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植于淮河流域广袤而神奇的厚土大地上的花鼓灯是集歌、舞、戏为一体的汉族民间代表性表演艺术形式,而花鼓灯舞蹈则是灯歌演唱、锣鼓演奏、后场小戏等诸多艺术表演形式中最出彩、最有激情的部分,是花鼓灯艺术的精华所在。
关键词:花鼓灯;动作;角色
花鼓灯舞蹈表现的内容贴近百姓大众,叙说着寻常百姓的喜怒哀乐,抒发着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爱、所求。花鼓灯“鼓架子”和“兰花”丰富的舞蹈语汇,是对火热的劳动和日常生活的艺术提炼、是对自然美景的艺术创造,是对生活、劳动的热爱和讴歌。
一、花鼓灯历史渊源
1932年风台一带出现了好收成,群众生活又比较稳定,于是又掀起了玩灯的高潮,正像花鼓歌中所唱的“民国二十一年把灯操,头下男孩把头包”那样,伴随着玩灯的高潮又涌现出一批新的半职业性的名艺人,他们学玩灯并继承了老一辈名家的技艺,又反复琢磨实践,扩大了花鼓灯的表现力,提高了艺术性。兰花也从只用手帕表演变为增添了张合自如,富有表现力的折扇,表演从简单发展成带有细致情节的小场,创作出有代表性的新节目,并流传至今。
花鼓灯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是人民用来自娱娱人的工具,玩花鼓灯的艺人大都是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白天劳动,晚上在月光下玩灯。没有月亮时,就由观众点起灯笼火把。有一首花鼓歌这样唱道:“花鼓一打头对头,玩灯的都是光蛋猴,一没银钱买灯草,二没银钱去打油,玩灯都乘着月亮头。”艺人们没有固定的班社,随聚随散,常在闲时互相邀约到各村,或在春会、庙会上表演,有时也被请到外地演出。在农村演出时,内容必须健康,不许有低级下流的唱词和動作。在春会、庙会上演出,则可以任意演唱。沿淮一带春会、庙会盛行,较有影响的艺人云集会上,有时甚至有一百多班花鼓灯同时演出,成为群众自发的艺术竞赛的大汇演,对开展艺术交流,发展花鼓灯艺术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花鼓灯的表演形式与传承方式
过去,花鼓灯没有固定的训练方法,也没有师徒制度,爱好者看了人家表演后,照猫画虎,翻扑跌打靠自己磨炼出来的,当自己能上场后才请名师指点成为玩灯人,或是名艺人发现可培养的苗子,就主动给予帮助。当时一些名艺人虽已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但大多不能总结经验以便发展与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由于专业舞蹈工作者的积极投入学习与研究,才使花鼓灯飞跃发展。经过整理加工后,花鼓灯的新节目,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并让传统鼓灯教材成为舞蹈院校中国民间舞蹈课程的组成部分。
花鼓灯中的舞蹈动作大多是从劳动生活中提炼的而且又从武术戏曲中吸取营养,在锣鼓打击乐的配合下,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表演规律。例如:“挂垫子”舞者挂上“垫子”(脚上穿着特制的小脚鞋型的跷板)表演时,必须踮起脚掌踩着木跷走路,小腿的部分就比较吃力,所以膝部比较艮直,走起路来两腿靠紧,不能窜动,有下沉感,而着地的部分又要扒准地,故而形成一种特殊自勺“劲”,艺人们把它叫作“艮劲”,它是花鼓灯兰花动作的主要动律。
另外,由于有了木跷板,重心集中于木跷上,着地面缩小了,所以走起来利索,旋转起来极为灵活。不过,重心却难于掌握,不易站稳,站立时两腿要别起来脚,作重心时,另一脚则需要交叉点地,腰部稍突出,于是,形成了“三道弯”的兰花的优美体态。像怀远、蚌埠等地,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仍有“挂垫子”表演。后来虽已不再模拟缠足的步态,不挂垫子了,但是,由于垫子所形成的动律和造型特点,已成为兰花的形式美,表演中仍保持着这种动律、动态特征。
三、花鼓灯的艺术形式与角色
花鼓灯作为安徽省民间舞蹈之一,在江淮这块大地上绽放着奇异的光彩,汉民族歌舞的艺术特点在花鼓灯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花鼓灯的男女演员,角色分工明确。男演员统称“鼓架子”,其中又分“伞把子”、(“文伞把子”、“武伞把子”)“大鼓架子”、“丑鼓”几种。“文伞把子。般以演唱为表现形式,要求演员会编会唱会编,唱是衡量“文伞把子”表演水平的标准。“武伞把子”,表演中能和女演员一起做出很多难动作,一个“武伞把子”有时一个人身上能站、坐、跪多人在上面表演。“大鼓架子”在花鼓灯中以舞蹈为主,能表演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同“武兰花”配合表演花鼓灯的舞蹈技能,是花鼓灯中男舞蹈角色。“丑鼓”以表演后场小戏为主,同戏剧中的丑角相同,气表演诙谐幽默、风趣动人。花鼓灯中的女演员,统称“兰花”也称“腊花”,解放以前,历代“兰花”多是男扮女,故称“包头的”,“文兰花”能编会唱,既能独自演唱又能和“文伞把子”一同演唱,“文兰花”的演唱能力,是衡量其表演水平的标准。“武兰花”以舞蹈为主,能表演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能做出许多复杂惊险动作,是花鼓灯中的女舞蹈角色。
四、结语
综上所述;花鼓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花鼓灯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与各地的民间艺术喜结良缘。花鼓灯有着特殊的意义价值,花鼓灯植根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具有一定的经济、文化、政治、实用价值。近年来,媒体的大量介入,促进了花鼓灯艺术的传播和发展,见证了花鼓灯艺术风格的时代意义,奠定了花鼓灯艺术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