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很难用单纯的文字传承和记录下来,尤其是许多民间技艺,仅仅靠文字来记录时,学习者在获取知识和信息时是不完整的,尤其是对于那些依赖口述形式传承的民间艺术,新媒体的实用和传播对口述史研究的价值就更加的明显了。
关键词:新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5-0113-01
随着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崛起,传统民间艺术成为人民精神财富之中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优秀的传统艺术是人民智慧和传统美德的融合,陕西省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民族传统艺术,连续分三批次批准了34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西安市就占了50个之多,但是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有些技艺甚至濒临消亡。因此,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述”记录方法进行梳理和传承,是文化工作者急需解决、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口述史的由来及研究方法的整合
口述史的出现,由记文到录音、录像,可以说是该领域的一大飞跃。当然,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去做口述调研,更不是任何的录音都可以成为口试史的资料,尤其是对民间艺术传承人进行口述访谈、收集和整理,就要求口述记录人必须具有最基本的口述访谈技巧,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基本理论。
因为多数受访者因文化程度、语言表达上的局限,往往需要口述记录者对传承人的资料进行大胆的整理和介入,必要时还需要相关文献材料和口述记录者的文字和语言润色作为补充,弥补受访者语言技艺表达上的不足,不明白的还要回头和传承人进行商讨、考证。这样才能更加原汁原味、本色的传达非遗传承人的艺术思路和形态特征,也基于此,口述记录者需要接受相应的口述访谈专业培训,并用整套的、规范的模式和规章制度来进行整合思考。以陕西秦绣的研究方法为例,(1)主要采用了实地调查采访:口述史学家必须通过调查采访等直接手段,从特定主题的当事人或相关人那里了解和收集口述资料,以其为依据写作历史;(2)经验总结法:根据“秦绣”艺人口口相传的技艺方法,对秦绣创作过程的经验进行归纳与分析,通过口述史进行总结与推广,使之系统化、理论化;(3)文献研究法:由于口述史料的直接性,研究者可以参考之前的口述史学材料,特别是民族史、艺术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述资料;(4)调查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搜集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口述史的现实状况及历史状况,同时通过问卷、个案研究等方法,对调查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制定口述史操作的具体规则。
因此可以说,专注“口述史”这一方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研究,应更加注重文字形式颂扬的口述史价值,同时在整理和完善的过程中总结一套完备的档案储存、研究引导及管理整合模式。
二、新媒体新视域对口述史的影响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非常大的—部分属于口传身授的形式传承的,比如西安秦绣、周至剪纸、汉中民间木版图等民间手工艺術,其传承人在教授和传承的过程中因为没有相对的书籍资料为依据,在传承过程中容易因经历过多人而出现遗失、遗漏,或者每经历一次新的传承,就会因技艺不准确而使技艺有所偏差,同时也由于部分传承人文化水平的限制,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也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的研究刻不容缓。
传统的口述史研究,主要是历史学的范畴,我们看到的很多的访谈录、自传都是以口述的形式记录的,口述记录者主要用文字对被访者进行记录,同时也会加入部分记录者的理解和文献资料补充。随着现代新媒体时代和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以及录音录像技术的产生,口述史的研究正在拓展他的方向和范围,尤其是对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需要影视、影像进行传承和记录的艺术形态,口述记录者借助于录音笔或摄像机记录下来民间艺人的手工技艺,同时口述工作者将这些声音的资料整理归纳成为具有理论和指导意义的影像资料和文字资料,研究者通过影像的循环播放、从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承人口中提炼出具有浓厚哲学和审美思想的文化内涵,这无形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一定保护作用,同时也为相关的研究者提供了较为完整和可靠的资料,因此新媒体、新视域、新平台对口述史研究的影响力至关重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陕西秦绣为例,我们从当前新媒体时代特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建立秦绣相应的数据库资料,为研究者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研究者可以借助新媒体手段,从传统文化与新媒体文化、现代技术相互融合的视角,深入探讨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现实的可能。
★基金项目:西安市2018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8T4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