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颐和园作为清时的皇家园林藏有文物四万余件,其中包含部分外国瓷器。对于制瓷业发达的中国,外国瓷器的使用较为少见,在宫廷中就更为稀有。颐和园现藏此类文物350余件,以欧洲和日本两个地区为主,受当时世界上瓷器制造业发展及中外交流程度影响,年代较为集中,大约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之间。本文以园藏文物为基础对具体情况进行梳理,以加强对自身藏品了解。
关键词:外国瓷器;洋瓷;颐和园
中图分类号:F299.29;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6-0042-06
一、外国瓷器的产生
外国瓷器的出现与中国瓷器密不可分,中国瓷器在全球的热销,引起了仿制中国瓷器的热潮,在仿制的过程中結合当地自然资源的条件以及与本土文化技艺的结合,逐渐摆脱对中国瓷器的模仿,发展出有自身特色的本土瓷器。
(一)以中国为首的亚洲瓷器在欧洲热销
十三世纪,热那亚和威尼斯的商人首次进行中国瓷器的销售①,在这之后的两个世纪里瓷器在欧洲的数量一直处于极度稀有得状态;十六世纪早期,葡萄牙商人开始尝试进行瓷器贸易并收获颇丰,甚至获得了超过航行费用60倍的利润,这时由于高昂的价格当时欧洲大部分人都没有接触到瓷器,王室贵族也较少拥有。十七世纪,瓷器贸易开始活跃,1602-1682年间,荷兰装运了1,200万件以上的亚洲瓷器到世界各地②。进入十八世纪,171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运回仅饮茶各类器具总数超过4万3千件,到了1775年则进口了超过5万5千件;咖啡器具的数量也从几万件发展至几十万件。庞大的市场和丰厚的利润吸引了商人的注意,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与到瓷器的研发中来。
(二)财富和实力的象征
因数量稀少,中国瓷器在欧洲有着尊贵的地位,收藏中国瓷器的多寡成为了欧洲王室贵族彰显自身财力的资本,为了获取这些瓷器,他们愿付出的代价有时超乎想象,如萨克森选帝侯用四队禁卫军换回了12个大型青花瓷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甚至融化了收藏的金银器用来进口瓷器。在宫廷中利用中国瓷器进行装饰,成为了一种时尚,俄国沙皇皮的大帝曾向中国订购了大量的瓷器,如景德镇曾烧制带有俄国双鹰国徽图案的五彩茶罐,就是当时的定制款③。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当时亚洲瓷器的输入结算必须使用金币或银币,长期的瓷器进口导致了欧洲金银储存量的急速下降,王室贵族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为了避免出现财政问题及奢华的生活不受影响,掌权者们也希望拥有本土生产的瓷器。
(三)欧洲各国不断尝试
最早开始尝试制造瓷器的国家是意大利,当时尝试的方式是炼金术的延伸;然后是法国,受路易十四的影响在制造瓷器方而有着良好的氛围,在这一时期里昂的波特拉特家族发明了软质瓷,这与中国瓷器仍有区别;英国也在17世纪时开始了瓷器的研究,几经尝试他们发明了介于瓷器和陶器之间炻器。1702年,德国贵族契尔恩豪斯结识了因炼金失败而逃跑至德累斯顿的约翰弗里德里希·波特格尔,两者共同研制出了炻器;1709年3月,在好友去世5个月之后,波特格尔成功制造出了欧洲第一件白釉瓷器。
(四)日本瓷器的出现
关于日本瓷器的出现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侵略朝鲜失败之后,从朝鲜半岛撤军时将将当地部分陶器工匠带回日本,其中名为李参平(初代金金江三兵卫)的陶工于1616年在今佐贺县有田泉山发现瓷土,于天狗谷成功烧制出青花瓷器④,在他的家书以及《金り江三兵衛由绪之事>、《金り江诉愿书>中皆有记载;一为《皿山代言旧记觉书》中记载的,佐贺郡高木村陶工家永吉岐守,于庆长年间(1596-1615年)在天狗谷开窑烧制成⑤。目前朝鲜陶工李参平首先烧造出日本瓷器的观点流传较广,但关于时间的记录有所区别,也有人认为时间应在1605年⑥。
二、颐和园藏外国瓷器的来源
颐和园的前身为清漪园,根据清宫档案记载,在嘉庆时期己出现关于“洋瓷”陈设的记录,但是“洋瓷”一词存在代表“珐琅”及“外国瓷器”两类陈设的情况,单纯依靠档案名称难以判断;且根据目前掌握的文物信息,无法对清漪园时期(公元1750年1886年)相关陈设进行准确识别,涉及的全部文物如下。嘉庆十二年陈设为:惠山园洋瓷香插七件、鑑远堂乾隆款洋瓷出戟辅耳四足鼎一件、洋瓷瓶盒二件,须弥灵境洋瓷六孔瓶一对、洋瓷八卦草蓍草瓶一对、乾隆款洋瓷高口方瓶一对,智慧海洋瓷塔一对,霁清轩洋瓷兽耳腰圆瓶二件,云绘轩洋瓷挂瓶二对,玉澜堂洋瓷靶盘二件;嘉庆十八年陈设为:镒远堂洋瓷瓶盒二件;嘉庆二十四年陈设为:玉澜堂洋瓷靶盘二件;道光十六年陈设为:玉澜堂洋瓷靶盘二件,石丈亭欧瓷葵瓣盘一件,大报恩延寿寺洋瓷出戟兽而腰圆盖罐二件。
