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戏曲进校园作为国家文化复兴战略的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通过创造戏曲与年轻人的交集,对戏曲事业的振兴和青少年精神培育两方面同时产生深刻影响,让青少年因亲近戏曲而变得高雅,让传统戏曲这一中华文化瑰宝得到赓续。
关键词:戏曲;校园;意义
中图分类号:J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5-0229-01
一、前言
中国的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民族文化,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它是一种综合性很高的舞台艺术。将众多艺术形式聚合在一起,彰显其各自的个性与魅力。经过八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美的体系,不光有着生旦净丑的行当区分,更有唱念做打的表现手法;不光融歌舞于一体,更涵盖了武术、杂技、诗歌、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
地方戏作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有强烈的区域性,舞台语言即当地的方言,有着无与伦比的亲切感和代入感。它的存在有着非凡的意义:承载着当地的声腔源流和特色,凝聚着当地的民俗小调;反映着当地的民俗风情,具有浓厚质朴的乡土气息;沿袭并忠实记录着最原始的当地剧本,使之口口相传生生不息。它无可非议地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戏曲进校园的重要意义
首先,任何一所学校都以育人为本。记得某所学校有两则宣传语,即“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道德的分量有多重,人生留下的脚印就有多深”。这充分说明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戏曲剧目中,都是弘扬真善美,扬善抑恶,教人“仁、义、礼、智、信”的内容。
通过对剧目的观看和学习,弘扬精神传统。历史学者、文艺评论家解玺璋说:“道德感,就是中国戏曲的价值理念。”其次,音乐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而戏曲表演过程中,不光会演唱一曲曲优美委婉的唱段,更有民族乐器现场伴奏。学生们通过观看传统戏曲表演,不但会激发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对各种民族乐器的分辨能力,更能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凝聚民族气节,引导学生积极向上,陶冶学生的情操。戏曲涵盖了许多艺术元素,如服饰、舞美、化妆、舞蹈、歌唱、杂技等,综合各种艺术于一体,具备极高的审美价值,中小学生可以通过观赏戏曲剧目,提高艺术鉴赏能力,这也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地方戏曲要实现活态传承,后继有人是关键。如果戏曲走进校园,设立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学唱家乡戏,了解戏曲艺术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戏曲的兴趣和爱好。懂戏曲的孩子多了,观众老龄化的问题将不复存在;喜欢戏曲的孩子多了,高质量的储备人才就会源源不断,院团招生也会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三、戏曲艺术走进校园的必要性
戏曲作为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融合吸收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武术等艺术精华,可以很好展现中华美学风范。通过戏曲传艺、传神、传德,讲述中国道德故事,褒扬家国情怀、优秀品格、善良人性,引人向真、向善、向美,可以很好地传承中国精神。因而,戏曲进校园将为学生们架起文化上联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孩子们自觉地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涵养和价值支持,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向善向上。可以说,戏曲进校园为校园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提供了无限可能。
在西方文化剧烈冲击的背景下,我们在思考戏曲的存在与发展问题时,也有一种现象,即习惯于在继承与创新这对关系的讨论中本能地维护传承的价值。强调对戏曲本体的坚守,这是不错的,多年来正是这样的价值倾向保证了戏曲的存续。但是,对于一直在寻求更好发展的戏曲来说,另一对关系也同样重要,那就是戏曲传承与传播的关系。传承保证戏曲本体在发展过程中不走样,保持其内在的规定性,保证这个文化种子的基因不变异,保持其特殊的审美质量和精神。传播则是传承得以存在的阳光雨露。在戏曲行业走向复兴的初始阶段,我们特别需要关注传播的价值,捕捉传播的机遇,选准传播的途径,瞄准传播的优先群体。
戏曲界应顺应变化,努力将多年传承积累的成果转化为全社会的价值资源,主动将传播作为阶段重点,在中小学普及戏曲常识,讲述戏曲所承载的中国故事,引导孩子们看戏、听戏、学戏、唱戏、爱戏,培育更多年轻观众,涵养更多的戏曲人口,从根本上解决戏曲事业发展后继乏人这个瓶颈性问题。可以说,戏曲进校园政策为戏曲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四、结语
总之,“戏曲进校园”是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具体体现,是一项旨在让全国大、中、小学的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这项工程的目的是通过戏曲的经典故事和艺术形式提高新时期学生的审美情趣,重拾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培养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戏曲进校园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尤其是家长和学校的组织者。“戏曲进校园”这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举措,一定会提高学生的藝术素养和美学品位,培养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后继者,健全和完善国人的独特人格。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