的时刻;他觉得他是被等到的人。
而后这句“但见长江送流水”,水不断的在流淌着。在中国儒家文化中,水是代表着时间的。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的就是时间,诗人,觉得宇宙间或许有自己不了解的更深奥的时间与世界,刹时,他个人的生命与流水的生命、时间的生命有了短暂的交融。
当诗人思考到宇宙问题时,我们会看到他的孤独,此刻他面对着这种孤独却没有畏缩,甚至说还有一点高傲。我们读这首诗时,会发现他逐渐将许多东西摒弃,最后只剩下人与宇宙的对话。当“不知江月待何人”这句出来时,整个人与宇宙格局就完成了。无限的时间与世界都在等着我,这是何其的狂放。之后由宇宙意识转到人的层面。人活一世有两个难题,一个是宇宙与自身生命本源的难题,而是深处人世间情的问题;“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呲时,已经开始有景生情,诗人开始愁思,诗人愁从何来?我们不得得之,此时,他看到了江边一个人撑着小舟,又不禁思索“何处相思明月楼”肯定有一个女子在某个月亮满照的楼上。这句诗,扩大了情感思绪又呼应了前面对“何处春江无月明”的写照;扩大了宇宙与自身的联系。此刻,我们或许真正意义上明白张若虚的愁,离家的愁,与自己所爱人分隔一方的愁。他借前面的“扁舟子”,来到了明月楼。而后他开始假象那个朦胧的女子,这个想象世界是他生命与宇宙对话的扩大。随着对女子的想象的深入,诗人仿佛看到了宇宙当中非常本质的一些东西,他想给他人的生命做一些指示,又不是庸碌的指示,“愿逐月夜流照君”就是明显的体现。月光本是纯洁的,可在这一刻却将两个彼此无关联生命联系在了一起。
宇宙之间原本存在的事物常常因为我们忽视而变成不真实,可是看似不真实的东西,如果有自己的想象,也会变成存在。就如同诗人在河边,看到河水有很多波浪,可鱼和龙却不知道波浪的存在。
在这个世界上,当你对许多事物怀抱许多期许时,一切看起来不真实的东西,都会形同存在。就如同万物最初都是无情的状态,人的生死,或者花的开放,本就是无情的。可就情感部分而言,人们会觉得,一朵花落了,虽然是一种凋零,但也是一种新的寄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又变成对无情事物的有情解释。
生命的归宿是什么?张若虚给了我们每个人思考,我们的每个人最终的归宿又在何方?或许在那虚无缥缈的宇宙间吧。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春江花月夜.
[2]蒋勋说.唐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