(一)颐和园时期旧藏
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漪园进行重修,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完成,此次重建恢复了部分主要景观并新建排云殿、德和园等建筑区域,并将园名改为颐和园。从光绪十八年(1892年)起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间,慈禧太后的多次驻跸使颐和园成为了紫禁城之外的另一政治中心,作为慈禧太后“颐养冲和”的居所,园内的陈设及生活用品都得到了补充,虽比不上乾隆、嘉庆时的兴盛,但比咸丰、道光时期丰富许多,来源主要为宫苑调拨或万寿庆典时准备的陈设或寿礼。其中外国瓷器部分来自于寿礼,部分为方便外国使节觐见、游园准备。万寿庆典是指慈禧与光绪在园内举行的寿庆大典,举行地点在排云殿区域。慈禧太后于光绪二十三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年共举行四次;光绪帝于光绪二十九年、三十年、三十一年共举行三次。庆典中进献的寿礼是颐和园藏文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光绪三十年(1904年)慈禧太后七旬万寿庆典,王公大臣进贡礼品多达数万件,慈禧挑选其中合意的886件留陈颐和园。⑦其中包含外国瓷器陈设有:庆亲王进贡米地洋瓷瓶一对,吴永进贡洋瓷双耳洗子一件、洋瓷双耳瓶一对,麟光进贡洋瓷站人花插二对;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光绪帝万寿庆典中:麟光进贡洋瓷站人花插二对,载振进贡洋瓷九花耳花插二件、洋瓷梅花耳站洋人花插二件、洋瓷鸟形花插一对、洋瓷鸟小罐一对、洋瓷代洋人支镜一架、洋瓷海棠式代洋楼洗子一对、洋瓷铁架站人洗子二件、洋瓷红花描金双耳小花插二件、洋瓷双耳瓶二件,恩寿进贡洋瓷鹭鸶瓶一对,认宽进贡霁红洋瓷瓶一件,四事春喜进贡金花白地双耳洋瓷瓶一对,陈名侃进贡花卉三足洋人花插一对。
在档案中也有关于外国使节送来寿礼的记录,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五月十三日德国驻华公使穆默致信给总理外务部事务大臣亦勖,“贵国皇太后礼物应如何先期运送颐和园一节,昨日翻译程尊尧来署,提及本大臣应请贵王大臣设法于本月十四日将瓷瓶二具先送至仁寿殿敬谨安设,以免临时仓猝而昭慎重,本大臣特派本署副翻译万禄德同赍送此瓶前往”⑧。
在举办庆典外,颐和园也是清朝统治者对外交流的重要场所,一般在仁寿殿举行完正式的接见仪式之后,慈禧太后会赏赐物品、果实,并准许外国使臣及其女眷宴饮游湖⑨。为了照顾外国人的生活习惯,颐和园内特配备了相应的外国样式器具,供应西餐,演奏音乐。
(二)“农事试验场”调拨
1951年4月17日,西郊公园⑩由故宫博物院收回原寄存的30箱古物,经上级部门批准,全部移交颐和园陈列。经颐和园派保管股2名工作人员于西郊公园工作人员清点⑾。颐和园现藏外国瓷器类文物当中有部分留有“农业总署园艺试验场”标签或文物木制外匣留有“中央农事试验场”、“国立北平天然博物院”二种民国时期的封条,因此可以判断这些文物来源于曾经的中央农事试验场,既现在的北京动物园,由于此处名称几经修改,为方便阅读文中以“农事试验场”代称。在颐和园现藏文物上保留着几种旧时清点文物留下的纸签可以作为依据,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3月22日,商部上奏朝廷,题请建立中央农事试验场。奏折写到:
“富国之道,首在重农。……泰西各国罔不以农事为重:美利坚以农立国富甲全球;日本维新以来,农事改良,遂致物产繁兴,工艺发达。闻日本之福冈、北海道等处均有试验场,或数百顷以至千顷,皆为劝农所设,此尤明效确然可证者。”
商部奏请:中国要振兴农业,应向西方学习,在京师择地建立农事试验场“以示模范”。光绪皇帝朱批“依议”,命由商部筹划正式兴建农事试验场。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试验场竣工,期间慈禧及光绪曾两次率后妃来此观赏,试验场虽然冠有振兴农业的旗号,承担着培养、研究、改良各类农作物的责任,且对游人开放,但主要还是作为皇家御苑⒀,为方便慈禧经水路到颐和园途中休息,建畅观楼作为行宫。园内建筑风格多样,中西日式俱全,内部的装饰风格及陈品样式也与建筑风格相呼应。西式建筑有两座:一为来远楼,位于西北部长河南岸,内设西餐厅,照相馆也位于此;一为畅观楼,建筑为欧洲巴洛克风格建筑,楼内陈设以外国样式为主,其中东边三层楼上陈列着很多日本瓷器。
(三)北京市公逆产清管局拨交
