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文针对初学书法者线条缺乏质感的问题,结合大书法家的结字,利用图文对比方式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的从笔法、墨色、书写速度三方面阐释了提高线条质感的方法。
关键词:提高;线条;质感
中图分类号:TP391.41
又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6-0041-01
一、引言
对初学者来说临摹一幅名家书法作品,从字的笔画、结构、章法来看,外形相似而神情大异,也就是线条缺少质感,导致作品含金量较低。如何提高线条质感,在此浅谈个人看法。
線条的质感是指由墨色在纸而上呈现出的肌理、质地效果。人们谈论线条时对线条所做的软、硬、厚、薄以及引申的苍劲、秀润、枯涩、劲健等就是线条质感给人所带来的心理感受,线条的质感是线条的质量、品味、格调的显现,是书法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用笔的方式、书写的材料、墨色的浓淡以及书写的速度都是影响线条质感的重要因素。
二、笔法对线条质感的影响
作书是否有“笔力”全看一支笔在你手中能否提得起来,“立”着运使。清代蒋和说:(用笔)如善舞竿者,神泛竿头,善用枪者,力在枪尖也”笔锋立得起来而不是偃卧平拖,才杀得入纸,才有“涩势”,写出来的线条如铸如刻,凝重,沉着。古人所谓“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的比喻不外此理。
“立锋”关健在善于利用笔毫的弹性,因势利导,更关系到功力,功力到时,虽极柔长锋羊毫亦铮铮作弹。初学者可能开始时体会不到锋端的弹力,锋立不起来,可用薄长如竹蔑一类柔而有弹性之物,做用力压下又竭力撑起的动作,注意力放在尖端上,领会其运动的技巧,再运用到毛笔上,相信不难掌握。“笔锋无处不到”。任何一点一画,从始至终,四而八方,都应是笔锋运走形成的。如写一点顿下后,须顿中有提,使笔锋走至原笔腹按下的位置,使笔力充分作用于纸而,如此方得收笔处坚实凝重的笔触。刘熙载《书概》说:“张文史(张旭)书,微有点画处,意态自足,当知微有点画处,皆是笔锋实实到了。不然虽大有点画,笔心反而不到,何足之可云!”“大有点画”指简单的笔腹按下,能按不能提,提而锋不立,笔画再大,也是笔腹形成的虚浮呆滞形象,而非锋端真力贯注的坚实笔质,细审王羲之行书诸帖,欧阳询行书,褚遂良《阴符经》,赵孟頫、文征明行楷书墨迹,无不如此。
笔法是书法学习中最重要的基本功,是评判书法水平高下及风格雅俗的重要依据。元代大书家赵孟頫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的观点,几百年来一直得到普遍承认,初学者入门,接受良好的笔法训练是能迅速提高及日后顺利发展的前提。建议初学者多中锋运笔,即笔锋移动时,保持主锋在笔画中心,副毫在笔画的丽边和四周,这样笔端所含的墨汁,就从点画的中心向四周渗出,写出的点画,重心即在中间,呈现出立体感。中锋状态下形成的笔画圆润保满,质地厚实,立体感强,给人以浑厚含蓄,精华内蕴的艺术感。古人说:“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笔得中锋则肉在外而骨内”。大书法家颜真卿、中锋行笔写出的字圆润厚实、立体感非常强。
怎样才能做到中锋运笔呢?关健是能够“立锋”,笔锋立起,不专门倒向哪一边,锋正则四而势全”,这时无论走向哪个方向都得中锋。所以,凡顿笔后,(不管在起笔或在运行中段)均要尽力将倒下的笔锋撑立起来,要撑起笔锋,要领是两个字—一“回顶”(古人著述中常见的回锋、挫锋、蹲锋、驻锋等,都是指把笔回顶一下,用劲的轻重深线有别而己),是运笔中最要紧的技术动作,是功力的标志,掌握之后,很多运笔问题都以此迎刃而解。由于运笔顺逆用劲的不同,中锋有裹锋、铺毫的细微区别:
1.裹锋:运笔时笔管前倾,笔毫被顺拖着走,笔锋自然地向中央收拢,线条中实两边略虚,写楷书的长横、篆书、连绵草等细劲而圆润的笔画常用这个方法。
2.铺毫:运笔时管是稍后倾的,笔毫被推着前进,因而被整齐地打开,呈万毫齐力状态行进,线条两边轮廓线特别有坚实感。魏碑方笔多为这运笔。
3.侧锋:侧锋行笔则线条外露、道劲。从学书的进程来说,初学者一开始就应努力练习立锋的本领,尽量以锋端运使。练到笔锋什么情况下都能弹起来的程度,则无论笔锋,笔腰、笔根、笔侧,无不能力透纸背,弹性物体都有个弹性限度的问题,在一定力的范围内,弹性物体可迅速恢复原状,超过限度,弹性破坏难以复原。毛笔性柔,弹性是很有限的,这要求我们:坚持不懈练习,用理论指导实践,功夫到了自然成功的。
三、墨色对线条的影响
涨墨:宿墨因脱胶,产生笔触固定的同时,水发至笔画边缘,形成水走墨留的效果,但至笔画边缘不碍笔触,有雾里看花之感。
行笔速度对线条质感的影响,行笔速度快,则线条劲健、爽利。行笔速度慢则线条坚实、沉稳。
掌握了影响线条质感的因素,根据学书者的个人爱好喜欢哪种风格就在哪方而下苦功夫,定能写出高质感的书法作品。
参考文献:
[1]《书法技法讲坛》草书技法《中国书法》《草书学习指南》《书法赏评》,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