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探索了如何使平面广告设计课程得到项目化,以及项目化的重要意义。只有在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中将项目化贯彻到底,才可以使广告设计专业人才更加专业,更加适应工作。在高校课程中使用项目化教学,可以显著提升教学质量,达到很好的效果。项目化相当于实战,而实战更是理论的践证者,在高校的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理论,更要让学生通过实践验证理论。
关键词:平面广告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探索
中圖分类号:TP391. 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19) 30-0215-01
一、引言
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是一门迎合市场规律,日新月异的课程,正是由于该课程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平面广告设计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的必然性。为了使培养的学生更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在高职院校的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中,必须紧密联系市场趋势,使学校和市场联合起来,实施项目化教学。
二、本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背景
高校主要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这些人才主要就业在一线单位中,因此加强人才的技术训练、技能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在高校学生就业中,大多数就业单位需要的是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技术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往往一到岗位便可胜任工作。在高校的广告设计课程实施中,必须要重视理论的实践,增加技术的培训工作。而在广告设计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进一个具体的项目中去,学生作为该项目实施的主体,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考虑多方因素进行项目的完成工作。在高等院校教育中,就必须要学生提前领略到真实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只有提早地遇到这些问题,在随后的工作中才能得心应手,更加高效的解决问题,并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因此项目化课程实施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平面广告设计课程实施项目化环节
1.项目化教学前的知识铺垫。项目化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很高,学生只有在课下积极查阅资料,提前准备好需要的知识,在课上才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
2.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首先由教师根据市场需求确立项目的主旨,首先学生根据主旨进行项目的探索,包括市场调研和分析,资料的搜集和创意的切入。学生再将前期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进而建立多个方案。随后与教师共同探讨,确定最终的项目实施方案。再运用多种专业工具,完成项目设计工作。最后,所有同学设计作品必须展示,有条件的还可用于实际情况,通过与其他同学相互比较,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自己。
3.项目化教学的实战训练方式。实战训练方式主要包括商业广告、公益广告和广告营销。高校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项目化,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体。根据项目具体要求进行实际案例的分析,再进行项目的完成,在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各环节紧密联系,学生不仅步入平面广告设计的实战中,更进入了个人专业生涯的瓶颈点。而在此瓶颈点中,教师的帮助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由于更早的进入社会,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学生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境进行独到分析,除了教授学生专业技能外,更应注重专业技能背后的理论支撑。
四、平面广告设计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的优势
1.项目化教学能有效提升平面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项目化教学法使学校和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也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在项目化教学法中,教师凭借其优秀的知识储备基础以及丰富的设计经验而使项目的实施过程更加先进,同时项目化教学法使用的项目一般是根据实际市场需求而设立的,不遵循于传统书籍,更加符合现代化进程,这也就保证了项目的实际意义明确。在项目教学法中,学生由于课程需要更早的进入社会进行相应的锻炼,并且基本上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均由学生完成,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使学生就业后更快地适应岗位,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2.项目化教学法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由于高校特有的培养目标,项目化教学法的实施更有必要。高校教育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培养学生的,且由于区域发展不均衡等因素,各地市场需求并不完全相同,这也为就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高校教育只有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市场需求,为企业输送新鲜的血液。项目化教学法的实施,可利用校企合作的基础,利用企业资源进行教学工作,使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学到知识,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五、结语
高校平面广告设计课程项目化是由市场决定的必然结果,理论指导实践,但明显进行一个项目实践所获得的知识远高于理论的反复。高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在教学内容上紧密贴合实际,并大量使用真实案例进行相应教学,从而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佳芸.基于职业发展构建“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程体系以高速公路收费及监控专业为例[J].广东技工教育研究,2017(01).
[2]张博.Struts框架的项目化开发教学在高职软件技术实训课程中的实施[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 (06)。
[3]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J].中国高职高专教育,2009(1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