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探析湘西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6066
迟晓丽 王慧磊

  摘要:湘西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信息化时代,数字化传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了机遇,数字化传播凭借其立体性、大众化、交互式等优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模式。

  关键词:湘西;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8-0140-02

  一、引言

  湘西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湘西各族劳动人民以手工劳动进行创造的具有实用与审美独特风格的艺术。它包含着湘西各民族所特有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和和文化艺术的精华,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湘西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历史和人文环境,该地具有独特且丰富多彩的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土家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湘西苗族服饰等等,在我国现代工业化进程中,保护传承和传播文化遗产的任务更加紧迫,数字化传播为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数字化传播是指以电脑、手机等互联网设备为终端主体,多媒体为辅助的新型信息传播活动,将各种数据和文本、图片、声音、影像、动画和视频通过数字媒体技术,组合显示在互联网终端,并以此为互动,是集合了文字、语言、声像、虚拟现实等新的传播方式。保护传承和传播湘西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变革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达到保护和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

  二、湘西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现状

  (一)形式单一,创新性不足

  近年来,国家和地区逐渐重视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建立门户网站以及“两微一端”,如建立非遗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旅游部网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示了古丈县苗绣素绣《锦绣茶乡》,龙山县60米土家织锦长卷《甲子顺锦》,苗族银饰套装等等湘西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频道——土家织锦,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湘西州博物馆、非遗馆正式开馆,虽然这些网站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很多是与项目平台建设或者是旅游美食相关联,单纯为了突出文化特色,打造非遗文化传播平台的凤毛麟角。

  无论从形式、版块、内容还是传播的功能等各个方面来看,更多的是历史的讲解,知识的简介,缺乏新意,难以吸引用户和保留用户,导致开发建立的网站访问率很低,社交媒体公众号和APP下载率也很低,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还阻碍了非遗的传播进程。

  (二)内容的趣味性不足,与用户“碎片化”时间、“趣味性”阅读、“快速化”娱乐休闲的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人们的休闲娱乐时间,呈现零散化和碎片化的特征,数字化传播的内容更同质化现象严重,更新速度较慢,趣味性不强,信息量不够大,面对多元化的用户,很难满足“寓教于乐”,加上手工艺类非遗本身的多种特性,传承性、活态性、变异性以及生态性等等,很难满足大众在有限的碎片化时间大量的信息需求,更难满足零碎时间兴趣性体验。

  (三)数字化传播滞缓

  湘西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很多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偏远的山区,如湘西蓝印花布、湘绣等等,很多技艺的传承人文化水平较低,自己本身没有能力去对自己的手工技艺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加上有些传承人年龄已高,又没有找到合适的年轻继承人,“后继无人”而发展滞缓,有的甚至濒临危境。

  加上信息时代,手工艺不再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面临着文化认同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也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强势文化”的入侵和冲击,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文化受到严重威胁甚至面临着生存危机。数字化技术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技术支持,数字拍摄,数据库储存、图文扫描、虚拟场景制作,但由于数字拍摄存储,虚拟现实场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三、湘西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策略

  (一)挖掘湘西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激发文化遗产的活力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行动的启动,全球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湘西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数字化信息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像文物一样被高高在上的保护起来,应该对手工艺类文化内涵进行梳理和挖掘,数字化技术向文化创意产业和民族文化活动中渗透和移植,符合现代人的信息思维逻辑,采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进行有效的传播。土家织锦是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风情独特,集实用与艺术一体的手工技艺,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挖掘土家族的织锦艺术内涵和特色,合理运用土家织锦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创新性保护与合理开发,融合运用到现代服饰设计,电子产品以及民族文化活动中,体现织锦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活力。数字化技术将严谨的文化遗产信息进行解构和重组,采用交互展示、访谈、纪录片、文艺创作、微电影、动漫、游戏等各种活泼生动、立体形象的形式来演绎和传播。

  (二)湘西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要面向大众,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拓展数字化时代非遗传承的土壤

  湘西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各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产物,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伟大成果,它蕴含着较强的审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重價值@,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生产力的低下,“自给自足”的传统生活方式为手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文化的土壤,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手工艺类非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要素的数字化时代,传播工具平民化发展迅猛和传播受众更加广泛,提高全民参与意识,每个人都有对人类共有资源保护的意识,自觉尽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但是目前的状况来看,虽然政府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很高,通过遗产数字化等多种渠道保护和传播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大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认同感较低。

  我们应该立足于数字化传播整合性、体验性、交互性的优势,打破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高在博物馆的传统观念,通过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化创新创作,以新闻、游戏、动漫、影视、艺术设计、文化生活等载体,更好、更快地融入大众日常信息化生活中,可以采用微设计、微电影、微动漫、微视频在人们零散化和碎片化的休闲时间,满足用户大量信息的需求,让湘西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活”起来。

  同时,也让湘西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融入全球多元化的国际元素,让文化走出去,提升其传播能力,促进世界文化的共生与繁荣。

  (三)数字化技术为湘西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从观赏到参与的交互式文化体验

  数字化传播面向的受众群体文化层次不同,欣赏水平各异,如果仅仅依靠湘西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再现或者是知识的介绍,则无法满足数字化时代非遗受众多元化、细分化要求的,既无法满足数字化传播也无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的传承。

  挖掘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融入现代的生活,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时空转换和创新,让受众在体验数字化手工艺类非遗文化的同时,引起情感的共鸣和文化的反思,需要最大限度的拓展用户与数字化平、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互传播空间。

  传播作品应在信息技术引领下寻找技术与艺术的新融合,数字化技术可以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或者是AR技术,将手湘西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展现得更细腻,趣味性更强,身临其境地观赏感受土家织锦的艺术魅力,用虚拟试穿少数民族服饰、观赏制作传统手工艺、如同网络游戏一样浏览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户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加上数字化的即时性和可重复性,受众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性地进行观看与学习和体验,让用户有触手可及的沉浸感,这种“数字技术+非遗”让非遗看得懂,带得走,学得易,从而可以激发年轻人兴趣,让他们对非遗的产生欲望,从而增加非遗的潜在用户。

  四、结语

  湘西地区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传播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数字化技术凭借其传播优势,为非遗的傳播提供了新的路径,这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化的传承保护和传播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