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演奏艺术是一门需要身体、心灵和音乐融合在一起工作的项目。身体通过乐器这个载体,去演奏出内心想要表达的音乐。“普拉提”是一门根据人体运动解剖学发展而来的身体控制术。本文主要探讨:如何通过“普拉提”的训练方法使身体能够以更好的状态、更高的效能、更持久地演奏大提琴,以及预防和治疗劳损。
关键词:大提琴演奏;劳损康复;普拉提
中图分类号:G8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8-0096-02
一、音乐家的劳损是如何造成的
众所周知,要学好一门乐器,专注的刻意练习必不可少。可所有需要长年累月重复同样姿势和轨迹的运作,必然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损伤。音乐家也是运动员,相比起运动员甚至更容易劳损。跑步、球类等运动对身体的浅层大肌肉有着重负,音乐家演奏时对深层的小肌肉则有着极高的要求。而深层的小肌肉主要用于稳定关节和保护韧带,它更靠近骨骼,血液流量比起浅层的大肌肉更少。几个小时练习下来,我们的心肺不会气喘吁吁,似乎我们没有做什么艰苦的工作,但其实我们的小肌肉已经重复了无数次相同动作,却没有意识到需要休息。
当演奏者大量重复同样的动作时,就会使筋膜变得紧张受限和韧带过度使用,造成劳损。再加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势,如果还缺乏运动习惯,就更会加速病情的恶化。如何能够尽量地预防避免劳损的产生、提高拉琴的效能以及修复已经产生的损伤呢?
大提琴的演奏姿势有可能会给身体带来的主要问题有:脊柱侧弯和旋转、坐骨神经疼痛、肩膀劳损、脖颈前伸、右手三角肌疼痛、右手拇指肌腱、手腕关节疼痛等。存在个体化的差异,这里只列举其中一些常见的问题。
其实不只是大提琴,其他的乐器种类也都一样。办公室的白领,每天久坐看电脑,也会有肩颈劳损和“鼠标手”。许多运动员也需要面对长期以来的运动损伤。甚至许多都市人都因为长期专注地过度使用手机而患上颈椎病和腱鞘炎。只要是长期大量地重复同样的动作,就有可能会产生劳损。
“劳损”是很多演奏家都会遭遇的问题,绝非偶然的个案。而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自身努力,大部分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及早正视还能使练琴更高效和起到预防作用。
这个主题在国际上早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不少音乐家和理疗师专注这个领域的研究并有大量的文献。2018年初,由大提琴家马友友先生担任总监的“广东国际青少年音乐周”的专家导师团队中,有一位导师霍华德·尼尔森的身份是“物理理疗师”,他是柯蒂斯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帕梅拉·弗兰克的丈夫。他们结缘于帕梅拉女士因劳损疼痛导致无法练琴,不得不取消所有演出安排,找到了霍华德寻求帮助,最后成功康复回到了舞台,顺便还找到了人生伴侣。在音乐周中专门安排了一个工作坊,帕梅拉现身说法分享她自己的经历,提醒大家要结合人体结构去思考更合理的演奏姿势,重视劳损问题。毕竟身体是演奏的根基,这个载体不能正常工作,再好的音乐也不能好好表达了。
二、康复治疗的原理
如果身体已经出现了劳损状况,可以到正规医院的康复科请医生做诊断治疗,按摩推拿和针灸都能有效地缓解疼痛不适。但那都只能是短期内的舒缓,但是想要根治,恐怕需要细细的梳理,究竟是需要去作哪些调整?就像如果身体生了一场大病,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吃药,而是调整规律的生活作息、科学的营养饮食、配合适量的运动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情,需要系统地重视和配合。要么,即使治疗得当,要是我们的习惯不改变,就依然会不断制造出新的毛病来。
有一些疼痛是由于劳损紧张,有一些则是因为关节走位压迫到神经。骨骼本身是不会移动的,全靠深层肌肉和神经才能移动。劳损意味着有一些肌肉非常紧张,而相对应的一些肌肉则比较薄弱。当肌肉力量不平衡,关节位置就无法稳定。所以如果不通过日常的锻炼去放松紧张的肌群、加强薄弱的肌群,即使关节复位了,始终还是会再走位的。
三、从“普拉提”的角度出发思考更科学的演奏方式
要解决拉琴的劳损状况,首先要调整日常的身体姿态和发力模式,改变肌肉的习惯。然后科学地结合人体生理结构特征去思考怎样是更合理的拉琴姿势。