1949年6月,为了分清公私产权,建立、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北京市公逆产清管局正式成立,承担着清查汉奸、敌伪、战犯、特务等人员的财产状况,报市政府批准,经人民法院从法律上对逆产进行确认,判决没收者交由公逆产清管局按公产保管。1951年4月18日,北京市公逆产清管局没收逆产古玩等30箱拨交颐和园,20日全部运至颐和园,调入的文物中也包含部分洋瓷。⒁由于当时的移交清单仍未可知,具体的文物不能确定,但根据清管局所清查的对象可以推断颐和园现藏部分日本瓷器來自于此次拨交的可能性极大。
三、颐和园现藏外国瓷器标识⒂
颐和园藏外国文物原包含在杂项类文物中,2016年进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时,考虑到此类文物数量较多且与杂项类其他文物区别较大,为更好地进行管理和研究,将其与玻璃器合并为洋瓷玻璃类文物,建立分账进行保管。颐和园从1951年至1995年间共七次邀请文物专家来园进行鉴定,1973年4月,颐和园管理处邀请专家开始对园内现存铜器、玉器、瓷器、字画、图书藏品进行分类鉴定,首次划分出园藏文物的等级;⒃1981年10月,邀请故宫博物院夏起更、付仲连、张理荫、沈承先来园鉴定杂项文物及珐琅⒄。1995年11月北京市文物局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颐和园文物工作结束,共鉴定一、二级馆藏品500余件并对原鉴定级别有所调整。⒅当时将此类文物全部定位级外,时代方而没有记录,导致相关信息极少。此次得益于相关档案解密整理出以下内容:
清宫颐和园档案·陈设收藏卷(十八)中,记录了民国五年(公元1919年)时整理的颐和园天字陈设清册,其中包含了135件为与“洋瓷”相关的器物信息(不含插挂屏)分别为:陈设二号洋瓷山水鱼花瓶一件、三号洋瓷湖色底花卉梅瓶二件厢银口底、四号洋瓷花卉蒜头瓶二件厢银口底、五号洋瓷花卉凫六楞小瓶二件、八号洋瓷方圆盘二件、九十五号月白地洋瓷瓶二件、一百五十一号洋瓷小象一对、二百六十五号洋瓷三鱼足洗二件洋铁口、二百六十六号红洋瓷五彩花瓶一对、二百七十号洋瓷单靶茶盅四件、二百七十三号五彩洋瓷大果盘一对、二百七十四号洋瓷海棠式洋楼洗二件内、二百七十五号洋瓷凫式花插一对、二百七十六号洋瓷单鸟耳小瓶一对、二百七十七号白洋瓷茶壶一件厢银口底、二百七十八号白洋瓷茶缸一对、二百七十九号美国洋瓷瓶六件、三百八十号洋瓷米色地花卉小瓶一对、四百八十九号洋瓷方盒四件、四百九十号洋瓷湖色地官上加官瓶一对、四百九十一号紫洋瓷翎毛撇口瓶一对、五百五十八号豆青洋瓷瓶一对、五百六十号洋瓷莲瓣果盘一对、五百六十一号洋瓷花插三件、五百六十三号洋瓷洋人双耳花插一对、五百六十四号洋瓷富贵瓶一对、五百六十五号洋瓷富贵洗一件、五百七十号洋瓷墨地彩花大瓶一对、五百八十九号丹马国瓷挂盘十件、六百二十八号洋瓷荷花瓶一对、六百二十九号洋瓷五彩花鸟大瓶一对、六百八十五号洋瓷莲花口花盆一对、六百八十六号洋瓷花瓶一对有伤、六百八十七号洋人瓷盒一对、六百八十八号洋瓷葡萄花插一对、六百八十九号白地二彩洋瓷小瓶一对、六百九十一号白洋瓷歪大小四件随匙子四件、六百九十二号洋瓷花瓶一对随架子、七百四十八号洋瓷霁红小瓶一对、七百六十四号洋瓷花浇二件、七百六十五号洋瓷花插一对、七百六十六号洋瓷栗色花浇一对、七百六十七号洋瓷四足耳花插一对、七百六十八号洋瓷白地花双耳小瓶一对、七百六十九号洋瓷桃式提篮一对、七百七十号洋瓷米色地花卉双耳小瓶一对、七百七十一号洋瓷收口小瓶一对、七百七十二号洋瓷花鸟收口小瓶一对、七百七十三号白洋瓷三耳小瓶一对、七百七十四号洋瓷白地四耳小瓶一对、七百七十五号洋瓷人物花插一对、七百七十六号洋瓷瓜式双耳小瓶一对、七百七十七号洋瓷花卉四耳花插一对、七百七十八号洋瓷两截釉花卉四耳花插一对、七百七十九号洋瓷白地花卉双带耳小瓶一对。
其中根据清册编号与现藏文物所带天字号签核对的结果,目前有件文物信息可以确认,珐琅类文物4件:天字四百九十一号紫洋瓷翎毛撇口瓶一对为现藏七宝烧紫地凤凰纹瓶,天字六百八十六号洋瓷花瓶为现藏七宝烧浅灰地水仙纹罐。外国瓷器38件:天字二百六十五号洋瓷三鱼足洗为现藏凸花三鱼瓷盆,天字二百七十九号美国洋瓷瓶为现藏白地洋彩描金风景纹瓷瓶,天字五百八十九号丹马国瓷挂盘十件为现藏彩绘描金风景瓷盘一对、描金花口鱼纹瓷盘一件、描金花口龙虾纹瓷盘一件、白地绿边鹿纹花口瓷盘一件、白地绿边狐狸纹花口瓷盘,天字七百六十五号洋瓷花插为现藏黄地叶纹瓷瓶,天字七百六十六号洋瓷栗色花浇为现藏黄地描金紫花单柄瓷水罐,天字七百七十号洋瓷米色地花卉双耳小瓶为现藏洋彩描金花卉瓷瓶,天字七百七十一号洋瓷收口小瓶为现藏黄地彩绘描金嵌石花卉纹瓷瓶,天字七百七十二号洋瓷花鸟收口小瓶为现藏花鸟纹瓷瓶,天字七百七十三号白洋瓷三耳小瓶为现藏白地描金花卉纹三棱瓷瓶,天字七百七十四号洋瓷白地四耳小瓶为现藏洋彩描金四耳瓷瓶,天字七百七十五号洋瓷人物花插为现藏黄绿地描金人物瓷花瓶,天字七百七十六号洋瓷瓜式双耳小瓶为现藏洋彩描金镂空双耳瓷瓶,天字七百七十七号洋瓷花卉四耳花插为现藏黄地描金花卉梨形瓷瓶。
如同中国瓷器有自己的款识,外国瓷器也有自己的标识。以下内容将根据已识别的标识信息对其历史进行介绍,并对相应文物进行描述,以加强对有迹可循的文物的了解,此部分主要以生产商为单位进行介绍。
(一)维也纳瓷器
