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非物质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发扬与传承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7576
童晓晖

  摘要:非物质文化在是劳动人民经历长时间总结和传承下来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时代发展外部冲击已经严重威胁了非物质文化的生存,其发扬和传承迫在眉睫。发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需要全员参与全方位多层次的共同努力。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与新的时代元素相结合,使美丽乡村更具有活力,最终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美丽乡村;非物质文化;传承;发扬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7-0131-02

  一、引言

  党的十八以来,党中央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乡村振兴之路。习总书记曾指出建设“美丽乡村,溉要实现广大农民对物质生活上的满足需求,又要实现精神文明和乡村文化在农民精神上的不断追求。文化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精神内涵,其中非物质文化又是其精髓。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青壮年外出务工谋求生存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这导致有些乡村甚至成为了老人村、儿童村,这些都严重的制约了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和延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的幅员辽阔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大家庭,随着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之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既是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又是民族灵魂的寄托媒介,同时还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基因和资源。但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前行,越来越多的非物资文化被淹没在了发展的道路上,同时随着传承人的老龄化加剧,非物质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已经处在紧要关口,急切地需要新鲜的血液注入,才能得以延续。

  非物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是一方地域发展的见证者,讲述了一个民族的前世今生和一方地域的发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随着地理的分布及其广泛,其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其发扬和传承迫在眉睫。“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让非物质文化的发扬和传承从幕后走到了前台,其在建设美丽乡村中的占有重要的地位和积极的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发扬与传承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一致性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要建设一个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网络发达的现代化村落,也不仅是拥有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氛围。中国的幅员辽阔,有着多样化的地理面貌,要实地考察后根据当地的特色来实行美丽乡村计划,切记不可以“千村一面,千村一景”,乡村需要拥有个性和文化特色。

  由此看来,发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将美丽乡村比作一个独立的人,那么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则是美丽乡村的灵魂。离开了它,“美丽乡村”建设就如同行尸走肉缺乏朝气与活力。同时,非物质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在乡村社会建设中能实现其价值,能够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非物质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一)物质、文化空间一致

  在建设“美丽乡村”时要保证物质和文化空间的一致性。

  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时不可张冠李戴,要尽可能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初期应充分调研了解当地的民间艺术、工艺、民俗、传说等非物质文化,结合起来规划好建设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内涵。

  要保证非物质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就需要在物质上进行配套设置,比如组建团队、设置活动室以及定期的表演等。要避免出现光说不做的现象,切实的在物资和政策上保证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延续性。使得“美丽乡村”建设与非物质文化发扬与传承相辅相成,更加全面的建设农民幸福的美丽乡村。

  (二)参与、享有主体一致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保证参与、享有主体的一致。

  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需要全体农民参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主要依靠言传身教,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至今。如今,我们可以利用新的科学方法,新的工具来发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农民在传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非物质文化具有地域特色,它的受众是当地的全体农民,在农闲时节用以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因此享受非物质文化的主体也是全体农民。

  (三)根本目标一致

  建设“美丽乡村”和发扬传承非物质文化的根本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品、物质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给农民一个美丽且具有文化内涵的新家园,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非物质文化发扬与传承的策略

  非物质文化在一个民族的发展史中,讲述了一个民族的成长历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分布及其广泛,主要集中农村地区。农村青壯年的外出务工加上现代化的冲击,同时绝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年近古稀,造成了其发扬和传承的紧迫。

  中国的地理条件复杂,国土面积很大,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化的地理屏障消失了,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小,造成很多的非物质文化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中。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其新鲜感导致年轻人对待非物质文化提不起兴趣,不愿意去学习。导致非物质文化在现代社会上的认知度低等原因也加速了非物质文化的消亡。非物质文化需要政府和农民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发扬和传承。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非物质文化的发扬和传承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

