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术界关于董希文个人生平、油画作品的分析十分透彻,但是对其艺术思想体系形成的前期,即他在敦煌壁画临摹时期的关注比较少。敦煌壁画的临摹对董希文之后的绘画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他仍然坚持油画创作民族化。学术界关注较少的原因有原始资料不足、国家意志的影响以及特殊时期特殊目的等。当下仍要加强对董希文壁画临摹时期的关注。
关键词:壁画;董希文;临摹;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J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33-0044-01
一、引言
我国古代壁画作品比较丰富,其主要目的是教化、礼仪与记录。从当下视角来看,这是古人留下的艺术财富,但是经过时间的流逝,有些壁画没有很好的保存下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0世纪40年代许多画家对壁画重新重视起来,1937年李丁陇只身来到莫高窟临摹敦煌壁画,开始保护和宣扬敦煌石窟艺术的历程,随后有张大千团队、吴作人、吴冠中、常书鸿团队等。董希文是在常书鸿团队临摹其间到达敦煌,进行临摹。
学术界关于董其昌的研究,聚焦在具体作品、油画中传统与现代、追忆董希文等方面,也就是在他完成《开国大典》以后,关注比较多,而对《开国大典》创作之前的临摹和学习文字较少。董希文艺术思想作为一个完整体系,绝非一蹴而就、倏忽而成,它必然经历了一个积淀、思考、融合的过程。所以,在当下的研究中,我们仍然有必要对董希文艺术思想体系成熟之前的诸多环节投以关注。
二、董希文临摹敦煌壁画时期的状况分析
1942年至1945年三年时间,董希文埋首于洞窟壁画的临摹,他吸取了大量传统绘画的营养成分。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是当时中国油画发展民族化急需的元素,他临摹的作品有《得眼林故事》(西魏)、《须达那太子本生图》(北周)、《供养菩萨》(唐)等等。临摹敦煌壁画后创作的作品有《苗民跳月》、《祁连山的春天》、《大漠驼队》、《哈萨克牧羊女》(油画)、《苗女赶场》(油画)、《山水》(中国画)、《喜玛拉雅山颂》、《开国大典》等,这些作品是董希文初步将敦煌壁画与中国画、油画创作实践相结合的开始,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可以看到他巧妙结合了敦煌壁画的表现手法,尤其是《哈萨克牧羊女》。1948年至1951年共有三次敦煌临摹与创作的作品展览。1945年董希文提出油画民族化的理论主张,真正认识到并考虑中国现代壁画艺术的保存与发展,为民族化思想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基础。
在教学上,1958年董希文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壁画工作室主任,指导学生从学习敦煌壁画入手,将自己临摹的敦煌手稿拿出来供学生临摹学习,进一步将敦煌壁画艺术再出发、再传承,做出自己的努力。
整体来看,董希文临摹壁画这一阶段,使其视野从江南的烟雨小景到西北戈壁的壮景,为之后创作作品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探索油画民族化的道路提供了素材與表达技法,客观上是董希文艺术思想体系成熟的一个契机,一个坚定民族化思想的沉淀阶段。
三、董希文敦煌时期研究薄弱的原因
(一)董希文研究的原始资料不足
学术界关于董希文1933年至1945年间的记录欠缺,他在不同学校就学的原始档案无一留存,早期作品也所见不多。在1943年至1945年的短短三年,由于处于敦煌荒漠的地方,也无法实现更为详细的记录。
(二)艺术家的社会影响和国家意志之间的关系
1953年,毛主席观看了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并给予好评。1954年2月,董希文再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1956年1月16日,在天安门城楼,董希文第三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可以发现,一位艺术家的社会影响和国家意志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也成就了董希文作为一位画家所获社会影响的巅峰。
(三)特殊时期特殊的目的
西行敦煌是当时许多画家的个人选择,许多著作记载和研究没有明确其真正到敦煌的目的。由于敦煌以佛教壁画闻名于世,引起画家的重视和向往。王伯勋认为董希文个人也不清楚去敦煌的目的,他对敦煌的寄望或许是为了解决一时的生活之困,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即返回内地,其对敦煌的感情和对敦煌壁画艺术的强烈认识也许是在逗留期间偶然所得的。
由此,关于董希文敦煌时期的记载与研究稍显单薄的原因,有其偶然性,也有其个人的必然性,但不可否认,敦煌壁画临摹是他开启辉煌创作的重要积淀时期。
四、结语
董希文壁画临摹对后来其油画民族化的创作具有不可磨灭的积极影响。正是董希文这样一些画家对壁画研究并传承的努力,使中国传统壁画中的优秀元素重新活跃起来,又结合时代与新绘画技法使其长久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王伯勋.油画中国风:董希文艺术思想源流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06).
[2]周功华.“油画民族化”董希文的理论与实践问题[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5(0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