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然而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称非遗),如何更好地将这些非遗资源不断的传承并发扬下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最近几年,尽管国家大力支持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仍然有大量的非遗资源在不断消失。为此新时期我们必须重视非遗传承的重要性,从多种角度出发促进其更好地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新时代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新时代;非遗;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33-0130-02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其是人类社会各民族和群体约定俗成的一种文化遗产,是建立社会各成员关系、联络各成员感情,并确保其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文化基因密码,是构建人类文化大厦的基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平台在传播推广方面具有极大优势。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以充分展现传统文化之美,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对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二、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它在人类的代代相传和口传心授中流传至今,宏觀上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微观上则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信仰。
就笔者所生活的新疆伊犁地区而言,最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恰克恰克、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其中“,恰克恰克”意为“笑话”,恰克恰克”是随着人们日常交流中的玩笑、趣语以及语言技巧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是一种以逗人发笑为目的而说的具有幽默性的话语”。201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语,卡拉意为“黑色”,角勒哈意为“走马”,合称“黑色的走马”,通常称为“黑走马”。民间舞蹈卡拉角勒哈主要表现了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的各种矫健姿态,舞蹈动作多用动肩,其中“翻手硬肩”是主要的动作,贯穿于舞蹈的始终。步伐多用马步,配乐旋律悦耳动听、轻松活泼,节奏明朗。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录。其实我国自2006年起其就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以此彰显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无形的财富,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的文化自觉。除此之外,还应当将中华传统文化放在全球化的视野下进行解析,探究我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关系,以此来促进全球多元文化体系的构建。对非物质文化的理解从某种角度上折射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的意义,总的来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必须基于清醒的文化自觉,并以政府行为为主导,以全民族的共同保护为主体,以“抢救”为手段,刻不容缓。
三、新时代非遗传承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非遗受现代文化冲击较严重
首先是现代文化生产生活方式对非遗容易造成很大的冲击。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十分丰富,涉及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新疆各少数民族都有其特有的传统文化遗产,诸如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锡伯族的西迁节,这些文化遗产项目均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此外还有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在民间,这与当地文化部门的保护和特有社区的共同传承者息息相关。对于一些地处偏远地区的人们来讲,由于他们长时间保留着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因此能很好地将这些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然而由于所在社区的人们,渐渐被新的生活方式所吸引,就会逐渐放弃这些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导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极速流失,这将对非遗保护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
(二)非遗保护度不够
其次是对非遗的保护程度不够。尽管国家多次发布相关规定要求大力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且制定了“国家+省+市+县”的4级保护体系,最大程度的保护各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特别多,国家也只能尽最大力保护最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对于其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就很难有所传承和发展。比如对于一些少数民族的曲艺来说,其普及度往往比较低,很多情况下都是社区的共有者自发开展相关的表演。但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所在社区年轻人被外界因素所影响,逐渐放弃了对这些传统歌曲或曲艺的欣赏与学习,使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老龄化的现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了消失的边缘。
(三)非遗传播受限的问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法律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起到一定的积极推进作用,主要通过《物权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进行保护。但由于出台的政策不多,代表性不强。而且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很多地方并不完善,有些仅仅局限到理论层面,却没有具体到实践的高度。如在传播方面,由于受到知识产权保护法等影响,很多非遗网站不能展出相关剧目、演出、音频和视频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遗”资源的传播和宣传。长此以往,将不利于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如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拓宽传播渠道,是当前非遗数字化保护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新时代非遗传承的创新探索策略
(一)结合新媒体进行适度商业化,开发全新产品形态
对于这一问题需分情况对待,不同非遗种类也应采取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商业化方式。对于传统节日和风俗,商业化不一定是必要选择,但对于传统手工艺来说,商业化则更具必要性,如无法使这些非遗与现代生活更快结合,只会加速非遗消亡。因此,可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受众或消费者进行精准定位,重新开发适应现代生活和审美,但又不丧失传统文化内涵和美学感受的新产品。如新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作为传统手工技艺,其传统的图案纹样已不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可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当代女性对纹样的喜好,结合现代时尚元素重新设计制作适合现代生活场景的刺绣手工服饰及相关制品,并可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新媒体营销,如此才能利于非遗的活态传承。
(二)创新媒介的多向动态模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面,其对于媒介的依赖度不高,现阶段的传播相对滞后。大部分的媒介形态都呈现出静态、定向的单一僵化模式,對于动态传播的应用还比较少。其存在的模式往往以真人展示或体验、影视记录、剧场演出、公益讲座、产品推介等区域传播作为主要模式,呈现出静态的特征。相对于传统的大众媒介来说,创新媒介则是更多的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体感交互”“全息视野”等技术进行融合,构建出符合时下非遗传承的创新媒介。
(三)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代元素的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目前未得到广泛传播与传承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均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下,往往会产生特定的生活方式,而且这一生活方式的背景之下才能催生出对应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一旦这些以前人们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文化遗产没有了时代特征,自然就会成为过去。在一定范围内要想更好的传承这一文化遗产,应在某些遗产门类中加入更多的时代元素。
(四)市场化开发利用
数字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文化产品的原创力,开发新的文化产品,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从而形成文化与传媒、信息交融的特色产业。因此,在保持“非遗”特色的前提下,围绕生产性保护,对“非遗”进行一定程度的市场性开发,加速建立和发展具有地域性特色的非遗文化产业集群,也是非遗保护的一个创新性举措。同时,在对非遗进行数字化保护的同时,放弃枯燥的说教,因势利导,扩大非遗的受众,让非遗成为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如制作以非遗为核心的影视作品,或者制作“非遗”动漫宣传片的衍生品,开发“非遗”文创产品等。利用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和发展方式,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的工艺设计、品牌设计进行无缝对接,用现代设计思路对非遗进行多元重构,利用多媒体网页、手机移动端APP应用等媒介进行多渠道传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寻平衡点,创造性地转化、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的视觉形象,同时为传播受众提供一个综合性、交叉性的文化体验。
五、结语
新的历史时期,尽管中共中央政府多次提出要进一步开展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很多非遗资源得到很好的保留和传承,但整个非遗工作的开展还需进一步推进和加强,其中仍存在很多不利于非遗工作开展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是很难促进非遗工作进一步开展下去的。总体上看,目前新时期非遗传承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受现代文化冲击严重、保护度不够几个方面,应努力通过拓展非遗资源的知名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代元素的融合增加一些体验的环节等途径开展相关建设,才能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悠然.文化强国视野下的“非遗”传承人继续教育问题探析[J].艺术评论,2018(06).
[2]王永健.非遗传承方式的新探索——评詹颖等著《守望与新生——羌族服饰及羌绣的高校传承与创新实践》[J].中国艺术时空,2017(04).
[3]贾美柳.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参花(下),2015(09).
[4]刘超,张庆松,马玉青.地方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研究[J].智富时代,2015(02).
[5]屈健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中的分类研究[J].图书馆界,2015(01).
[6]闻斌.浅论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和作用发挥[J].青年时代,2016(20).
[7]彭冬梅,潘鲁生,孙守迁.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J].中国书画,2006(04).
[8]马歇尔·萨林斯.历史之岛[M].蓝达居,张宏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