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19世纪中期一系列俄国和欧洲历史的参与者,赫尔岑给我们呈现了不同于教科书的历史片段和人物。在《往事与随想》中,他用夹叙夹议的戏讽笔调塑造了一位位形象生动、特色鲜明欧洲流亡者,其中以德国流亡者最为突出。本文总结了德国流亡者的形象特点,分析了赫尔岑在塑造德国流亡者形象时所采取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往事与随想;赫尔岑;德国流亡者
中图分类号:1046;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2-0049-02
赫尔岑的《,庄事与随想》是一部思想史,是“历史在一个人身上的反映”。《往事与随想》中的“历史”,既是赫尔岑个人的成长史,也是俄国和欧洲的动荡史。在这位19世纪中期俄国和欧洲历史的参与者的笔下,一位位形象生动、特色鲜明的政治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跃然纸上,一幅幅欧洲流亡者的群像如历目前。在这些欧洲流亡者中,德国流亡者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德国流亡者的形象特点
在1848年革命以后的几年间,英国曾是大批欧洲流亡者躲避当局镇压、逮捕以及监禁的主要避难地。在1849-1850年,从巴黎到莫斯科,从布鲁塞尔到罗马,一群几乎来自整个欧洲大陆的流亡者,来到了雾气弥漫的伦敦城。他们成份混杂、民族各异,有波兰人、俄国人、法国人,其中最大的一帮是德国人。赫尔岑对德国流亡者的叙述议散见于整书。在《德国流亡者》一章更是用了整章篇幅来讲述德国流亡者。
(一)矛盾
赫尔岑笔下的德国流亡者可以说是矛盾的集合体。他们大多接受德国式的古典教育,学识渊博、满腹经纶,对自然科学却知之甚少,但显然他们也并不以此为耻,而是非常自信,觉得“自己在科学水平上远远超过其他人”。“狂妄的野心只有在强大的实力配合下才能通行无阻,可是现在德国没有这种力量。”由于古典式的学究教育,缺乏合适的素质教育和审美能力,大多数的德国人固步自封,很难提出具有意义和实践性的新观点。同时,疏懒和不做工的民族特性亦使他们无能也无力在当时的国际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提高民族地位的奢望和学究式的世界主义在德国流亡者身上矛盾交织。屡次的失败、困顿的社会地位、不如意的流亡生活使他们很容易产生对自我不自信。这种自卑和自负的极度不平衡构成了德国流亡者矛盾混杂的性格特色。
赫尔岑笔下的米勒·斯特鲁宾鲜明体现了德国流亡者的这一矛盾。他人文学识丰富,对自然科学却一无所知,对音乐、绘画都有所研究,却疏于实践。他傲慢自负不屑于寻找有收益的工作,却又没有能力真正有所作为。于是每天忙忙碌碌却又无所事事,混迹在富裕的欧洲旅行的俄国人当中。结局显而易见,这个天真懒惰的浪荡子最终被英国工业化的巨轮抛弃在了伦敦的雾霭之中。
(二)狭隘市侩
狭隘和市侩习气是赫尔岑对德国流亡者颇有微词的原因之一。在赫尔岑看来,大多数德国流亡者都是民族主义者。他们虽克服了民族观点,但其秉持的世界主义中仍蕴含着激烈、固执的爱国精神。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特色加之其无能无为和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所带来的自卑感,使一些德国流亡者为了抬高自己,证明自己而不择手段。自卑感驱使他们在面对其他国家的流亡者时变得敏感多疑,常常恶意中伤。他们对政治舞台上一切比他们幸运的人,无不百般猜忌。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阿诺尔德·卢格便是其中的一个。政治上的落寞和不如意,流亡者内部的分裂使他整日沉浸于“流言蜚語和说长道短中”,变得满腹怨气,言语刻薄。曾经的政治理想抱负早已成为空谈,对他国流亡分子的抱怨和造谣中伤成为了他生活的常态,充满了狭隘的市侩习气。
