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潮剧现代戏《向东渠》的时代感与舞台呈现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6659
何继雄

  摘要:现代戏能够存在,而且能够拥有长久的生命力,那么他首先必须是能够贴近当时人的心灵,代表民众真实的心声,而首先,它必须具有时代感与时代精神,否则,观众是难以接受的。本文将以潮剧《向东渠》创作经过为例,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与实践。我们体会到,在现代戏的时代感表达中,不单剧本要有时代感,导演的手法,演员的表演与舞美音乐都要符合特定年代的特征,任何细节上的疏忽都会引起观众的审美障碍。因此,时代感是一部现代剧的关键环节与整体要求。

  关键词:时代特征;情感;表达;呈现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33-0137-01

  现代戏由于所演绎的故事更接近于现代,其故事情节,时代背景为人们更加熟悉和了解,从而更容易产生共鸣,观众的要求往往更加苛刻。从小到一针一线,一个小动作,一个小道具都有可能提出质疑,不能接受,因此,我们除了注意准确又合理把握角色定位,生动而深刻塑造人物形象外,还必须在戏曲的时代特征上下功夫。准确的时代感表达是唤起强烈的观众共鸣的基础。任何时代的发展,都会留有不可磨灭的印记,正如80年代的三大件(上海手表,蜜蜂牌裁缝机,凤凰牌自行车),90年代的满大街的喇叭裤,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一提到上面的物件,都会唤起阵阵的回忆。因此现代戏创作中的准确的时代性表达常常会引起强烈的共鸣。

  潮剧现代戏《向东渠》的创作虽然历经了短短的半年,期间,为了突出剧中的时代感而修改的道白,唱词和演员的表演动作不下几十次,编导人员曾因为年代感的问题而争论得头红面赤,主要演员也多次实地参观,走访当年建设者,为再现当年那段战天斗志地壮举寻找感觉,培植感情。

  “假如现代戏能够存在,而且能够拥有生命力,那么他首先必须是能够贴近当时人的心灵,代表民众真实的心声”,这是戏剧理论家傅瑾先生的一段话。

  潮剧现代戏《向东渠》是一部反映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云霄东山两县遭受百年不遇旱灾,为支援海岛前线并彻底解决云霄用水问题,时任县委书记李信带领五万干部群众,历尽千辛万苦,克服种种困难,经过两年半时间建成了百里长渠的故事。该剧的第四场是一场情感戏,讲述的是工程师吴智民与恋人吴金花在桥墩下相会的情节。水利工程师吴智民由于在建议水库建设选址问题直言上级领导不是而被划为右派,被遣送省城接受教育,八年后,他回乡担任建设向东渠建设的总工程师,恰好与恋人担当工程施工队长的吴金花偶然相遇。这是一段复杂的情感戏,也是整部戏的重点,如何准确合理表现那个特殊年代一对恋人的复杂的情感呢?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保守思想禁锢了人们,婚姻由父母做主,讲究门当户对,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年代里,个人的成分问题严重阻隔人们自由婚姻的选择,自由恋爱成了年轻人的奢望,这对年轻恋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被拆散。吴智民被遣送省城改造,吴金花被逼违心嫁与他人。八年后,在向东渠的大桥敦下,这对苦命鸳鸯意外重逢,一个痴痴苦等八年,一个被迫嫁人生子,这段戏是整场戏的关键。担任剧中吴智民和吴金花角色的两位都是出生在七十年代后期的我团成熟演员,又是生活中的夫妻,在平时的演出中不乏共演爱情戏的经验,但他们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也无从体会那个时代人们的家庭和婚姻观,导演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和设计动作,甚至运用戏曲的时空倒置及多视觉表达都达不到理想效果,弄得演员没了信心,导演失去耐心,演员组灰心丧气。一天与一位长辈调侃中,了解到他们年轻时谈恋爱的情形,他说:“我们这一代人即使是将要结婚的恋人,也不敢近距离走在一起,总是距了一段离,更谈不上手牵手。”受“牵手”的启发导演把相遇的地点安排在一个又高又大的渠桥墩下。于是,一段感人的画面终于出现了,两只颤抖的手沿着冰冷的桥墩缓慢伸出刚要相互触碰到的时候又急促缩回来的时候,然后转身背靠着相反方向的桥墩痛苦的情形感动了无数观众。就是这一伸一抽,一个转背身,把一个欲说还休,欲诉不能的痛苦情景表达的淋漓尽致,这个动作准确地反映了那個时代具有的真实情感,观众仿佛看到了一对苦命鸳鸯的乖蹇命运而纷纷流下眼泪。后来,与很多年长的观众交流中才明白,他们流泪是因为仿佛看到了自己,故事情节与他们的经历产生强烈共鸣,所以他们哭了。也许是因为时代对他们这一代人的不公平,也许只有在当时那种特殊年代下,他们的经历在剧中又得以重现,从而感动了观众,不管怎样,情节中合理准确的特定情景富有年代感的再现,总会引起观众的共鸣。