维也纳瓷器是继麦森瓷器之后欧洲最古老的瓷厂,1718年由克劳迪阿斯·英诺森蒂阿斯·杜·帕奎伊(Claudius Innoceneius Du Paquier)创办,瓷厂的建立得到了国王的大力支持,当时的统治者卡尔六世(也译做查理六世)允许其在奥地利制造瓷器的专利。且在人员方而奥地利官方也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在奥地利驻萨克森朝廷大使的帮助下,雇佣了曾在麦森瓷厂负责镀金这一环节的工匠克里斯托弗·康拉德·亨格(ChristophConrad Hunger),除此之外,同样在麦森工作过的萨姆尔·斯托茨尔(Samul Stolzel)也被招揽,而他掌握着更为重要的配置瓷胎技术,且曾直接参与瓷器烧制。这两人的加入使得维也纳瓷厂成功生产出了真正的瓷器。然而维也纳瓷厂的尝试虽然成功,但是一直没有实现瓷器的大规模生产及销售,最终在卡尔六世给予的25年授权结束之后,于1744年将瓷器厂售出。这一阶段也被称为“维也纳标志之前”,因为在这个时期制造的产品是没有标志的,目前在颐和园的藏品中尚未发现此阶段的维也纳瓷器。1744年,哈布斯堡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女皇同时也是奥地利大公的玛利亚·特雷西亚(Maria Theresia)成为维也纳瓷厂的拥有者,使其成为了奥匈帝国历史上唯一的本土皇家瓷器厂,女皇将代表奥地利公爵家族的蓝盾徽章作为瓷厂标识,在174411864年间虽然几经变化,但是盾牌的形状始终存在;1864年受诸多因素影响维也纳瓷器宣布关闭;此后直到1923年,维也纳瓷器厂重新开始生产,由于新地址位于奥格腾皇家宫殿也被称为奥格腾瓷器。直到今日仍延续着300年前的传统,从瓷胎的制作到图案的绘制皆由手工完成。颐和园藏有一整套维也纳瓷器生产的饮具。包含壶、奶罐、糖罐各一个,杯碟六組,托盘一个,皆以红、黄、绿三色搭配构成,以描金将器具分割成整体对称但不完全相同的几何形区域,各部分主题隔开,绘有多种西洋花卉纹饰,开光内绘有西洋故事题材。
(二)R St.K公司
R St.K公司创立于1892年,创始人是阿尔弗雷德·斯泰尔马赫,名称是来源于Reissner,Stellmacher& Kessel的缩写。在1892-1905年一直使用同一种图案作为标识,颜色为红色,以尖底瓶为主体,“TURN-TEPLITZ-BOHEMIA”字样环绕在瓶上部,“R St.K”位于瓶身,瓶底下方写有“MADE IN AUSTRIA”。该公司生产的部分瓷器底部有模子压制出的“AMIPHORA”字样,这个单词最早指的是古希腊陶瓷中一种主要的容器造型,瓶颈细窄的双耳瓶,创作之初作为运输和贮藏橄榄、谷类、油类或酒类,有时也作为奖品,⒆但在这里指的是在波西米亚的特普利茨地区所生产的瓷器,这也是R St.K公司生产的一个经典系列;除此之外还有一顶皇冠及.“AUSTRIA”也标记在器物底部,这些印记在部分瓷器底部出现。波西米亚现在属于捷克共和国,但在1860年,神圣罗马帝国解散以后,波西米亚国王由奥地利皇帝兼任,在当时属于奥地利帝国的一部分。颐和园现藏外国瓷器中由公司生产瓷器共15对:黄地嵌瓷狮子瓷瓶、黄地彩绘描金嵌石花卉纹瓷瓶、白地描金花卉纹三棱瓷瓶、洋彩描金昆虫花卉纹双耳瓷瓶、洋彩描金镂空双耳瓷瓶、洋彩描金四耳瓷瓶、黄地描金紫花单柄瓷水罐、黄褐地凸花水果瓷提篮、洋瓷描金花卉瓷瓶、花鸟纹瓷瓶、黄地描金花卉梨形瓷瓶、黄口紫地凸花瓷瓶、洋彩描金单柄瓷罐、彩绘描金梨形瓷罐、黄绿地描金人物瓷花瓶。
瓷器风格较为统一。青睐黄绿两色,整体风格较为暗淡,纹饰多采用花草植物,尽显自然之美;线条多描金,较为繁复,但乱中有序,明亮的金色与略暗的底色交叠,给人以平静柔和之感。洋彩描金花卉瓷瓶,年代处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之间,产自波西米亚地区⒇,直径16.Ocm,口径6.Ocm,高24.Ocm。瓶口镂空雕花,腹部饰蓝色花卉及昆虫纹饰,底部饰花卉纹,与瓶口处上下呼应。色彩对比明显,造型精美,金彩更显华贵。将昆虫形象运用到装饰中最早可追溯到埃及,在埃及神话中太阳神拉(Re)的一个神格被称为凯布利(Khepri),而蜣螂则是他的象征,因此也称圣甲虫,拥有着重生与不朽的力量。在欧洲常用蜻蜒、蜘蛛、蝴蝶、蜜蜂等形象作为装饰。此件瓷瓶为一对,底部留有黄色‘‘天字七百七十号”签,可以确定为光绪时已收藏在颐和园中。
(三)九谷烧
“九谷烧”与“清水烧”、有田烧”并称为日本三大名烧,在日本称呼瓷器常以“烧”为结尾,前方多冠以地名。江户初期(1655年前后),九“谷烧”起源于在当时的加贺国江沼郡藩领内九谷村出现,由朝鲜工匠带来的早期学习中国瓷器彩绘技术,在风格上受本土“有田烧”的影响,用色大胆,风格华丽,在18世纪初,九谷烧突然停止烧制,在这之前的作品也被称为“古九谷烧”,一般认为这一时期的风格与与古伊万里彩绘风格相似。19世纪初,九谷烧重新开始烧造,并形成了“春日山窑”、“吉田屋窑”、“官本窑”、永乐窑”等不同流派,各自形成自己的风格,甚至呈现出完全相反的观感效果。如“吉田屋”虽致力于恢复古九谷烧繁复华丽的风格,但却不使用红色,因此风格略显凝重;而“永乐窑”则完全与之相反,红色布满整件器物⒇。
