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贵州黔东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校园的现状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6990
苏胜林

  摘要: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一种民族文化传承路径的创新,这在文化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当下,大力开展这一活动形式对于传承发展日益趋于生存边缘乃至消亡境地的民族文化尤为重要。贵州黔东南具有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资源,在21世纪初就已开始开展进校园的活动,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关键词:黔东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现状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5-0114-03

  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一种民族文化传承路径的创新,它将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教育发展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进步三者连接起来,堪称推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的多效工程,全国各地都在做相应的探索和研究。黔东南州也是如此,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包括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开展。

  一、黔东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概况

  黔东南州是以苗族和侗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州,是全国30个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苗侗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黔东南州也是民族文化的富集地区,除了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等文化外,还有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资源。

  目前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就有丹寨县的苗族锦鸡舞和台江县的反排苗族木鼓舞两项。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则有雷山县的苗族芦笙舞、苗族铜鼓舞、苗族古瓢舞,榕江县的苗族芦笙舞、木鼓舞,黄平县的苗族板凳舞、踩亲舞,丹寨县的苗族格哈,麻江县的畲族粑槽舞,凯里市的苗族板凳舞,镇远县的苗族踩鼓舞,从江县的瑶族长鼓舞,剑河县的苗族水鼓舞,岑巩县的金钱棍等十四项。

  这些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具有空间分布广、品种多、原始古朴、神秘奇特、传承广泛和相对优越的生态环境特点,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多元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因。但是,由于受经济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影响,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一些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为了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多年来,黔东南州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开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除了抓好民族文化遗产的申报、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等外,同时也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教育活动。

  二、黔东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形式及成效

  (一)大力加强引导,促进活动的有效开展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黔东南州就有针对性地引导学校开展了民族文化教育工作。1995年,州教育局和文化局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教学的通知>,对加强全州中小学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安排意见,明确了本地区的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的课时可占音乐教学内容的20%。2008年,州教育局和民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见》,在总结2000年以来全州民族文化教育开展情况的基础上,强化了民族文化教育的方法和措施,突出以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工艺、民族体育为主线,着力提高反排木鼓舞、芦笙舞、锦鸡舞、板凳舞、踩鼓舞等项目的教学工作。同时,州教育局还下发了《关于学校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案>,引导学校积极开展适合于本地本校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截至目前,全州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学校已达千余所,涉及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项目的则有近百所。

  (二)评选项目学校,发挥阵地的辐射作用

  近年来,在大力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中,涌现出一批典型学校。为发挥这些学校的带动作用,从2007年起,黔东南州教育局和民委组织开展了民族文化教育项目的评选工作。至目前,全州共评选了51所民族文化教育项目学校,其中15所被省教育厅和民委确定为省级民族文化教育项目学校。涉及民族民间舞蹈的主要有,镇远县涌溪乡芽溪小学、涌溪初级中学两所学校先后挖掘了苗族竹竿舞、芦笙舞、踩鼓舞技法,分別开设了竹竿舞、板凳舞、踩鼓舞等兴趣班。台江县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反排木鼓舞。目前,全县各中小学校江木鼓舞等纳入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开展兴趣小组等第二课堂。剑河县拥有芦笙舞、木鼓舞、稿午苗族水鼓舞等三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2009年县教育局制定了《剑河县中小学民族文化教育方案》,全县各中小学成立以学校校长为组长的民族文化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管理各中小学校民族文化教育工作,制订各校民族文化教育工作方案,负责实施各校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工作方案。

  2007年以来,民族高中要求每位学生都会踩苗族水鼓舞。城关一小则开设了民族舞蹈班兴趣班,将水鼓舞、木鼓舞、芦笙舞引进了校园和课堂。

  (三)编写地方教材,完善三级课程制度

  黔东南州各县市根据各自教学特点的需要,组织当地有关领导、专家、教师和民间艺人编写民族民间文化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等。如黎平县《侗族知识简明读本》等等。台江职业中学的体育课,将苗族舞蹈的点子,基本动作编成苗族体操。凯坐市十一小用苗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改编成了大课间的苗族舞蹈集体操,每到大课间,同学们在操场上跳起整齐的苗族舞蹈,场面甚是壮观。舟溪中学2008年推出了大课间芦笙舞。2010年黔东南州第七届运动会,该校的芦笙舞被指定为开幕式表演节目。剑河城关一小自编一套课间木鼓舞,课间时间全校2千多名师生都能闻鼓声翩翩起舞,气势恢宏。这些教材既完善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制度,又构建了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四)搭建展示平台,助推学校民族文化开展

  黔东南州积极利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资源开展文化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2006年5月开展的“阳光下成长”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台江县方召中学、城关二小选送的反排木鼓舞,县职业中学选送的芦笙舞等都充分展示了该县苗族文化进课堂的成果。

  2006年9月,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与台江县举行的小学生“结对”交流中,台江城关二小、巫脚交小学学生表演的反排木鼓舞、芦笙舞得到宁波市师生的好评,纷纷表示要学习苗族舞蹈,并将其融入到舞蹈课堂中,丰富这些科学的内容。2007年5月,镇远县涌溪中学民族舞蹈《苗岭的早晨》在多彩贵州美丽镇远舞蹈大赛中获得第二名。

