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画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从古一直延续至今,在中国画发展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画的创作,也使得中国画慢慢形成了独立的艺术语言形式,本文着重在于分析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中国画中的应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画;文化
中图分类号:J212;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33-0045-01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本论点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法。这套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指导方法,中国画的发展也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方式引领走向更高位置,这两者也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可以为中国画的理论方面增添新色彩。
一、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世界是普遍联系着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从事物的相互发展中具体而全面的看待,即整体观和全局观,不是片面的将事物一分为二,切断他们之间的联系。
整体是由各个要素构成的,而又不仅仅是加法原则的简单运算,是大于原来各要素既有的性质,涌现了新的性质和功能,整体和部分是密不可分的,缺少哪方都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这同样可以在绘画中体现出来。如,八大山人的《古梅图》,以梅树入画,树主杆空心,清瘦挺拔,笔简意赅,树根部不画土,以古梅树比喻自己的心境,赋予了梅树人格化的意境,表现出作者内心强烈的情感,这正是是结构与功能的完美融合,在整体上高度统一达到了美的效果。齐白石的虾图,用水墨着色,刻画出栩栩如生的虾,虽寥寥数笔,但意趣无穷,齐白石画虾在水中游动的情态,但却不画水来表现,亦能传达出虾的动态之感,以简洁为精髓,正体现出中国画美的灵魂。由画的布局、笔墨、层次三者结合,却给人高度的和谐美、整体美、意境美,所谓“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也大抵如此吧。
二、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实践是人基本的生存方式,人与自然正是通过这一基本方式实现和谐共处,与世界紧密联系共同建立起命运共同体,不可分割。实践是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在能动的改造世界中,不仅仅是指外部的客观事物,还包括人的精神、心灵世界。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外在世界的革新和内在世界的革新相互作用,都使人逐渐走向更高状态中。
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但也不能忽视艺术和审美活动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艺术家在创作中追求的是意境美,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我们可以得出,艺术家从“外师”即大自然中取得师法,再融入内心的情感来创作出作品,这是情与景的交融,主观与客观的贯通,但这一转化过程,缺少了实践活动,仅是主体与客体的表现,而在绘画中要做到以实践为基础的,就如郑板桥的画竹过程,首先是眼中之竹,即客观世界中竹子的形象给作者的印象,再者是胸中之竹,即把客观的竹子变成头脑中的竹子,最后是手中之竹,即经过头脑中的加工改造,融合自己的思想情感,化为笔墨中的竹子跃然纸上,呈现出一幅完美的作品。又如徐悲鸿的奔马,高度体现出主体、实践、作品的融合,表现出作者内心强烈的爱国情感。艺术和审美活动是一种感性实践活动,即精神性的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的交流,正如徐悲鸿的马和郑板桥的竹都体现了这一点。
三、社会矛盾分析法
社会中处处充满着矛盾,我们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中成长发展。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既统一又对立,这样的内部过程孕育了新生事物的萌芽,使旧事物有了新的继承和发展,矛盾是促进新生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正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应用,所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辩证的方法去把握问题,用创新的思维在实践中运用获得创新的成果。在绘画中,我们要打破以经验为基础,按照固有的绘画框架和结构,机械的模仿客观事物,这样就永远处于不断重复的圆环中,止步不前。而世界中任何东西都不是一尘不变的,可以确定的就是它们永远处在变化发展中,需要我们增强认识能力,突破固定模式,有意识的進行实践活动,用辩证的头脑、批判的思维方式审视以往的事物,但不是完全的否定旧事物,这是带有创新性的思维,是一种扬弃,它能挖掘我们的内在潜力,开发思想的活力。
在绘画艺术中也运用了辨证法,八大山人的《眠鸭图》画面中仅仅呈现的是一只昏眠的鸭子,缩脖闭目,四周空空荡荡,留出大幅空白,水墨着色,浓淡适宜,增添了无限寂寥。画布中的眠鸭和留白,表现出中国画的虚与实的融合统一,画家在有限的画纸上,展现出万千的世界,表达出微妙情绪和感知的自然的映射,这全都体现在了画者一笔一划中。虚与实在中国画中得到了完美的发挥。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具有生命力的,给中国画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如今正我们处于全球化时代的洪流中,作为一名美术学专业的研究生,我们要与时俱进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结合时代发挥他的具体应用,这必然对我们今后的研究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乌杰.系统美学:一种新的美学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马克思.马克思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