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西双版纳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的样式特征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7603
屈艺欣

  摘要:哈尼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服饰特征充分体现了哈尼人的聪明智慧和才情斐然。本文以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为研究对象,从款式、色彩和图案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西双版纳;哈尼族;服饰;样式;特征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7-0135-01

  一、引言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是各少数民族基于对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理解与适应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域特性、各异的文化心理、特有的审美情趣和动人的宗教神话色彩,而且由于各少数民族处于不同的社会历史状态和经济状态,因此其服饰的历史性和丰富性更为罕见。

  二、西双版纳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的款式

  爱尼妇女传统服饰为短衣短裙型,上装短小紧身,下装轻松宽大,通常以精美艳丽的头饰、对襟式上衣、胸兜、短裙、护腿和布鞋为基本组合款式。

  爱尼族服装遵从上衣下裳的服制,采用平面式结构形态,构造层次感强,服装各部分比例考究。上衣的前方中部位置开口,无领、无扣、两侧襟用小绳系住,成为对襟式。两侧腋下开衩,腋窝部位有呈三角形状的口子。长袖上刺以精美绣饰。上衣着装后,由于人體颈部活动,颈部周围布料形成褶皱,肩袖线后移,前襟上提,后襟下坠。胸前挂成串的银珠,头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与对襟式相配的下衣是百褶短裙,长不及膝,裹绣花护腿。上紧下短的着装与当地山大谷深、多荆棘且炎热的自然条件相适应,方便上下坡行走,有助于梯田中的劳动生产。

  头饰分为尖头、套头和平头三大类。尖头是最引入注目的一种,帽顶高耸,以大量银饰、竹片配以黑色土布、彩色料珠和彩色线花制作而成,色彩艳丽,制作精巧。胸兜是用一块宽约30厘米自织自染的土布依身而围,绣有多行精美图案,装饰以大量的银币、银牌和银泡等,然后以一条嵌有银币和银泡的长布带从前胸经右肩连于后胸。大量使用的银泡、银乳钉、银链、银铃、银币、银牌、银筒,除了装饰和展示财富,更多的原因还在于辟邪。

  三、西双版纳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的色彩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大多数民族都崇尚黑色,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女子也不例外。服装以黑色为基本色,红色装饰,白色点缀。

  西双版纳哈尼族人喜爱用自己染织的土布做衣裳,服色以黑色、藏青色为主色调。黑色虽让人感到沉闷压抑,但颇受哈尼人的欢迎。因为他们相信人与鬼的分界就是黑色,人看不见鬼,鬼却总在窥视人,但在黑暗里,鬼无法看到人,也就无法伤害人。躲过鬼的侵扰,哈尼人才得以正常的生存。至今许多哈尼人都以黑色为美,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保护色,认为黑色可以驱鬼避邪、消难免灾。

  红色的其中一个代表物是火与太阳,传说中,人们为了得到火与太阳与天地鬼神作斗争。另一个代表物是血,用来驱鬼避邪。红色作为装饰,多用于帽顶、袖口、腰部和腿部,因为这些都是最为接近神灵的地方。人直立行走时,头顶最接近天,所以帽顶为红色;人弯腰劳作时,腰部最接近天,所以饰有红色。另外头、腰、腿都是劳作时的重要部位,所以用红色来加强保护。以黑红为主的服饰归根结底是其“祟黑敬红”的体现,黑象征对鬼魂的防御,红则象征对鬼魂的震慑。

  但哈尼族的崇黑也并非自古如此。由于早期战乱,为了自我保护,白色衣服被染成了黑色。在历史上也曾经存在对白色的祟尚,至今仍有遗存。白鹇被哈尼族认为是一种代表吉祥的鸟,作为哈尼族的图腾,象征着对和平的追求。虽然服色改变了,但哈尼人对白色仍有纪念:各种银饰作为点缀大量出现,居住在西双版纳的爱尼女子出嫁之时必要穿上白色拖地长裙。

  四、西双版纳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的图案

  哈尼族的装饰图案广泛应用于服装和配饰,除了起到美化的作用,也有记载历史的功用,实质上都是自己民族所生存的地域环境的折射,也是对先人功绩的缅怀和记述。

  这些刺绣图案色彩斑斓,款式简洁,蕴藏的文化信息丰富,纹样的主题主要有几何纹、鸟兽纹和植物纹,来源于居住环境、族群历史、外来文明和神话传说几种题材。几何纹样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它由点、线、等基本几何元素组成,以一定顺序整齐排列在一起。西双版纳的爱尼女子所着上衣的整个背部用红、黄、绿、白等各色丝线绣上方形纹、菱形纹、回形纹、条形纹、三角纹、格子纹、五角纹、水波纹、犬齿纹等纹样。腿部、两襟和袖口也有少量装饰的纹样。回纹又称回字纹,因形如汉字“回”而得名,是几何纹中运用十分普遍的。“回”由于笔画连续回环,被赋予了“富贵不断头”、“生生不息”的美好寓意。回纹又细分为单回纹和连续回纹两种。单回纹能够独立构图常被用于主体装饰;而连续回纹由于连续不断的特征,多用于狭长的区域。万字纹的装饰也十分普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为“万福万寿”,哈尼人借鉴了这一传统符号并进一步发展了其组合形式,大多以四方连续的形式成片运用。鸟兽图案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犬齿纹。它以狗的牙齿为原型,间隔较小,有的呈楔形二方连续,有的呈锥形二方连续,还有的呈矩形二方连续。花草图案是哈尼人在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经过提炼、夸张、简化等创造出来的。通过抓住花草的典型特征,反应爱尼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愿望。西双版纳的哈尼人对于花草纹样的应用多出现于腰带等饰物。总体来说,整套服装因有大量的绣饰而显得华丽。

  对于西双版纳的哈尼族人有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词语“阿博”,“博”即是纹案、图案或刺绣的意思。“阿博”除了指文字外,还指代绣在服饰上的纹样。哈尼人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利用几何图形代替文字,既用来做装饰,又记载历史。一整块阿博,也就是每一组图案,就是在讲哈尼族的一个起源,通过几何形不同的变体来表达不同状态。

  西双版纳的哈尼居民常以“阿卡”自称,阿卡人的阿博中不仅有包括对民族历史的记述,还源于对动物和自然的祟拜和描摹。这些图案具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装饰艺术的基本特征,拥有粗犷的造型、强烈的色彩、趋于平面化的审美和抽象的表达方式。在一些阿卡老人传唱的古歌中,还能够根据这些几何形的变化追溯到当时发生的故事,比美科(房舍图)、航来培亚(老虎脚印)、啊康喵(螃蟹眼睛)等。服饰的纹样往往是二方连续或是四方连续来安排组织。不管是二方连续还是四方连续,由单位组成的连续纹样都十分紧凑,找不到单位纹之间的结合处,变化中又具有统一性。具象纹样在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中难以起到简洁明了的视觉效果。反之,几何形视觉语言简洁、明快又不失事物的基本特征,具有强烈的装饰性特征,因而在服饰纹样中得到广泛应用。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与演变,哈尼服饰的特征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视觉符号,而成为了集情感与智慧的独特的艺术体系。民族服饰是具有丰富社会内蕴的无字文化,其特质及其承载的大量历史文化信息,还等待着人们去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曹建中,靳长缨,车卫东.民族服饰语言与创意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祁春英.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艺术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3]自永芳.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及其符号象征[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4]殷悦.哈尼族女子传统服饰设计研究[D].南京:江苏大学,2015

  [5]廖灿.哈尼族服饰图案的题材分析[J].大舞台,2015:(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