  2007年,芽溪小学的苗族舞蹈《嘎网板凳舞》参加多彩贵州镇远赛区选拔赛,获得二等奖。

  2007年11月,剑河民中的《巫交木鼓舞》在全州民族文化进校园展示课上获得一等奖。

  2011年,凯里市青少年宫苗族舞蹈《金色的小锦鸡》在全国少儿“小荷之星”舞蹈大赛中获得金奖。并应邀到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2012新年演出,为宣传凯里黔东南甚至贵州省都做出了贡献。

  三、黔东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校园活动存在的问题

  民族文化进校园是学校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知识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学生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的主要活动之一。因此,在政府部门的号召下,很多学校都在积极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努力的目标就是为了能考上一所好的初中,能考上一所好的高中。所以,一直以来课业都比较繁重。虽然音乐、美术等课程都是必开课程,但不少学校都不是很重视,因为这些课程不是升学必考科目。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来就很少开设舞蹈课程的中小学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自然是难以接受,也谈不上支持。因为,又增加一门浪费时间的课程。这种认识同样也出现在部分家长中。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认识,主要是因为老师和家长没有充分认识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意义,如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校的办学特色,增进民族团结,增强学生体质等等。

  (二)师资薄弱

  艺术教育师资薄弱一直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在偏远农村尤其如此。而在所有的艺术师资类别中,尤为缺乏的是舞蹈师资。因此,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校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的重要问题就是舞蹈师资的缺乏。而师资薄弱的一大重要原因是培训机制的不健全。所以,这些原因其实也是部分学校不愿意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教学条件较差

  舞蹈的学习与排演必须占据一定的空间,也就是说如果在一所小学或中学要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校园活动,它必须要有至少一间比较大的舞蹈房,用于日常上课和排练。众所周知,在音乐课都可能没有专业教室的许多学校,怎么可能会投资建造一间舞蹈教室?因此,不少开展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学校更多的是利用户外空间,例如操场等。但是户外空间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夏天太热、冬天太冷,下雨天气更是没有办法活动。因此,这必然严重影响到活动的正常开展。

  (四)教育经费不足

  多数中小学,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偏远农村的中小学,上级教育部门对于艺术教育的投入总是要少于其他课程。因此,属于“编外”课程或活动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校园所需要的经费便更是难以得到保证。很多学校更是缺少该项活动的专项资金的投入与使用。经费的不足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如教学设施条件的建设或改善、师资培训难以正常开展等等,从而很大程度地影响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正常开展。

  四、黔东南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发展对策

  (一)建立专项经费,确保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校园活动能顺利开展

  民族民间舞蹈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是否顺利、正常,保证经费的按时到位最为关键。经费的投入与管理最好是设立专项经费,而且应该是省、州、县按比例划拨,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这样才可能确保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校园活动顺利开展。

  (二)加大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师资的培训力度

  师资的缺乏也是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校园活动难以正常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师资一方面要依靠高等院校的培养,但是高校培养人才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周期,而且较为有限的舞蹈人才也不能确保能够满足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需要。况且,许多舞蹈毕业生也不一定愿意去那些较为偏远的地方工作。因此,最为便捷有效的方法是对现有教师,尤其是那些有些舞蹈天赋,有兴趣的教师进行培训。例如台江县教育部门曾分别于2002年、2007年、2011年组织全县各中小学校200余名教师进行了三期的“双语教学及苗族歌舞、工艺走进课堂”师资培训。

  (三)激发学生参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参与积极性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校园之所以受到部分家长和学生的抵制,主要是担心参与这样的活动不但得不到任何利益,而且会耽误学习。因此,一方面要经常组织参与本校、本县市甚至更远的表演与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与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像奥赛获奖生一样,获省级以上奖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体艺特长生也能在中考和高考中相应的加分。

  (四)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走进课堂内容要注意选择性

  黔东南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非常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形式与内容都可以纳入校园。如果让“民族文化”未经过教育学尺度严格筛选就“进校园”,将是典型的教育懒政。而那些不健康或者不适宜纳入校园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必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将带来一定的危害。

  五、结语

  民族文化进校园其实就是一种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方式在传统民族文化遭受现代文化挤压不断趋于生存边缘,甚至消亡的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正如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家詹姆斯·林奇(James Lynch)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就是在多民族的社会中,为满足各少数民族群体或个体在文化、意识、自我评价方面的需要而进行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其目的是帮助所有不同文化的民族群体学会如何在多元社会中积极和谐地生活,保持群体间教育成就的均衡,以及在考虑各民族差异的基础上促进相互尊重和宽容。”很多学者也认为:应在民族地区对学生实施多元文化教育,而民族教育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之长因此,应给予各少数民族文化精华相应的位置,在统一的汉文化教育中,融入地区优秀民族文化,加强文化间的交流与整合。

  正因如此,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民族文化进校园”逐渐升温。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后,“民族文化进校园”一度成为民族教育领域的“热词”。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民族民間文化进校园活动将会开展的更好。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