德国流亡者的狭隘还体现在他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上面。他们不以知识充实自己、营养自己。只是把知识辗转相传,唯一的目的是炫耀自己,娱乐大众,把知识当作谈话资料。米勒·斯特鲁宾本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人文学识丰富,但他却并不以此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将之付诸于实践,有所作为,而是靠卖弄学识苟活于富人之间。
(三)极端
极端这一形象特点在德国流亡者身上体现的极为明显。赫尔岑在概括德国人的性格特点时多次使用“过度”这一程度副词:“德国人缺乏公认的文明风度,加上不近人情的迂阔作风,过度的不拘行迹,过度的幼稚天真”。由于缺乏合适的教育,他们大多言行粗鲁野蛮,傲慢好战。
德国政治家施特鲁奥和海因岑是狂热的革命家,他们的思想和言行无不体现了这一极端性。施特鲁奥是个极端的素食主义者,非常偏执固执己见。他与赫尔岑讨论素食问题,在显然已经毫无理论依据支撑自己的观点时,却仍坚持己见,最后甚至放出“总有一天您会不这么讲的”话来。这种极端的固执,不免显得幼稚可笑。海因岑宣称“只要在地球上杀死两百万人,革命事业就会成功”。这一观点是毫无事实依据和指导意义的,无不传递着偏激的思想。历史告诉我们,革命事业的成功离不开流血革命,但毫无意义的流血牺牲并不可能带来任何成功。
二、德国流亡者的形象塑造
(一)外貌描写
在《往事与随想》中,赫尔岑为读者展示了一群特色鲜明、共性个性并存的德国流亡者。在描写他们的外貌时,赫尔岑没有将他们“脸谱化”,而是在忠于真实的基础上,添加了明显的感情倾向和判断。
在描写手法上,赫尔岑常用白描式的人物外貌描写手法。白描手法是指采用最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人物形象。比如,赫尔岑用了不少笔墨来描绘德国革命家施特鲁奥的外貌特点。“刚毅坚实的前额”表明了他的坚定、自我;“安详的目光”表明他行事沉稳,这在作者讲述他与施特鲁奥争论时施特鲁奥的态度上得到了证明;而“蓬乱的大胡子,有些花白的头发,以及那整个高大的身材”则体现了其狂热革命者的形象。
(二)行为描写
《往事与随想》中的行为举止刻画在人物塑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对人物的了解最初往往都是通过他们的行为方式。有研究者将人物的行为分为“习惯性行为”和“一次性行为”。“习惯性行为”多次发生,揭示人物个性的静态特征。“一次性行为”常具有动态性意义,这类行为未必揭示人物相对稳定的性情,但它们往往富于戏剧性,突出人物的主要特点,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赫尔岑多采用“习惯性行为”和“一次性行为”相结合的方式,注重人物的独特性,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真实。“气喘吁吁地走进屋子,朝沙发上一躺”“走进了斯坦利酒家的文学沙龙,在那儿开怀畅饮”“不是忘了眼镜,就是忘了手帕”这些片段式的习惯性行为形象地塑造了米勒·斯特鲁宾碌碌无为的懒汉形象。“丢失望远镜”“到赫尔岑家做客时的粗鲁无礼”这些“一次性行为”的描写,又凸显了他粗鲁天真,有失风度的特点,让人印象深刻。即便人物的特性可能遗忘,我们对其独特性的感觉也很难褪去。
三、结语
《往事与随想》是赫尔岑的回忆录编年史,它展示了19世纪中期俄罗斯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俄罗斯和欧洲生活的全景。赫尔岑是位伟大的人物塑造者,在赫尔岑笔下我们得以看到当时社会背景下形形色色的个体。研究流亡者中的德国流亡者形象,对于研究德国思想史和19世纪中期的欧洲历史,对于理解赫尔岑的思想和当时俄国人对待德国人的态度,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