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唱发声时喉头所处的位置及其是否稳定,是衡量歌唱发声时生理状态是否正确的一个重要标志。歌唱时喉头位置的高低,还直接决定发声时咽腔共鸣管的长短。实验表明,歌唱时,只有各声部歌手的声带长度与歌唱管道的长度成正比,才能获得最佳的声音效果。
关键词:歌唱;喉头;发声;机理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33-0106-01
舌下肌肉借助舌下甲状膜而把活动的喉头与舌下骨连接起来。喉头上通咽腔,下通往气管,再往远处,它通过支气管的分布和肺部连接。喉头的上下部是由形成声门的声带将它们分开的,这就形成了一条下面自肺部起通到咽腔上部,再进一步到口腔和鼻咽腔的贯通的声音通道。由于喉头和舌下肌肉直接相连,因此,它就有了垂直活动的能力。同时由于喉头的垂直活动,也就使声音在发出和传送时的性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真声与假声的发声机能
发声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真声是指声带做整体振动,声门完全闭合时发出的明亮厚实的声音。这种声音振动频率较低,灵活性较差。属于真声类的同义词有“胸声”“大本嗓“”大本腔”等。国外把喉部发真声的机能称为“重机能”。假声则主要是指声带做局部振动,声门闭合呈菱形合缝状,声带边缘变薄且锐利,发出的声音高远轻巧。这种声音频率高,灵活性强。属于假声类的同义词有“小嗓”“头声”等。国外把喉部发假声的机能称为“轻机能”。有的初学歌唱者误以为真声是由真声带发出的声音,而假声则是由假声带发出的声音。其实,真声和假声是由真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只不过振动的状态不同而已,而假声带不发声。
一般人在说话时,当环甲肌群与披裂肌群用力相对的情况有一定程度的改变时,人的声音就在音质和音色上有明显的变化。当披裂肌群的用力超过环甲肌群时,声音就会变得细小脆亮,因为此时两声带靠拢的力量增强,声带由“拉长”变为“缩短”,而张力也减小许多,如果把自然说话的声音称为“真声”,那么这种声带在披裂肌群的用力超过环甲肌群的情形下缩短靠拢而发出的声音,则应称为“假声”。在我国歌坛上,运用“大本腔”歌唱的有传统民歌、山歌,京剧中的老旦、黑头花脸以及某些地方戏曲的旦角;运用“小嗓”歌唱的有京剧中的青衣、小生以及地方戏曲中的男旦角等。
二、“混合声”的声音特质
以上分析了真声与假声的机能状态和音质、音色的特点。但是,在歌唱训练中,有时还会出现环甲肌群和披裂肌群的用力处于相对平衡的第三种情形。这时,声带张力相对减小,且形态也已“缩短”“变薄”了,这样发出的声音既具有真声的特点,又具有假声的功能,这种歌声我们称为“混合声”。
混合声是目前声乐训练中一致追求的声音,其优点是:
第一,它综合了真声与假声的优点,避免了两种发声法中的弊端。声音听起来既明亮结实又柔和圆润、高远轻巧,且具有一定的力度。它不像纯真声那样粗重,又没有纯假声那种虚沓,是一种理想的声音。
第二,混合声中的“真声机能”与“假声机能”高度协调,便于将发出的声音安放到高部位去形成泛音共振,因此具有演唱持久、发声效率高的优势。
第三,这种混合声唱法不仅使中低声区的发音轻松流畅,还可使高声区发音灵巧自如,学会运用混合声进行歌唱,将大大扩展歌声的音域。
在混合声实际运用时将出现以下几种情形:
1.以真声为主,适量混入少量假声,即真多假少。这种声音听起来明亮靠前,演唱质朴,语音亲切自然。我国民族歌唱多采用此发声法。
2.以假声为主,适量混入少量真声,即假多真少。这种声音听起来高远灵巧,演唱风格隽永秀丽。美声唱法的女歌手多采用此法,特别是花腔女高音歌者居多。
3.真假各半。这类声音听起来柔和、圆润、亮度适中。运用这种混声演唱的歌手嗓音可塑性强,既能演唱现代歌曲、西欧歌剧咏叹调,又能演唱富于民族风格的歌曲,甚至还能演唱某些戏曲选段。
4.下真上假。即中低声区用真声演唱,高声区则用假声演唱。这种唱法仅仅是为风格的需要而采用。由于其过渡音可能有明显不统一的痕迹,因此,在声乐训练中一般不提倡采用此法。我國某些地方戏曲中的花旦、老旦常用此法,青海民歌“花儿”的男声亦采用此法。
那么,喉头究竟应处在什么位置才能发出最美的声音呢?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在普遍的安静状态中,喉头处于颈部中间略靠下时发出的音,听来最为悦耳,这是当前被公认的歌唱时喉头应处于的最佳位置。歌唱时舌下肌应当放松下来,这样喉头也就会相应地下降一些。另外,在歌唱教学中,教师们主张喉头应稳定放松。因为有的歌手演唱时,声音发生“挤”“卡”现象,声音刺耳,除喉头位置不对的因素外,喉头不稳不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每个歌手的声道共鸣管都应调整到与声带长度相适应的程度。从声带构造上看,低声部歌手的共鸣管应比高声部歌手长,男声应比女声长。由此,抒情女高音和花腔女高音歌手歌唱时,喉部有轻微上升现象应属正常状态,即说明共鸣管在缩短。而男中音和男低音歌手歌唱时喉部显著下降,则是歌唱时共鸣管拉长的结果。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