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际文化交流对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至为重要,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2018年3月28日起以全新面貌向公众开放,力求与国际接轨,通过创新的手段将展览呈现给观众。本文叙述博物馆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展的意义,并通过列举两个上历博开设的外展,指出在筹办外展时所碰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国际交流;合作办展;博物馆:展览
中图分类号:G269.2;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6-0277-02
一、引言
在如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摆放文物的场所。博物馆要创造一个兼具多功能意义的环境,与外方机构、博物馆、社会各界的资源共享、互动合作是少不了的。然而从桥梁的搭建到桥梁的巩固再到转型发展是每个当代博物馆必然的经历,也是博物馆事业的最终趋势。博物馆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不仅仅是资源信息、保管修复经验、公共教育方式等得到共享和发展,同时大量珍贵的文物有机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展览,让全球更多百姓能亲眼目睹文明发展历史,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二、中外文化国际交流对博物馆的意义
五千年的岁月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宏大少不了国际交流,国际交流对博物馆的意义从大体范畴来说分为三点,其一,促进国内外文化发展和进步。中外文化国际交流有利于互相学习和吸收各民族的文化成果。其二,维护民族文化,提高中华文化的竞争力。其三,发展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多样性。世界各族文化得以碰撞,相互借鉴,可以使各民族取长补短,上海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就是多元文化相互摩擦碰撞而形成的。
在博物馆中,文物正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或许还没有任何一种其他形式,比馆际合作办展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收获硕果,并且能让更多的百姓拓宽视野,不用走出国门就能欣赏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珍宝。同时,博物馆在国际间的友好关系得以发展并得到专业上的互相认同。
三、博物馆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办展的作用
随着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的日益增强,文化领域及文博行业与世界各国的交往频繁,中国的博物馆与文化产业越来越受全球的关注。
(一)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乃至地域文化
为了能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乃至认识中国各城市的文化魅力,我們需要把中国的特色文化推出国门,走向世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精品展项之一——海派旗袍展。反映的不仅仅是上海的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东方女性的魅力,同时制作旗袍工艺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把这一精品展积极推向世界,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中国地域文化,这也建立在博物馆馆际合作交流的基础上。
(二)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
人类命运是一个共同体,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以促进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互相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国人能不用走出国门,更快地认识、学习到世界文化,博物馆把全球的文物带回家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目前,为了加强馆际交流,提升上历博的国际知名度,我馆出访团在2018、2019年间已走访多个国家,拜访了将近30个国际文博机构,进行展览合作洽谈工作,与巴黎、伦敦、东京等城市博物馆协商城市历史文明系列展,并考察各博物馆的文物及展览展陈。在馆际交流方而,上历博与多家博物馆签署了馆际友好合作协议,为今后馆际的展览合作、学术研究等建立双方互信基础。
四、上历博国际展览策划情况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新馆开放至今,共举办两场国际型引入展览。
2019年2月至5月,上历博与邬达克文化基金会共同主办了《邬达克与近代上海城市建筑展》。由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定位为城市博物馆,对于生活在上海或是来旅行的过路人来说,了解一座城市最便捷、最直观、最高效的方式就是城市博物馆。上历博向广大观众展示上海的这段传奇且精彩的历史,正是策划国际临展的动力源泉。无论是上海市民还是短暂来旅游的过客,抑或是长时间居住在上海的异乡人士,都是本次国际展览目标群体,在了解到邬达克传奇人生的同时,更能体会到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另一个展览则是正在进行的《白色金子·东西瓷都——从景德镇到梅森瓷器大展》,从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时间长达约3年,先后在上海、大连、广州、江西、郑州巡回展出。展品来自德国梅森瓷器博物馆、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博物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以及各国内博物馆馆藏瓷器,向市民展现了中国的东方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至西方,并且与欧洲的西方文化碰撞协同发展的演变过程。尤其是欧洲皇室对瓷器的痴迷以及如何“炼金”的故事在展览中表述得十分出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五、国际合作办展遇到的问题(案例)
目前,上历博举办的国际型展览只有两个,还是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今后,上历博会与国际接轨,将有越来越多的引进展和国际展驻入,也将而对不小的挑战。同时.经过两次与外方合作办展,学习到足够专业的流程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可避免的问题。
(一)资源匮乏限制国外精品展引进