颐和园现藏九谷烧应在1875年以后,风格多样,有的恬静素雅,如彩绘雪景瓷杯,年代处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之间。产自日本,杯:长11.2cm,宽9.8,高5.lcm;盘:长13. 5cm,宽13.5cm,高2.Ocm;通高6.Ocm。杯、盘均做成扭曲的花口状、圈足底;杯为单柄,杯口、柄、盘口皆有描金。整体以灰色为主表现天空的阴霾和雪后初霁的乡村景色,线条柔和细腻,色彩淡雅。
也有装饰华丽者,五彩描金花卉纹提梁瓷壶,年代处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之间,产自日本。绘有繁复的花纹,使用金、红、淡粉、淡蓝等用色较为明快的风格。此壶圆盖鼓起、圆形钮,肩部上接弧形提梁,鼓腹,平足。壶流及盖沿等处,大块施以红、金二色,对比强烈,体现了浓烈的日本艺术风格。用金、红、黄、蓝、绿等颜色表现百花齐放之景,绘画细腻生动,色彩明快艳丽。
(四)柏林皇家瓷器厂
KPM指的是柏林皇家瓷器厂,或称德国皇家瓷器厂,是Konigliche Porzellan-Manufaktur的缩写,在德语中为K.nigliche Porzellan-Manufaktur.需要注意的是,迈森瓷器早期标识中也曾出现过“KPM”的字样,但在以交叉的双剑为标识后,这个标志代表的就是柏林皇家瓷器厂。KPM的第一个前身为羊毛织物制造商威赫尔姆·卡斯帕·韦吉利(Wilhelm CasparWegely)创立的柏林瓷工坊。当时执掌普鲁士政权的是国王腓特烈二世(又译做费里德里希二世),一名有着杰出的军事才能,且有对艺术充满兴趣的君主,并愿意为此进行资助。因此在1751年,韦吉利顺利得到了腓特烈二世授予的瓷器制造专利权,成立了柏林瓷工坊。然而此时生产的瓷器有釉而出现裂纹、气泡,施釉不匀等问题,并且受到七年战争及技术缺陷始终得不到改善的影响,工坊于1757年宣告失败。
1761年,商人约翰·恩斯特·戈茨科夫斯基(Johann ErnstGotzkowsky)接收了之前韦吉利创建的工场设备的基础上,也雇佣了两位掌握瓷器秘方制作的人员,同时雇佣了麦森的模制工与彩绘工,才使瓷器的制造有了较好的发展并在皇室允许的情况下将工坊名称改为“柏林皇家瓷工场”,在此期间工场生产的瓷器在质地及艺术价值方而都达到了高级的水准,但经过了两年的经营最终因财政困难而惨淡收场。1763年,瓷厂被腓特烈二世收购,并以国王的名义将勃兰登堡选帝侯爵徽纹上的“蓝色权杖”作为自己的标识,开始走上了创造辉煌的道路。
KPM的标识几经改变,大多时候以权杖样式作为标志。19世纪初,KPM公司在出售带有绘制图案的瓷器的同时,也开始尝试销售不绘制图案的素而瓷器,这种销售方式导致购买无图案瓷器进行绘制,然后当做正品的KPM瓷器销售的情况出现。针对这种现象,KPM公司开始尝试在绘制完成后的瓷器上再增加一种标识以作区分,在颜色和形状上都有很大的区别。
颐和园现藏的KPM作品皆为瓷盘,并且都有红色的辨伪标识,如白地绿边狐狸纹花口瓷盘,年代处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之间,产自德国。直径25.Ocm,高3.5cm。盘花口微撇,弧壁,圈足,盘中绘有以狐狸为主体的图案,栩栩如生,底部印有标识。此件瓷盘为“天字五百八十九号”之一,档案中记为“丹马国瓷挂盘”,在光绪时己收藏在颐和园中,进献时共有10件,现在尚存6件:鹿纹盘一件,除纹饰外其他设计与狐狸纹盘相同;鱼纹、龙虾纹各一件,皆盘口略呈波浪效果,顺时针方向扭曲,弧壁,有描金花纹,圈足;风景纹瓷盘两件,盘边装饰西洋花卉及卷草纹,盘中绘有自然风光,似城堡、庄园一隅,枝叶扶疏;与前四件瓷盘不同,这两件瓷盘的圈足处有两个圆形空洞,为悬挂装饰时穿绳所用。
(五)德国唯宝
德国唯宝公司(Villeroy&Boch)由唯勒瓦和宝赫两个家族联手创立,联合之前两个家族有着各自的陶瓷工厂,其中宝赫家族的历史要悠久一些。1748年,让·弗朗索瓦·宝赫(JeanFrancois Boch)在洛林(Lorraine)开办了陶瓷工坊,当时主要生产陶瓷餐具;1766年,得到在卢森堡建立工厂的许可,并且被奥地利女王玛利亚·特雷西亚(Maria Theresia)赐予“皇家陶瓷制造商”荣誉称号;1767年,随着工业化的浪潮,工厂进入机械制造的生产模式;1791年,商人尼古拉斯·唯勒瓦(NicolasVilleroy)在瓦勒方根(Wallerfangen)成立了陶瓷工厂。曾经的竞争对手认为联合发展才是最好的出路,因此在1836年的4月14日,双方签署了联合协议,唯宝公司正式成立。在致力于餐具生产的同时,公司也在大力发展瓷砖的业务;之后大约在19世纪70年代,唯宝为巴伐利亚国王生产了包括漱口、洗而盆在内的洗漱用品,是现代卫浴陶瓷的雏形。