  我们常说“戏无情,不感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技不惊人。”这里的“理”应该是指在规定情景下的被观众认可和接受的准确合理并戏曲表达,现代戏中准确的年代情景体现尤为重要。

  《向东渠》第五场是一个建设场面,其中有一个情节是上吊“丁”字架,有众人拉大绳的场面。为了使场面表现得热烈而恢弘,曲作者章振宇老师采用的表达场面的传统潮剧曲牌加上高低音鼓同时敲打来配合节奏,但是一配上演员的踢腿,片腿、点穿翻的动作,整个场面就显得软弱松散,总是缺乏点主题的感觉,无论技导如何改变设计都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后来经过多方研讨,还到向东渠纪念馆查找了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终于领悟了,是因为音乐中没有融入向东渠建设的特殊时代背景,向东渠建设在七十年代初,当时的人们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时代政治的感召下的那种激昂奋进,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的精神,就是当时人们的精神写照。何不把这种精神融入在作品中来表现建设向东渠的场面上呢?于是,一首《东方吹,战鼓擂》的主旋律很快的被运用到音乐当中来。这是一种节奏强烈,旋律性强,主题鲜明的时代歌曲,旋律中激昂的音符,雄壮的气势给人以无比的震撼,章老师还开拓性地把小军鼓运用到音乐中心,使节奏更加明朗,音乐更加完美。再次排练时,演员的动作也变得协调、有力、流畅了,整个舞台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一种激烈而恢弘的向东渠建设场面呈现在我们面前。实践证明,这样的一种富有年代气息的音乐是能够取得异常的观众效果。在几次的彩排中,演员和观众的情绪被调动出来,台上台下连成一片,观众的掌声同舞台的节奏节拍一起,特别是参与向东渠的建设者们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后来我们把这首《东风吹,战鼓擂》的主旋运用到全剧,使全剧的音乐设计,富有年代感,更加感人。

  潮剧现代戏《向东渠》创作中,我们还体会到,舞美道具是最能直接体现时代感的。在第一场“开会”的情节中,县委书记李信为了说服反对向东渠建设的常委们,手持一个装着从东山守防战士,每天所的喝浑浊的水的口杯,由于这是一个重要的道具,在排练中换过很多次,都被戏迷质疑,白的不行,花着不行,太大不行,太小了也不行,直到舞美制作拿来一个军用的带有毛主席语录的强烈的时代特征的中型号口杯,观众才满意。因为这个口杯能唤起了一代人的记忆,使情节更加真实,合乎常理。《向东渠》第五场是建设工地指挥部的戏,根据剧情的需要,舞美该设计的都设计了,该摆设的也都摆设了,但彩排的时候总感觉缺点什么,总感觉主题衬托不出来。在主创人员的共同研究下,指挥部旁边的向东渠桥墩下贴上了“愚公移山,建设向东”的大字报,整个场面立马就有了鲜明的主题,观众很直观的就能明白了情景,这样有利于剧情的推进,有利于人物的塑造,使整个场面完整而深刻。在漳州人民剧场首演的时候,我们邀请了剧中县委书记李信的原型--当年的县委领导李文庆同志来观摩。他激动万分,流着眼泪看完了全剧,演出结束时上台与演员握手,含着眼泪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第二天我们收到他的来信。信中除了对剧目的称赞有加之外,还提出了唯一的要求,改掉军服背后的一个折线,他说,当年军装没有这个折线,其他都很像当年的样子,所以,我情不自主回到原来的情景,很是感动。

  由于在时代感等方面的准确表达,现代剧《向东渠》在福建省第27届戏剧会演中反响较大,得到普遍好评。观摩团的专家们在观看了《向东渠》剧目演出后的座谈会上,一致认为该剧目富有年代感,准确的时代语言、无论从演员的动作设计,音乐和舞美的呈现,一听,一看就能知道这是一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与特殊年代的情感表达,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戏。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