博物馆作为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为提高国民素质贡献巨大,但自身却缺乏发展的资金。目前,办展经费困难是国内博物馆的普遍现象,再加上国外精品展引入中国,展览期间观众接待数量并无提升,使得诸多专家叹为惋惜。一般来说,博物馆的展览经费都是政府拨款或者是自有资金,展览的运输、布展等则是由展览公司承包运作。一次外展项目,就足以斥资百万,但展览却都为免费向公众开放。虽然没有门槛的条件给更多市民创造了观赏的文物的环境,能让普通百姓亲眼见识不多得的海外珍宝,但博物馆的经济效益亏损无疑十分严重。
(二)展陈设计中规中矩
上历博的外展作为临时展,由于展厅而积的局限,以及上历博这座历史保护建筑的结构,展览展柜无法靠墙,展览陈列也无法作吊顶展项,就使得在这580平米的空间下要做出振奋人心的精品大展,就略显困难。
(三)观众反响热烈,却略有不足之处
在梅森展中,我咨询了一些观展的游客,对于展览本身,她们绝大多数都给予了肯定,特别是对于展品本身的精美和展览展陈背后的故事。但是由于展厅而积不足以及展品数量有限,让整个展览体现不出国外博物馆的蓬勃气派,多数观众表示看完展览后仍觉得意犹未尽。但令观众觉得眼前一亮的是展览的最后,用一部影片讲述了欧洲瓷器的由来,让整个展览的背景诠释得更为清晰,极富有教育意义和公众传播性。
六、举办外展的合理建议
(一)建立多元化交流展览平台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交流互鉴的目的就是互相学习,分享经验,提升办展质量。展览展陈是博物馆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博物馆把藏品的价值与意义传达给社会公众的平台。在展览中,不可移动文物并不可能从其他博物馆搬运过来,或者一些一级藏品需要出资高额的借展及运输成本,当博物馆并没有足够的资金维系时,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把那些文物“带回”本馆并展示给本地市民欣赏。数字化与多媒体就是一个很好的答案。利用3D扫描、数字化场景、拍摄纪录片等手法,将藏品与展览本体与细节通过多媒体的手段演示给观众,或添加故事情节,将文物背后的故事讲述给观众听,或增加互动沉浸式体验,让成人儿童都参与其中,打破展览设计只有展品展板的单一形式设计。在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中,可邀请国内外专家在展陈展览与多媒体上给出意见,或年度召开国际博协数字化专委会会议,谈论未来博物馆的数字化发展趋势。
(二)多方合作举办巡回展
巡回展,顾名思义就是让展览流动起来,不再是固定陈列于某一场所,而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更广泛地传播文化、传播知识。通过博物馆系统的纽带,向全国乃至全球的公众展示特色文化,促进资源共享与交流,扩大博物馆在社会公众中的作用与功能。
大英博物馆百物珍品巡回展,是一个被广大公众所熟知的展览。其特色是利用丰富的馆藏珍品,讲述世界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从2006年起,先后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巡回展出,受到了公众热烈反响。是能让观众不用走出国门就能亲眼欣赏来自世界各地珍品文物的最佳途径。大英博物馆是利用其丰富的馆藏打出展览“品牌”效益,提高了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不同于大英馆藏文物巡回展,作为特色主题类巡回展外展引进,梅森展就是本馆开设巡回展很好的一个开头。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东方传至西方,连接中西。瓷器反映的是地域的文化,国际交融的时代背景,故在展览地点上的选择也尤为重要。由上海牵头,江西以源、大连以北、广东以南、郑州以中心地带,从南到北,从源头到港口贸易,都是反映本次巡回展览的特色,促进南北两地文化交流的同时,为更广大的公众服务,增强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此外,这也打破了传统,融入了当地特色文化,每一站的展览展品都可以从自己馆藏或当地博物馆借展,展项布置也可加入本地元素,更加适应当地观众的审美。
(三)举办外展工作人员专业化
举办国际型展览,文物进出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参与展览筹备的工作人员团队,一定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严格遵守《文物进出境管理规定》,提前向国家文物局和地方行政政府进行申报工作。同时,在办展的过程中,需要与行业内外各单位协调与合作。
以本次举办的梅森展为例,展品从德国、日本运送至上海,需要海关临编、商检编码、确认获得文物备案批文、申请到馆查验后,联系上海海关、文物局到馆内对入关文物进行检查,闭展后则同样需要查验并加封。而从上海运至大连后,则需要与大连海关、文物局联系到馆开箱查验。无论是博物馆方、运输公司、各地方海关和有关部门,都需要牵头单位的专业工作人员团队总协调,每一步环节都需要详细列入工作计划表中,确保环环相扣,展览的前期布展与后期撤展有条不紊,使博物馆对外引进巡回展顺利实施。
在首都博物馆举办外展时,也与外方博物馆包括布、撤展日程安排、展柜条件、展览环境、运输公司、海关查验等均提前进行过调研及考察。在类似这样繁琐的精细工作时,博物馆之间专业人员可做学术交流,同时制定规章制度,以便今后管理调配。
六、结语
博物馆的对外文化交流不仅是博物馆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与软实力的体现。深化我国博物馆与国外博物馆的馆际合作,努力拓展博物馆对外文化合作展,是让世界与中国乃至地域相互了解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本文通过上历博举办的两个外展为例,描述了目前本馆原本举办外展的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参考方案。通过建立多元化交流平台,开发互动数字化展项,寓教于乐,创新而有趣。利用多方合作办展的巡展模式,可以开拓资源,并在全国范围内传播文化,扩大博物馆社会公众教育的效益。最后,在举办外展前,则要注意办理文物进出境的细则要求,培训專业的工作人员严格申报,多方统筹,从展览筹备,展期维护到展后撤展有条不紊的进行,才是一个成功展览的后勤保障基础。
参考文献:
[1]单霁翔,博物馆使命与文化交流合作创新[J].四川文物,2014(03).
[2]蔡凡,博物馆巡回展览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展览陈列专题研究与探索·首都博物馆论丛,2014.
[3]史艳群.浅析新时代下的博物馆交流展览——以江门市博物馆为例[J].容家文博,2019.
[4]张靓.博物馆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办展模式初探——以首博“都市·生活——18世纪的东京与北京”展为例[J].展览陈列专题研究与探索·首都博物馆论丛,2018.
[5]田静.博物馆际合作办展的思考——以“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为例,2008.
[6]徐家赫,博物馆使命与文化交流合作创新[J].文化·文化产业论坛,2012.
[7]姚安.博物馆大展搭建文化交流桥梁[N].中国文物报文化遗产日特刊,20136-7(008).
[8]陆建松,韩翊玲,博物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其政策思考[J].四川文物,2011(03).
[9]王龙,孙岱萌.展览合作“让文物活起来”一博物馆馆际合作办展模式探析[J].中国博物馆,2017(0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