颐和园现藏有二套唯宝洁具,都由一套三件的组成,包括水盆一件、长、短皂盒各一件。其中一套为白地棕红口瓷洁具,盆:长27.0cm,宽23.Ocm,高14.Ocm;长皂盒:长25.Ocm,宽9.8cm,高3.8cm;短皂盒,:长14.5cm,宽10.7cm,高14.Ocm。同体乳白色,花口描金,口下呈棕红色,设计如水自然留下形成的痕迹一般,用简单的凸起线条勾勒轮廓。底部标识有“Villeroy&Boch”及“METTLACH”字样,器身贴有“中央农事试验场”的标签,可以确定这两套洁具是在1951年的文物调拨中来到颐和园;1895年,德国唯宝公司正式涉及卫浴陶瓷行业,因此推断这两套陶瓷洁具的具体时间应在1895年-19 08年之间。
(六)利摩日瓷器
利摩日(Limoges)是地名,位于法国的中部,关于这里瓷器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为1768年,外科医生讓·巴蒂斯特·德奈特(Jean Baptiste Darnet)在圣提勒发现了高岭土,在送往赛弗尔皇家瓷器厂试验后证明是一种极佳的制瓷原料,此后利摩日开始发展制瓷业;另外一种是德奈特夫人(Darnet)因为家里肥皂短缺,尝试用本地的一种粘土洗衣服,发现油污很容易被洗净,她的丈夫出于好奇将粘土给药剂师检验,最后发现是高岭土,单从姓氏来看,也许这两种说法源于一个故事。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知名瓷器品牌不同,利摩日不是一个独立的公司或者工厂,而是指在该地区内的所有工厂或工作室的合称。1771年在国王路易十六的弟弟的资助下,当地第一家硬瓷工厂成立且能够生产高水准的瓷器;1784年,路易十六正式把这个工厂列为塞弗尔瓷器的附属,在此地生产白瓷,然后由赛弗尔瓷厂进行后续的装饰加工,并亲自担任工厂总监。利摩日也为其他法国甚至其他欧洲国家提供白瓷,在当地也有瓷器工坊购入成品进行加工,因此有很多不同的标识上带有“Limoges”,或者与其他厂商的标识出现在一起。
颐和园现藏利摩日瓷器有四件,其中壶、奶罐、糖罐各一件且风格相同应为一套,瓷拖盘一件颜色及纹饰与其他不同。如洋彩描金花卉纹花叶形瓷盘,长33.Ocm,宽23.5cm,高2.4cm。拖盘呈花叶形,盘口为淡橘色描金花口,由边缘向盘中心渐变为白色;四边及盘中心以彩色花卉纹装饰,底部标识由两部分组成,上部绿色标识印有“LIMOGES”“W.G&CO”“FRANCE”字样,这个标识有时会独立出现,代表着那些瓷器是威廉·盖林公司与利摩日瓷器合作生产;下部椭圆形蓝色内印有“W.GUERIN&CIE.PARIS&LIMOGES”字样,两种标识同时出现有可能代表是同一品牌不同的生产地。根据文物底部残存的纸签痕迹,可以判断这几件瓷器是在1951年由农事试验场调拨到颐和园。
(七)其他标识介绍
颐和园现藏外国瓷器中一些有标识的瓷器现阶段掌握的信息较少,在此部分进行汇总,年代都处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之间。
1.德累斯顿瓷器
德国最早的瓷器就出现在德累斯顿(Dresden),著名的迈森(Meissen)瓷器在1710年搬迁前的厂址正设于此,一些人认为德累斯顿瓷器等于迈森瓷器,但这并不正确,因为在迈森离开之后这里仍存在着其他的瓷器厂或制瓷的工作室。颐和园藏有一对彩釉天使凸花瓷罐,造型独特,通体施白釉,干净明快。其上贴塑月季花卉;三名小天使呈三角形,双手后背共同抬起瓷罐,俏皮可爱,事西洋雕塑与瓷器制作技术融合的产物,底部标识经比对为德国德累斯顿地区②生产的瓷器,根据文物外形推测,此对瓷器应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光绪帝万寿庆典时陈名侃所进献的洋瓷花卉三足洋人花插。
2.施韦德尼茨瓷器
施韦德尼茨(Schweidnitz)是地名,现在被称为希维德尼察(sWidnica),是位于波兰西南部的一座城市。十九世纪,施韦德尼茨处于德国的控制之下,颐和园现藏此地区产品有:白地绿釉草莓纹双耳瓷水池、紫绿釉凸花双耳瓷瓶、彩釉凸花人物瓷瓶、彩绘堆塑鸵鸟纹长颈瓷瓶、紫地凸花松果纹瓷瓶、彩釉凸花描金花瓣口带座瓷盘、红绿釉双耳瓷水盂、彩釉凸花草莓纹双耳瓷瓶、紫地凸花向日葵纹瓷瓶、彩釉凸花双耳瓷瓶。瓷器底部印有同样的标识,大体呈盾形,中部被斜线分割成两个部分,一边有字母“K”,另一边有字母“M”上部有一个小型的皇冠。现藏该瓷厂生产的作品风格差异较大,部分用色暗淡,以绿、褐两种颜色为主体,红、紫两色为点缀,给人厚重的感觉;部分用色明亮,以淡绿、湖蓝、淡粉、白色为主,较为轻快;体积方而也相差较大,其中两件花插尺寸为直径33.5cm高度62cm,是园藏欧洲产瓷器中体量最大的。颐和园藏有一件白地绿釉草莓纹双耳瓷水池,,长23.Ocm,宽9.5cm,高12.Ocm。此器口略呈心形,器身主体为白色,底部茂盛的青草郁郁葱葱,使整个画而更有诗意;双耳及相连部分采用深绿色,装饰草莓纹,与器身柔和的线条相比,耳部的棱角更为分明,似有瓷架将其包裹其中。
3.英国Sampson Hancock&SONS
