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对于日本作家东野圭吾代表作《嫌疑人X的献身》三个版本的改编进行分析。
关键词:东野圭吾;改编;剧作分析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7-0116-02
一、引言
东野圭吾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日本推理作家,他所创作的推理小说,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喜爱。因此,他的作品也受到许多影视公司的关注,被大量改编成为了影视作品。
《嫌疑人X的献身》是他巅峰时期的代表之作,在图书出版的短短几年里,就先后被中日韩三国进行了电影作品的改编。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三部改编自同本小说的电影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了解三个国家对于侦探电影的创作思路以及改编技巧。
二、基本信息对比
从表格对比可以看出,从时间顺序排列,日本第一个完成了影片的改编创作,随后是韩国,中国排在最后。比对影片时长,中韩两国的相差不大,日版略长。人物方面,中日两国都保留了小说的主要人物设计,而韩国版本却将警察和侦探二人合为一人。而影片的导演里,中和韩两国导演均为演员出身,韩国导演为女性,二人并没有丰富的导演经验。日本的影片导演履历显示,他曾参与拍摄了许多侦探题材的影视剧。
三、情节设计对比分析
(一)案发前
从影片开始到尸体被发现,笔者将这个部分称为案发前的叙事段落。
在这一部分中,中国版本用时最短,仅有9分半。日本版本为19分,韩方为22分。对比三部电影的情节设定。日韩两版都遵从了原著的设定,简单交代人物状态后,又交代了女主意外杀人的全部犯罪经过。但中国的改编版本里,选择简单交代人物状态后,直接推进到“发现尸体”的情节,由此铺设了悬念“凶手是谁”,进而以此推进故事发展。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日版在开场时候,特意设计了警校教授唐川的出场。而韩国版本为了突出人物关系,还设计了意外送医的情节。
(二)调查阶段一(警方的调查)
从发现尸体,警方侦查,到担任侦探的角色意外发现多年老友——女嫌疑人的邻居数学家,笔者将这个部分称为调查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因为日韩的版本中都已交代了犯罪经过,叙事悬念成为了警察会不会发现犯人这一情节。但中方的版本不同,因为还未交代凶手身份,故事的悬念就集中在对案件的调查上。对比这两个设定,日韩的版本是忠实于原著的,观众的注意力也在开始集中在警察一次次地调查过程,是不是会暴露女嫌疑人的罪行之上。而在中方的版本中,观众的注意力仅仅在于案件的调查。当然,有经验的观众在看了片头对于陈静和石泓的画面后,会猜测二人与案件有关,但这种猜测缺乏指向性,影片中并没有给出明确依据。
然而,基于这一设计,中国版本让警察罗森在发现案件的三个嫌疑人后,始终执着对女嫌疑人调查,就有些牵强了。同时,因为不知道案件真相,观众在看到担任侦探的角色和隔壁数学家的再次相遇的段落时,并不能强烈感受到危险的临近。由此,笔者认为,中国版本对于原著的这一修改,是不明智的。
(三)调查阶段二(名侦探的调查)
从担任侦探的角色与老友数学家相遇,到怀疑老友,展开深入调查,笔者将这个部分的情节称为调查的第二阶段。
在这一部分,日本的版本基本忠实了原著。即侦探出于对老友的思念而与老友相聚,在并无怀疑之心的状态下,意外发现了老友的改变——开始注重外表,进而对老友产生了怀疑,由此介入调查。
在韩国版本里,将侦探和警察的角色進行了合并,这个设置,使片中的这个角色失去了“天才”的光环。因为这样原因,原著中针对两个天才人物的观察与对峙,就不适合放在这个人物身上了。所以,在韩国的版本中,这个情节被修改为调查告一段落,女嫌疑人为了感谢邻居,写下便签,却意外被警察发现,而找到新的线索,由此开始了对于数学家的怀疑和调查。
在中国的改编版本中,这一段落的逻辑比较混乱。主要剧情如下:侦探唐川与数学家石泓第一次见面后,唐川并没有什么发现。但警察罗森坚持对石泓的怀疑,并为此质问唐川。唐川由此,再约好友石泓打了羽毛球,发现了石泓改变——开始注重外表了。之后,唐川问警官罗森要来了卷宗,正式介入了调查。
这个情节的设计,从逻辑上有几点纸漏。
1.警察罗森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女嫌疑人的不在场证据成立,也发现了其他看起来更有作案动机和时间的嫌疑人,却依旧坚持女嫌疑人的犯案嫌疑,甚至怀疑起女嫌疑人的隔壁邻居,也就是侦探唐川的好友石泓。整个推理缺乏逻辑关系。
2.侦探唐川在罗森毫无根据的怀疑下,持续暗中观察好友石泓,由此发现石泓破绽,不符合名侦探的人物设置。
3.唐川发现好友变化后,看到了石泓进水的手表,并以修表为名,拿走了好友的手表。这个情节之后,唐川才叫来罗森,仔细查看了卷宗以及犯罪现场。那么,唐川是在了解案件前,就发现石泓进水的手表是破案的关键证据,从逻辑上无法解释。