“普拉提”主要是锻炼人体深层的小肌肉群,维持和改善外观正常活动姿势、达到身体平衡、创展躯干和肢体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能力、强调对核心肌群的控制、加强人脑对肢体及骨骼肌肉组织的神经感应及支配,再配合正确的呼吸方法所进行的一项全身协调运动(以上概念来自百度百科)。最初被用于治疗运动员、舞蹈家的运动损伤以及受伤的士兵的康复治疗。
可以请有资质的、靠谱的普拉提导师做一个身体评估,指出生理上需要调整的方面并给出针对性的练习方案。同时针对拉琴的姿势做一个动态分析,结合人体生理结构看看哪些动作不够合理。总的来说,结合普拉提的原理在大提琴演奏中的应用可以总结为以下6个方面:
1.找到正确的发力模式,加强核心力量。
所谓核心,就是我们人体除了四肢以外的身体躯干部分,它像一个发电站源源不断地供应能量。当手臂要用力时,首先应该要启动核心的力量,稳定关节,然后手臂才启动。就像是我们要拿起一个重物时,最用力的是我们的核心,而不是手臂。核心先发力会让手臂变得轻松,减少劳损的发生。
修复劳损肌群,一方面要调动与之相关的其他肌群一起去工作,分担劳损肌群的压力,一方面也要训练已经劳损的肌群使它活化。比方说,如果身体机能良好的情况下,左右手的运作需要肩带肌群、旋转肩套等肌群的参与使肩胛骨稳定,但如果我们的核心不够力量,就容易在拉琴时耸肩,使斜方肌群和三角肌群代偿承担了更大的压力,越来越紧张僵硬。日积月累,僵硬的肌群就产生了劳损,也就有了肩颈劳损和脖颈前伸,严重时甚至会压迫神經导致头痛、手麻和疼痛等。归根结底都源于核心不够稳定。要缓解肩颈的压力,我们首先要活化旋转肌群,使它各司其职,稳定肩胛骨的活动,大脑对其的感知和控制也会变得清晰,最终松解劳损肌群。
加强核心力量,需要我们做一些针对性的锻炼,如卷腹、四足或平板支撑、肩桥等。加强体育锻炼,游泳、收腹快步走也是很好的锻炼和放松全身的方式。
2.拉琴时要让脊柱和骨盆保持坐姿的“中立位”,保持延伸感。
所谓“中立位”,是人体骨骼关节良好排列的表现,也是脊柱最稳定、最不容易受伤的位置。比如在躯干中,肋骨与骨盆的对准,脊柱自然曲度的延伸就是最重要的表现。当我们处于中立位又足够延伸时,深层的核心肌群自动启动,而表层的肌肉也能呈现最佳的长度与力度,关节自然更容易回到正常的排列位置。无论是拉琴时端正姿势的保持,还是接下来其他动作的呈现,“中立位”都是必要的先决条件。
持琴前,先检查自己的坐姿,脊椎是否中正,骨盆有没有前倾。乐器放到身上后,尽量不改变刚才找到的中立位。坐骨稳稳地安放在椅子上,从臀底发力向上推高自己,像是一棵大树不断地向天空伸展,又或是感觉头顶上放着一杯水,稳定住别让它掉下来。拉琴时,手臂就像是天鹅的翅膀般优雅地向远处延伸。谱架最好能调整到颈椎中立位也就是目光平视前方时的高度,尤其是音乐家在乐队工作中需要在看指挥和看谱子之间来回切换,尽量减少颈椎的转动角度。
保持“中立位”和延伸感对脊柱侧弯旋转、脖颈前伸和坐骨神经疼痛会有很大程度的帮助。
3.加强单侧的力量,以达到左右肌肉张力的平衡。
大提琴的持琴姿势主要是靠两边的膝盖和左边胸骨固定住琴,琴头在头部的左侧,所以左边的躯干会承担更多的重量。这容易导致左、右两边的腹肌和腰肌不平衡,左边的会更强健。前文提到过,如果肌肉力量长期不平衡,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平时应多加强右侧腰腹的训练。
4.放松。
不同的肌肉有不同的功能,有的负责“屈”,有的负责“伸”。就像是硬币的两面,相互作用。想要放松肌肉,除了做一些拉伸动作,我们还需要加强反作用力的肌肉的张力。比放说要解决手学肌腱劳损,我们需要增强手背肌群的张力。手学的功能就是被设计来“握”住物体的,掌心的肌肉非常发达,掌背的肌肉相对就薄弱很多。想要加强手背的张力,康复治疗中有一些专门设计用来练习手掌张力的小工具会是很好的选择。力量平衡了才能做到真正地放松。
5.预防。
在练琴时注意上述4点,日常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的机能,练琴前后可以做一些针对脊柱、骨盆、肩关节、手腕、手指的热身和放松。
6.以正确的姿势使用手机。
不得不提的是,手机已然成为现代人的一个器官。当我们长时间低头玩手机,就算不拉琴同样也会引发拉琴时造成的几乎所有劳损问题。最好能够把手机举至和眼睛平视前方时同样的高度,保持颈椎中立位,握手机的一侧肩膀要放松下沉,可以预防脖颈前伸和肩颈问题。同时因手机的重量,长时间使用会使手腕超负荷工作,拇指的肌腱也会容易出状况,所以,建议有节制地使用手机。
四、结语
因各个音乐表演专业演奏姿势的差异,所带来的身体劳损状况会有不同的呈现,当中的原理是可以融汇贯通的。本文中以“大提琴演奏”举例说明。劳损并不是必然的,有些演奏家一辈子都不会遭遇这个问题,这和个人体質、日常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给有需要的朋友带来一些启发,也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