S.H.&SONS是英国的一家瓷器制造商,1891年由桑普森?汉考斯(Sampson Hancock)成立,于1937年宣告倒闭。常见的标识为“SH”、S“H&S”、“SH&Sons”、S“Hancock”和“S Hancock&Sons”,图案多有变化。颐和园藏外国瓷器中目前仅明确了一套白地描金蓝月季双耳瓷汤盆来自英国,标识上部为“ROSALIND”;中部为皇冠及下方一条飘带,飘带上标有“OPAQUE CHINA”,意为不透明瓷器;下方标有“S.H&SONS”和“ENGLAND”。根据其他带有皇冠的器物对比,R“OSALIND”很有可能代表定制这批汤盆的人,有趣的是它还拥有“盛开的玫瑰”这一寓意,与汤盆本身的花纹相呼应,根据残留纸签可以确定此套文物来自“农事试验场”畅观楼。
4.德国皇家波恩瓷器
德国皇家波恩瓷器厂运行于1863年之1931年间,曾使用弗兰兹·安东·梅勒姆(FRANZ ANTON MEHLEM)这一品牌在波恩地区生产向欧洲其他国家出口的瓷器。1920年,这家公司出售给了德国唯宝公司,在1931年被唯宝关闭。頤和园现藏4件瓷盘皆由波恩瓷厂生产,盘为圆形,花口,盘边一对为淡粉色,一对为淡蓝色,装饰花卉及卷草纹,盘中白地素而;原藏“农事试验场”畅观楼,两者都有模印“FRANZ ANTON MEHLEM”。
5.非制造商标识
凸花三鱼瓷盆,圆铁口,三鱼色彩写实,栩栩如生,鱼尾部化为三足支撑,设计巧妙。底部有“Musterschutz”,在德文中有设计的意思,也代表着德国政府保护的专利设计,共一对。瓷器上存有“天二百六十五号”黄色纸签,表明光绪时已收藏在颐和园中。
四、外国瓷器的功能分类
颐和园现藏外国瓷器包括各式茶壶、杯、罐、瓶、壶、盆、盘、彩蛋、皂盒、花插等器型,大体可分为餐饮具、洁具、装饰品三类。
(一)餐饮具
餐饮具出现在宫中一为方便中外政治层而交流,照顾国外使节的饮食习惯;另外也与西式餐饮在中国的传播有关。西餐清时也称“番菜”或“洋饭”,逐渐被国人知晓是从广州开始,一口通商时十三行行商或者当地官员因与西方人士多有往来接触西餐较多,如马光启在广州做幕僚时曾多次接触西餐并进行了记录:“桌长一丈有余,以白花布覆之,羊豕等物全是烧口,火腿前一日用水浸好,用火煎干,味颇鲜美,饭用鲜鸡杂熟米中煮,汁颇佳,点心凡四五种,皆极松脆"。西餐传播的广度基本以鸦片战争为界限,战争之前仅在广州一地为人所知,鸦片战争之后,西餐开始在上海流行;1880年,西餐馆出现在了天津公租界;由此基本可以看出其由南向北传播的过程。咖啡的传播与此相似,清时曾被成为“磕肥”或“黑酒”。颐和园现藏餐饮具共215件,餐具较少仅13件,有汤盆、盘、汤碗三种,分别为;饮具数量较多,日式饮具多为茶器,包括:提梁壶、小茶壶、急须壶、茶罐、茶碗;西式饮具包含壶、糖罐、奶罐、被、碟、托盘,其中有两套完整的饮具,做工精美华丽。其中大部分来自“农事试验场”,应为光绪帝或慈禧太后在畅观楼休息所用。
(二)洁具
这里的洁具指与个人卫生相关的工具,颐和园藏有天使凸花瓷皂盒一对及成套洁具两套,后者原藏于“农事试验场”畅观楼,推测为呼应畅观楼西式的建筑外观及内部装潢,采用了相同风格的生活用品。欧式洁具的出现与欧洲當时的城市卫生有关,由于种种原因,欧洲城市的卫生状况在19世纪以前并不乐观,粪便污水随意的倾倒在路边或河流中,疾病与死亡的威胁促使人们开始重视个人卫生问题,随着建筑排水系统得到改善卫生洁具顺应而生,唯宝公司是较早进入这一领域的瓷器制造商。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此类用品以前从未接触过。
(三)装饰品
装饰品大致的分为盘、彩蛋、花插、其他四类,其中花插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得优势。颐和园现藏6件装饰用瓷盘在光绪时已存在。瓷盘在中国作为一种实用器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虽对制造及装饰工艺方而的改进创新从未停止,但较少将其视为单纯的艺术品。但在欧洲对瓷盘作为工艺品的艺术价值受到了格外的关注,这也许与瓷器在早期进入欧洲时昂贵的价格以及高贵的地位有关。在欧洲贵族的城堡或庄园中,常常能看到装饰整而墙壁的挂盘或分散布置的摆盘。
藏有十枚彩蛋或为花卉纹饰,或绘制田园风光,用色明亮、充满生机。彩蛋的出现与复活节有关,人们将蛋视为新生命的开始,基督徒引申为象征“耶稣复活,走出石墓”,在复活节时食用彩蛋意味着诞生和延续。大约到了十二世纪开始出现作为工艺品的彩蛋,在之后的几个世纪里,人们开始制作各种材质的彩蛋作为复活节用品或室内装饰,制瓷技术成熟以后,陶瓷彩蛋也应运而生。
藏有花插80余件,来自不同的国家或生产商,风格迥异。花插在欧洲上流社会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甚至在餐桌上也会出现它们的身影,餐具只占据座位前的少量位置,中间空出的部分以各种精心设计的花束填满。主题多样,有人物、花鸟、动物、水果,有些直接绘在瓷器表而,有些则以堆、贴等方式连接到器身,形成立体的纹饰;从外形来看,主要以细口罐、瓶为主,造型并不规整,如梨形、花型、双耳、三耳、四耳,以及拉车、手抬等样式,皆与自然有关。此外还有如罐、盆、水壶、挂镜、船型托盘、提篮、将军罐、烛台等装饰品,数量较少。
