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对秦腔司鼓演奏艺术的一点认识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6934
谢鹏

  摘要:“一台锣鼓半台戏”,是说作为秦腔艺术表演中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打击乐在整个演出中的重要性。因此,作为指挥演奏整体,特别是打击乐演奏的“总指挥”司鼓的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

  关键词:秦腔;司鼓;认识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5-0123-01

  司鼓也称鼓师、鼓手,敲鼓的、打板的,打上手的等。司鼓的重要性人所共知,但如如何才能充分地发挥司鼓在秦腔表演艺术中的重要作用,成为一名优秀的秦腔司鼓专业演奏员,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爱岗敬业,勤学苦练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作为在秦腔表演艺术中有着重要地位的“总指挥”,司鼓更应如止此。

  首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这样才能有十足的信心、极大的热情、强大的动力。否则,就算坐在“总指挥”的位置上,也很难有所作为。

  其次,要勤学苦练、刻苦钻研。作为为一名专业司鼓,其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决定了我们所从事的专业是一个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高度统一并完美结合的工作,因而就更严格地要求我们每一位从事秦腔表演艺术的司鼓工作人员必须要勤学苦练、刻苦钻研。在苦练基本功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各种演奏技巧和驾驭文、武乐队乃至整个演出进程的能力。没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没有超强的驾驭能力,即使有冉高的工作热情也是不能完成的,至少是不能很好地完成剧情的需要和导演、表演者所要求的艺术境界和演出效果的。这也是秦腔戏曲艺术表演对专业司鼓演奏员的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

  再次,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饱满的工作热情。“一台锣鼓半台戏”说明明了在日常的演出中,至有三分之一的观众在欣赏台上演员精彩表演的同时,也在关注着司鼓的精神风貌和演奏水平,这就要求司鼓演奏者必须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再加上娴熟高超的演奏来为剧情增色、为演员服务、为观众奉献。坐在“龙位”就要像条“龙”,那种衣冠不整、没精打彩的“艺人”习气是绝对不会受到观众认可和欣赏的,也是任何一种工作人员都不容许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加以纠正和提高。

  最后,要虚心地向在秦腔司鼓艺术中有成就和造诣的老一辈艺术家、老师学习,走正规化的学习路子,向名师学习,请名师指点,再加上我们自己的勤学和不断实践,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出色的秦腔司鼓演奏员。

  秦腔打击乐,特别是秦腔司鼓,它不同于其他乐器的学习和掌握,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手法”也称“指挥手势”(底棰),但它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打拍子”式的指挥手势。它的指挥手势来自于鼓棰击打鼓面的“点法”(底棰)变化和和动作变化还有一部分来自指挥带领打击乐器去带动音乐乐队的行进和演员的演唱、表演,为其提供适度条件的过程。因而,“手法”,特别是正规熟练的“手法”就成为一名专业秦腔司鼓演奏员必须首要解决和掌握的前提条件。否则,其他的打击乐演奏员根本看不清、认不准、想不明白你究竟想干什么?要敲什么?那就乱套了。而此时,一台好戏也就索然无味了。司鼓演奏员的想法要靠四五位打击乐演奏员来配合完成,这一切都要求司鼓演奏员拥有很娴熟的“指挥手势”,并引导、带领其他演奏员来顺利完成。

  要想成为一名出色、优秀的秦腔司鼓演奏员,首当其冲的是先要掌握良好的“手法”。同时,必须要有正规的、通俗易懂的演奏手法和演奏技巧。当然,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领奏符号及“指挥手势”在秦腔锣鼓演奏行进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领奏符号是在“底棰”之后,司鼓演奏者引导其他打击乐器进入演奏所敲的鼓点,演奏过程拾遗补差,演奏的速度由慢到快、由快渐慢的渐变过程中指挥变化的“点法”的总称。它是秦腔司鼓演奏过程中第二个重要环节,也是“底棰”之后,司鼓者首当其冲要解泱的问题。没有领奏符号,打击乐器的演奏就无法开始,演奏便不能顺畅地展开。只有领奏正确,才能为锣鼓的顺利展开建立良好的基础,为“加花”创造有利的条件,使所有的打击乐器得到有效的控制,把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和进展速度,通过司鼓的准确指挥和演奏来完成,从而为表演者的唱、念、做、打服务,使演出有组织、有计划地展现给观众,使之成为完美的综合性艺术。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专业司鼓演奏者,不能只注重“底棰”和“加花”的學习,而忽略了领奏符号这一重要环节的掌握,否则,便会出现演奏中司鼓的意图不能得到贯彻落实,文、武乐队失控、失调,锣鼓与演员表演配合不够默契,甚至经常出现差错等现象。究其原因,便是舞台经验不足,领奏符号掌握不够。

