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画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的发展走向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8151
杨彦炜

  摘要:二十世纪是中西方文化碰撞最为剧烈的时期。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方美术的大量引入和社会因素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深入,改革中国画成为新的时代潮流。而且以留学日本、欧美的高奇峰、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为代表,倡导将西方美术的写实及近代西方美术的创作观念与传统的中国画像所融合,要走出一条改革及创新中国画的新方向。而现代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中国画如何以适应时代的审美需要的问题,学者们也在理论和实践上展开了更为深刻的探讨。

  关键词:中国画;中西结合;徐悲鸿;林风眠

  中图分类号:J212;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3-0026-01

  中国现代美术发端于二十世纪的战争背景之下。二十世纪初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中国,已经处在动荡状态。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就在这样的情形下进入了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西方美术大量引入并且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这时人们才分卡中画与西画。随之在“救亡”与“启蒙”的社会环境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脉络。中国的美术界也逐渐掀起了“改良”与“革命”的争论。并且以当时留学日本、欧美的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留洋画家,提出并开拓出一条中国绘画的新方向。

  首先是人们对于素描的认知和运用,对国画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大家所熟知的《芥子园画i普》是三百多年前才出现,但是在《芥子园画谱》出现之前,大部分画家都是以长时间的临摹前人画作和多写生来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我们从宋元时代的绘画当中可以看到大量精细描写建筑的作品,他们都把平行透视发挥到了极致。然而从这些画家的作品中,我们没有看到焦点透视出现的端倪。在明清之际,中国的各个画种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西方的写实主义风格对版画与绘画(山水,花鸟,翎毛,界画,写真等等)的浸透。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就是焦点透视法的应用。相比于对油画中阴影描写的厌恶,对于透视法的迷恋贯穿了清代宫廷绘画的始终,成为西方绘画风靡清廷的重要线索。透视法营造出的错觉艺术深为清人所倾倒,另一方面在于透视法在工程学上的重要作用,圆明园的设计与装饰都少不了掌握了透视法的西方画家的参与,而满洲皇帝修园子的异常热情亦推动了这一技术在中国的传播。

  早年流行于德国的民间绘画类似于中国的白描——起初只是一些出自民间作坊里的宗教性题材的版画,随后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马萨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发明并运用了透视学、解剖学和构图学原理,为素描表现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逐步完善了素描。“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在西方美术的冲击和强烈碰撞下,一些美术界前辈们开始走上了中国画的变革之路。西方的各种现代流派是从古典的写实走向了我们所说的写意、它注重抽象,注重表现,注重象征,注重表现画家自己的内心情感的表达。其中我国著名的画家徐悲鸿先生的艺术道路,并且他自己也有留学法国学习西画的经历。他在中西绘画融合的创新中对与中国画元素的选择,也是以此做为基点的。1932年,徐悲鸿先生还推出了“新七法”作为改良中国画的具体方法。“新七法”是立足于西方传统绘画造型系统的基本功训练法,徐悲鸿先生视其为培养“健全之画家”,尤其是健全之画家的标准。徐悲鸿先生一直沿着这条路径走了下去,在1940年代创作了一大批以历史题材为主的中西融合的人物画作品。他用西方学院派写实方法塑造人物,尤其是裸露的肌體部分,但是在衣服的褶皱和人物轮廓的处理的方面,还是保留了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边线,《泰戈尔》、《李印泉像》等就是出色的代表作。徐悲鸿先生可以认为是康有为中国画改良论最有力的实践者。

  而林风眠不同于徐悲鸿,林风眠是蔡元培美育理想最富创造性的推行者。在他的眼中,不存在中国画和西方画的截然分界,只有绘画概念本身。在蔡元培所提携的一众画家之中,林风眠无疑是最受器重的之一。其原因除了林风眠本身出众的才华外,主要还在于他们的艺术观十分的相近,但作为艺术家,林风眠对艺术功能的关注更加贴近审美层面。在他看来,艺术根本是感情的产物,有艺术即是人生一切苦难的调剂者,也是人间和平的给予者,同时也负担者将人类情绪向上引导的责任。林风眠更多的思考是在普遍的人性,艺术和哲学的问题,而并非社会现实问题。这种取向,在抗日战争以后被冠以“为艺术而艺术”的帽子而收到批判。林风眠的绘画更观念接近与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表现主义。因此,无论在教育上还是创作中,他对本体的审美性、严谨性和创造性都特别重视。可以说,林风眠的艺术在将蔡元培的大美术理想加以图式化的过程中也更加精神化了,其中西融合的探索,成为四种融合形态中试验性最强、完成度最高的一种。

  至今,对于中西方绘画的话题一直没有停止过。不过正是美术界前辈对绘画的热爱与坚持,才会不断创新和改革。具有千年传统的中国画,经过20世纪的变革历程。在“中西融合,与“借古开今军互大创新追求的推动下,产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的新风格,以独特的现代品格立于当代世界美术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1]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廖静文.徐悲鸿的一生[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3]吕凤子.中国画法研究[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