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傣族剪纸剪法独具特色、内容丰富,颇具艺术价值。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传统手工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进一步了解傣族剪纸,关注民俗剪纸的发展,增强民俗保护意识,对傣族剪纸工艺发生的变化、传承方式与剪纸艺人的现状,探讨剪纸文化变迁的原因和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
关键词:傣族源流;剪纸工艺;文化嬗变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8-0146-01
一、傣族剪纸艺术的源流
傣族剪纸产于云南傣族地区,最早见于一千五百年前,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其最早形式源于傣族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后来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形成完善的剪纸并被广泛应用于祭祀、赕佛、丧葬、喜庆及居家装饰等方面。2006年5月20日,傣族剪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南省德宏州的傣族地区,受到小乘佛教,即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影响深刻而广泛,在傣族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全民信仰佛教的局面。傣族人民崇拜的自然物质与自己民族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认为山水、田地、林木、溪塘、火、太阳、月亮、巨石、桥梁、渡口、生产工具等都有灵魂,必须祭拜、祈求保佑。而纸是能通灵的,他们把美好愿望的实现寄于剪纸物象的表达,祈求神灵的恩赐。在这一充满宗教氛围的社会环境中,傣族剪纸被赋予了特殊的使用功能和精神内涵,成为傣族民俗文化的一种形象载体。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
二、傣族剪纸艺术的特点
傣族剪纸作为傣族民间流传着的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形式,在云南一些传统的傣族地区,传承久远,其特点与其自然环境、经济形态、原始宗教关联紧密,呈现出文化多元性的特点,但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人、佛、自然交融的手工文化体现,具有浓郁的佛教特色和深层的民俗内涵,日益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傣族人民崇尚赕佛,赕是布施之意,通过赕,才能和善行,修来世,最终达到涅粲的目的。因此在民间剪纸艺术和其他祭祀活动与佛寺有一定的联系。如我们平时在佛寺内外看到的“董、扎、吊幛、佛幡”迎风招展就是傣族人民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祈福。其中剪纸的代表性人物有思华章、邵梅罕、樊涌等人。傣族剪纸剪法独具特色、内容丰富,颇具艺术价值。常见图形既有龙凤、孔雀、大象、狮子、麒麟、马鹿、骏马、游鱼及各种奇兽异鸟,也有糯粘花、荷花、玫瑰花、菊花、茶花、杜鹃等花木,还有亭台楼阁、佛塔寺庙等建筑,形象生动,图案整齐,匀称美观,风格粗犷有力,朴实无华。傣族剪纸在当地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从剪纸内涵到外在表现形式诸方面均折射出傣族人民的历史文化传统、审美追求和独特的民族精神。
三、傣族剪纸工艺嬗变中的传承
走进位于中缅边境云南省德宏州的村村寨寨,随处都能看到奘房的影子,在傣家文化中,奘房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当地民众聚会的地方,也担当着学校的角色,基本上都是通过在奘房完成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交接。剪纸作为一门简单实用的技艺,在傣族看来,这是一种最方便,最能向佛祖表达自己心愿的方式了,所以在拜佛的时侯,通常都会带上自己精心制作的剪纸。因此,很多民間的老艺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有过在奘房的经历,而他们的受益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跟随师父学来的。在德宏傣族剪纸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和传统,几乎村村寨寨的傣族群众都能剪一些简单的剪纸用于祭祀和赕佛。为进一步了解傣族剪纸,关注民俗剪纸的发展,增强民俗保护意识。傣族剪纸的表现力特别强,产品形式单一,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剪纸表现出来。对于剪纸文化的日渐衰弱,最年轻的传承人一樊勇说:“近些年,对于剪纸创作时一直在做减法,不断地创新,不管在室内室外的装饰应用上,还是在剪纸与傣族手工造纸的融合创新上,形成傣族剪纸独特的造型魅力。”在德宏师专樊勇老师建立了傣族剪纸传习馆,民间工艺进传习馆,传承进教室。传习于民间的一种文化现象傣族剪纸作为带着明天传承的文化现象,馆里是忙碌的,是明朗的,是有强烈的文化的气息。这其实是传统手工艺的活态传承,正是樊勇老师、邵梅罕老师对民俗傣族剪纸的坚守,才不至于被人们所遗忘甚至是消失。
四、结语
作为古老的农耕民族,中华民族剪纸的传统从古代一直传承延续到了今天。作为活态文化的表现形式,剪纸既与民间习俗生活相关联,又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同时这种民俗也是它生长的土壤,我们知道每种民俗活动都可以是一次民间美术作品的博览会,为民间美术发展提供一个展示的场所作为民间美术中的剪纸,亦不约而同地反映出创作者所具有的视觉心理基础,为民族传统文化建构带来的深刻影响,宗教题材的剪纸作品形成了独特剪纸的语言。积极进行本土文化的创新设计向商品的转化,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商品,通过文化创意增加商品的附加价值。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