  发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

  第一,改善居住环境,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化村落;发展乡村产业,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使农民看的到乡村发展的前景和对未来的希望。增加就业机会让年轻人愿意留在家乡工作和创业,使他们拥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二,深入开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利用现代科技技术手段,从声音、图像、文字三方面来记录保护。利用新媒体推广宣传,让当地的非物质文化得到大众的认,走出去提高知名度。同时由政府牵头成立学习班,为非物质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为非物质文化注入当代的主流元素,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培养年轻人对于非物质文化的兴趣,让年轻人更愿意积极主动的去学习非物质文化。打造文化品牌,让其创造应有的价值,使其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能够留住年轻人。

  最后,政府在规划“美丽乡村”时应体现文化传承,按照“文化至上”的基本理念来进行规划。避免千篇一律的规划,着重突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特色。打造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新模式,来提高文化的知名度,提高文化从业人员的经济收入调动其积极性。制定相关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政策,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为非物质文化保驾护航。

  (二)注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在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中要注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提高农民的“文化自觉”,让他们对非物质文化有着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时才能够更好的抵抗冲击,坚守对非物质文化的归属感。非物质文化在传承和发扬的过程中要扬长避短,充分的调动农民的主动积极性,以此来达到对文化就地保护的发展目标。

  如何注重非物质文化在农民身上的主体地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讨论:

  第一,通过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认识到非物质文化是当地特有的精神财富,同时培养新生代农民对非物质文化的兴趣。

  第二,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新媒体、自媒体等新技术,将非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化。融合时代特点,为非物质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提倡全民参与调动农民的归宿感。

  第三,健全和完善非物质文化传承体系,系统性的学习。从小学开始培养农民对文化兴趣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的经济转化效率,使农民愿意将它当成一种职业来传承,同时落实相关从业人员的政策保护。

  最后,在当地应注重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让农民觉得它能登上大雅之堂,让传承者有幸福感,能被广大群众接受认可。

  (三)挖掘乡村的非遗资源

  中华文明传承了五千多年,久经沧桑而生生不息。在中国的很多乡村存在的时间也相当的久远,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非物质文化,但是由于外部思想的强烈冲击导致大部分的文化逐渐被抛弃,其中不乏很多优秀的文化。而且现存的非物质文化也因为传承人老龄化且没有人愿意继承,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挖掘乡村的非遗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走访了解乡村的民风民俗,统计归纳后去其糟泊取其精华并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制成新的村规民约,在让农民去学习实践。

  第二,从县志和年长者哪里去了解统计民间典故,结合新的时代开发特色典故,将其打造成乡村特色。第三,统计整理民间曲艺和民间歌舞,培养相关传承人,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节目。

  第四,收集民间手工艺,结合乡村旅游,共同组成乡村特色旅游文化一条龙服务。

  (四)树立生态文化意识

  随着党的十九大的顺利召开,习总书记指出要增强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大家生活在一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家园里。因此在发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的同时要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对于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非物质文化需要被取缔或者改良。

  在农民心中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尤其是在垃圾处理方面。以前的农民没有形成环境保护意识,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直接丢弃在自然环境中,久而久之乡村的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农村环境污染成为了重要的污染源。现在要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在农民心中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其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将生态文化意识植入到非物质文化中去,用农民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产传达出新的生态理念。

  四、结语

  总之,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加大对物质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我们不仅仅要给农民一个崭新的家园,让农民拥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提升美丽乡村的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关系着美丽乡村的可持续性,在建设的过程中深挖非物质文化,就是在给美丽乡村添砖加瓦。非物质文化在美丽乡村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实现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玉.非遗传承和美丽乡村建设共同发展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7(34).

  [2]史小建.非物质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J].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2017.

  [3]孙振清.美丽中国从美丽乡村开始[N].光明网-理论频道.

  [4]董杰,王颖.邯郸地区民村规划的文化传承[J].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017.

  [5]叶青,陈齐特.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及實施路径[J].牡丹江师范学院,201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