五、结语
通过对现有藏品的整理及相关资料的查询,可以得知颐和园藏外国瓷器来源分为清时颐和园『R藏、农事试验场”调拨及北京市公逆产清管局拨交三种途径,意味着现藏此类文物部分为清时皇室所用,部分为民间所用,甚至存在民国时期制造的可能,需要分辨。其次,藏品主要来自于日、德、奥、英、法五国的著名瓷器制造商,从制瓷水平来看都是当时的佼佼者。造型风格方而已经看不到中国瓷器的影子,脱离了对中国的模仿,以其独特的风格及精湛的制作工艺被清朝皇室收入宫中。最后,外国瓷器中作为观赏品或装饰品在排云殿、仁寿殿、涵虚堂等区域皆有陈设,这几处地点作为庆寿、接见使臣、检阅水军的重要场所,在这些地方增加具有非中式陈设,释放出晚清政府愿意接受外国文化的信号,加强两者间联系。颐和园藏外国瓷器是对当时外国制瓷业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是晚清时中西方文化交流及清政府对外国文化逐渐接纳的体现。
通过以上的梳理,希望能为未来的深入研究、展陈设计、宣传教育、文创制作等有所帮助。
注释:
①叶文程,中国古外销瓷研究论文集[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②林琳.17-18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瓷器贸易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7.
⑧刘谦功.欧洲瓷器发明过程及意义考释[c].Iscaee中国清华大学国际陶艺教育交流年会,2006:109-113.
④富启,曲金红,日本瓷器初探[J].中国陶瓷,2008(09).86-88.
⑤刘浩霖,伊万里,移万里[J].陶瓷研究,2019(130):92.
⑥陈进海,世界陶瓷(第三卷)[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6:452.
⑦秦雷,颐和园藏文物大系.外国文物卷.外国文物卷总序[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14.
⑧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清宫颐和园档案?政务礼仪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2014(07):1858-1860.
⑨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编,颐和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353.
⑩1949年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了北甲市农林实验所,同年9月改名为西郊公园,是北京动物园的前身.
⑾北京动物园管理处编.北京动物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371.
⑿刘燕,北京动物园曾是农事试验场[J].北京档案,2004(09):48.
⒀北京动物园管理处编.北京动物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
⒁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270.
⒂本文中的标识指的是外国瓷器上所带有的图案或文字信息,一般作为生产商的标志,但由于存在当时家族徽章、制作者本人标记的可能性,且商标存在法律意义上的定义,因此不以商标称呼,用标识代替.
⒃颐和园大事记编委会.颐和园大事记[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4:196.
⒄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45-61.
⒅颐和园大事记编委会.颐和园大事记[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4:248.
⒆台湾中华书局,简明大百科全书编辑部,简明大英百科全书中文版繁体[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8:437.
⒇波西米亚地区虽曾被奥地利帝国统治,但现在属于捷克共和国,为了避免争议,在此不以国家进行标注.
(21)鹿鸣,风情东瀛——日本九谷烧瓷器[J].艺术市场,2013:114.
(22)德累斯顿德国第二大城市,德国最早的瓷器在此诞生,也是迈森(Meissen)前身所在,
(23)建国.晚清消费文化中的西方元素晚清时期报刊广告与西餐消费的变迁[J].学术月刊,2013(12):152-159.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