补充一点,在中国的版本中,尚没有交代的犯罪经过,在这个部分补充交代了。侦探唐川在看过卷宗后,以闪回的形式重现了犯罪过程,以及唐川对于石泓的行为推定——帮女嫌疑人掩盖罪行。对比日本和韩国版本,遵从原著的设定方式,这个修改,将案件的两个重大情节((1)杀人犯是女嫌疑人;(2)石泓包庇了女嫌疑人)堆砌在了这里。笔者认为,这种堆砌,给观众造成了很大负担,容易使观众对其中部分主要情节的疏忽,从而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也不是一次成功的修改。
(四)调查部分三(案件侦破)
从怀疑邻居数学家、调查数学家,到抓获数学家,笔者将这一段剧情称为第三调查部分。
在这部分,中国的改编版本也比较混乱。影片中,看过卷宗并发现了进水手表的侦探唐川,并没有依靠证据抓获嫌疑人石泓。接在这一情节之后的,是石泓和陈静的大段感情段落,并让陈静新的追求者进入了影片。当然,新追求者的介入,是原著小说中的设定。它原本的意图,是在警方的调查告一段落,看似风平浪静之后,由这个人物的介入,再次打断女嫌疑人和数学家有些暖昧的情感关系。从而引导观众,了解数学家的嫉妒,进而产生新的悬念——数学家一直以来对女嫌疑人的保护,会不会因为这个人的出现,因为数学家的嫉妒,而被打破。但在中国的改编版本中,唐川不仅开始怀疑好友石泓,还拿到了一个关键证据——进水的手表。在故事的这个阶段,作者选择打断调查,铺设情感线所,实在牵强。
同时,在这一段中,因为警官罗森的表现极为突出,他的神机妙算甚至超越了侦探唐川,并在关键时刻,解救了唐川的性命。这个情节的设定使唐川的神探角色,同作为警官的罗森产生了冲突,也不算一个成功的改变。
日本和韩国的版本基本忠实了原著的设定。即调查陷入困局,发现新的线索,进而调查线索,发现邻居数学家身上疑点重重,数学家以凶手身份暴露。
(五)结尾(秘密暴露)
数学家入狱,到真正的秘密暴露——数学家为了包庇女嫌疑人,自己选择了杀人。笔者将这一阶段称为结尾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日本和韩国的版本情节量都比较小。日本版本基本可以称为名侦探的独角戏。数学家被抓后,警察找到侦探,侦探按自己的节奏早已发现了警方尚未发现的案件真相,口述的方式,侦探将这一真相告诉了警方,将故事推向结尾。
韩国的版本也基本相同,同时肩负侦探身份的警察,在接受数学家的自首后,依旧心存怀疑,进而咄咄逼问,却毫无收获。苦于没有证据,警察找到了真正的犯人,隔壁女嫌疑人,说出了自已的推理,进而解开了案件的所有秘密,将故事推向高潮、结尾。
对比日本和韩国的两版改编,不难发现。日本更多的遵从了原著设定,也遵从了侦探的主角光环,将案件的秘密和故事的高潮都放在了侦探这个角色上。而韩国版本中,将侦探和警察的角色合并后,只能将揭秘的重任,交到了警察手里。不同于名侦探的人物设计,警察的逻辑推理欠缺,所以故事结尾主打了感情牌,用男女主人公浓烈悲剧性的爱情故事,掩盖了逻辑缺失,也不失为一种改编方式。
在中国的改编版本里,这一段落的情节量却很大。
唐川被袭受伤,石泓被捕,进入司法程序。唐川在康复出院后,意外经由警官罗森提到的“盲点题”问题,发现石泓对自己的袭击是伪装,进而发现了案件真相。石泓不是案犯,而是因为报恩,以再犯下一桩凶杀案的方式,包庇了女嫌疑人的罪行。
这一段落,作为名侦探的唐川在受伤入院、出院的过程里,依旧没能洞悉案件真相。而最终在警察罗森的提醒下,以“盲点题”为线索,发现了声波机的功率没有开到最大这一破绽,进而破了暗自。暂且不论“盲点题”的概念,与“声波机的功率没有开到最大”这个纯数字问题之间存在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名侦探唐川在破案过程中始终落在犯人之后,并最终依靠警察罗森的提示,才解开了案件的答案,这样的设定,实在不符合名侦探的人物设定。
同时,中国的改编版中,将原版里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线索,改成了报恩。个人认为,报恩的情感动机不足,不足以让男主人公为此实施杀人行为。并且在故事中,第二追求者的出现完全是在爱情线索中的设定,中国版本的这一改变,无疑将这一情节推向了无用的设计方向。这个改编方向实在令人不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中国的改编版本中,整体的改变缺乏细节设置,在大框架之下的情节调整,也不算完美,罗森与唐川的人物设计,修改为同样的警察身份后,有些打架。还有提高修改空间。日本的改编版本中,拍摄过程以名侦探为主角设计,其他人物仅为案件中的人物情节设计,从整体角度看,夸大了名侦探的篇幅,有些影響整体感觉。然而,这种名侦探的设计,或许属于日剧侦探系列传统。韩国版本的改编里,在情节的合理性基本成立的前提下,加大了情感线的铺陈,带动观众以情感的方式,偶尔忽略了缜密的逻辑推理过程。这个改编方式,似乎也很符合我们对韩国影视剧的一贯印象。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