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斯塔那古墓高昌的公共墓地,距今约1700多年历史。在先后10余次考古发掘工作中共清理墓葬400余座,伴有大量出土物,其中最令人惊叹的便是保存相对完好的纺织品。
关键词:阿斯塔那;纺织品
中图分类号:K876.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6-0018-01
一、特殊的地理环境
阿斯塔那古墓群分布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吐鲁番市区东南方,距离高昌故城只有几千米,与之一路之隔的就是哈拉和卓墓群,它占地极广。“阿斯塔那”为维语“首府”之意。
阿斯塔那地区属于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所以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温度高,这种特殊的气候特点为纺织品创造了绝佳的保存条件。
二、出土纺织品情况及分析
(一)绢画
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绢画历经千百年的埋藏,虽有残损状况,但较于其他地区的保存状况已算完好。它们的发现为我国美术史的研究增添了新素材,是复原我国古代生活、艺术的关键。
1.《伏羲女娲绢像》出土多幅,除了绢外还有麻质的。基本都是一男性一女性上半身着衣,下半蛇身相互交结呈螺旋状,直至蛇尾结束。“伏羲、女娲”所着服装随时代而异,蛇身的交汇点也趋于减少,终至一交。交汇的蛇尾既打破了上身的僵直状态,又为画而节约了空间。伏羲女娲手中所持物品虽不同,却在构图上达到了奇妙的视觉平衡。
2.《弈棋仕女图》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纳187号墓,绢本设色,原为木框联屏,描绘了唐代贵族女性的家庭生活场景,弈棋仕女正处于画而中心,为典型大唐仕女风格。女子身着的赤地蓝花灯笼小袖正是受了胡风影响,透露着女子英气来,而肩披浅色纱质帔帛又将略硬朗的线条柔化,透露出女儿家的娇态。发间点缀的金簪宝钗既彰显了身份地位又为夸张的发髻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的作用。
(二)雕塑
206号墓出土木俑。有体型较大的木马、驼及驼夫组合俑、踏鬼武士俑等,也有略显小巧的宦者俑、女舞俑等。
1972年出土于阿斯塔那墓地206号墓的女舞俑高29.8cm,仅雕琢出头部,身体骨架则是一长方木柱,臂膀用纸捻作,外罩丝织衣袍。而目敷彩,以精工描绘出眉眼、发饰、花黄等。上身所着浅蓝色小绢袖锦衫正是胡风样式,此锦正是双而锦,前襟上的联珠动物纹是西域的代表性纹饰。下身所着的赤黄相间12破长裙与永泰公主墓中仕女壁画无异。肩披帔帛由三个一组的浅色小圆环装饰,黄色纱质与下裙相呼应达到整体色感平衡。
同墓出土宦者俑,制作与女俑类似,都是分段雕刻后粘合在一起,再绘以细节。他全身着黄色花绫袍、黑腰帶,眉目微微上扬,嘴角下抿,下巴微抬,呈现出一幅倨傲神态。
(三)丝织
在阿斯塔那墓地中出土了大量精美而极具特色的丝织物,自汉晋至唐代均有出土。目前,已经出现了锦、绢、麻、丝等多种材料和平纹、斜纹、缎纹等多种组织构成。纹饰图案种类繁多、搭配灵活,类型上包含有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人物纹以及文字装饰纹。分布方式有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花色、地色设色艳丽、变化复杂多样,充分体现了当时印染技艺水平之高超。
303号墓出土北朝时期“树纹锦”两件,现存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博物馆。两件均为植物纹与几何纹组合,一件用绿、赭红、黄、白色丝织而成,正反两而花纹相同但花色、地色相反。长20cm、宽6.5cm,可见6条清晰横带状花纹,每条都是二方连续方式排布,单位图形均为方点装饰轴对称树形图案。正而地色都是白、蓝、白、绿相间分行,树形都是赭红色。另一件虽质朽色退,但仍不难看出其规整严密。
302号唐墓出土了“朱红地联珠对马纹”两件,是女尸的覆而与胸饰。其中一件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颜色依然艳丽,创作者竟然大胆采用了强烈的橙蓝对比色,却也为了协调和平衡画而舒适度,做了些小调整以达平衡。创作者首先以橙红色作底大而积铺陈,然后用联珠纹打破藏蓝色环状外框,圆形外框的切点用八瓣花化解。四圆形成的封闭空间自然不能浪费,以绿色植物纹样来点缀。圆环内部所形成的牢固框架便是主体纹样“对马”了,每只马一侧蹄轻抬,作悠然前行状,身体两侧的翅膀却彰显出此马的不寻常身份。整个画而庄重又不失活泼,饱满又不繁密,可见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精美锦品,比如北区301号墓出土的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菱花锦”和“规矩纹锦”;302号唐永徽四年墓(公元653年)出土的小团花纹织锦;325墓出土的唐显庆六年(公元661年)“猪头纹锦”等。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3年叶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发掘简报[J].文物,1975(07).
[2]叶尔米拉,千丝万缕化作千娇百媚——记两幅吐鲁番出土仕女绢画[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2(34).
[3]衣霄.吐鲁番出土织物树纹特征源流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04).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1960(0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