  二、潜心钻研,勇于创新

  就秦腔表演艺术发展的规律而言,同样面临着改革与创新的问题。作为司鼓,更应该是秦腔艺术改革与创新的一个主要方面。

  (一)要在继承传统程式的演奏风格和演奏技巧的前提下创新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更谈不上创新。秦腔作为中国戏曲的“鼻祖”,几千年来,由于数代秦腔艺人的钻研和传承,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地方剧种,秦腔打击乐的特殊韵味为秦腔高亢、洪亮、粗犷、豪放的表演风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为中国梆子戏的“始祖”,屹立于中国戏曲之林而深受西北地区广大观众的欢迎和传诵。随着历史的演进,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完整的秦腔打击乐体系。作为现在的、乃至将来的秦腔司鼓演奏者,都有继承优秀传统模式演奏的义务和责任。可以肯定地说,传统的演奏模式在传统剧目中的演奏、伴奏过程中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这也是其他伴奏模式所难以替代的。

  (二)要在演奏技巧和演奏风格上的创新

  我们不得不承认秦腔打击乐有着慷慨激昂、粗犷热烈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力,但也不能否认它的确存在着粗糙、震耳、缺少细腻的缺点,再加上司鼓演奏者喧宾夺主的自我表现的演奏方法,更使秦腔与其他剧种相比有略显粗糙之感。这就要求司鼓演奏者,必须根据剧情的需要和角色的情绪,恰如其分地进行演奏风格和演奏方法的创新与改革。特别是在新编现代戏和自创剧目的司鼓演奏中,我们更应该按剧情的需要、人物情绪的变化,设计、创作出符合全剧风格要求的演奏风格,切不能沿用传统剧目的演奏风格习惯性地去盲目地自我表现。

  (三)要在把握全局、理解剧情的基础上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奏中去

  要突出一个“伴”字,讲究个“情”字,追求一个“准”字,达到一个“美”字突出一个“伴”字,就是要始终明确秦腔打击乐作为乐队的组成部分,始终是为剧情服务、为演员伴奏的,决不能把自己凌驾于演员之上,特别是在“剁棰”、“双棰”时要特别注意,在快速“二六”的演唱伴奏中更是如此。这就要求司鼓演奏者要熟悉剧情、熟记唱词、熟练适度地演奏,从而达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更好地为剧情服务。讲究一个“情”字,就是要求司鼓演奏者要用心去感受,用情去体验,要熟悉剧本情节,抓住人物的感情,加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自如地完成演奏。追求个“准”字,就是要求司鼓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不仅要敲得好,更重要的是要敲得准,并在服务演员上用得准,在锣鼓点使用上选得准,指挥乐队演奏上带得准,那种盲目的(打面封)演奏法是绝对不可取的。达到一个“美”字,就是要通过以上的努力,圆满地完成每出戏的司鼓演奏任务,并力求取得最佳的艺术效果,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在这里熟悉剧情(也称包戏)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个人演奏技巧再好,不记戏、不包戏、盲目地“打面封”是不会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的。

  三、德艺双馨,不断进取

  司鼓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司鼓演奏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艺术修养,这就要求司鼓演奏者要不断进取,努力提高个人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放下架子,虚心请教,当好演员的“第二导演”,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工作作风投入到演奏中去,为艺术增光添彩,为秦腔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而不懈努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