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G20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可称为是大型电视景观晚会的创新之作,从这台晚会向前回看,笔者发现近几年,除《中华情》央视中秋晚会外,“电视景观晚会”的样式已被其他大型电视文艺晚会所吸收采纳,从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电视景观晚会”的界定范围。它们的共通点是都有着中国独特的文化表达。所以,本文结合《最忆是杭州》的风潮,去追溯以往大型电视景观晚会的文化特色展示的共通点。
关键词:G20文艺演出;文化特色;电视景观晚会;中秋晚会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5-0093-02
一、前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直以其丰沛的内容为中国电视文艺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视听表现符号,是中国电视文艺晚会生命力的摇篮。近几年,体现“文化主体导向”的社会趋势决定了电视文艺晚会更要充分利用媒介在宣扬文化主题、体现文化审美品格上的优势,利用种种艺术表现方式进行文化意义传达和情感沟通。
2016年9月,在杭州西湖上举办的G20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成功以一场精美的文化盛宴与社会趋势接轨。富有文化意味的话语通过舞台艺术的形式娓娓道来,展现出中国的文化精神与气度。
谈到这场世界瞩目的电视文艺晚会的类型根属,笔者认为,它可称为是大型电视景观晚会的创新之作。电视景观晚会即“创造性地结合地域性自然、人文景观打造出活体实景,全方位地运用理空间,从天、水、城、景多维视角呈现一个开放式的舞台,提炼当地城市性格,延展城市文化。通过经典民歌、流行歌曲、诗词歌赋、创意舞蹈、复合节目等文艺表现形式;声、光、电、多媒体现代视像手段;满含古典写意的唯美情怀渲染出独特的东方电视美学气质”。《最忆是杭州》在“印象西湖”实景演出的基础上,为了电视等媒体技术手段的转播,进行晚会化的二度创作。
在之前的我国文艺晚会中,基本上都是《中华情》,央视中秋晚会采用“电视景观晚会”的样式。近几年,这种样式也开始被其他大型电视文艺晚会所吸收采纳,如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2009年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和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城市分会场等。笔者粗陋认为,它们虽不能算作传统意义上的“电视景观晚会”,但都吸纳了景观晚会的元素,从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电视景观晚会”的界定范围。可以发现,它们都在展现一台人文演出的同时,通过电视传播了当地民俗风情;它们都有着中国独特的文化表达,能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
因此,结合《最忆是杭州》的风潮,追溯以往大型电视景观晚会的文化特色展示,很合时宜,并且具有代表性。
二、搭台选址反映地域文化,暗含中国传统美学思维
地域性是指对于某特定的地域中,由一切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因素共同构成的共同体所具有的特征。所以具有地域性特点的布景选择在电视文艺晚会中能够帮助創作者反映差异性地域文化。
纵观大型电视景观晚会的举办地,一般都是地域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厚、具有特殊意义的城市。G20文艺晚会落户杭州,杭州文化底蕴之深自不用多说。而央视中秋晚会的举办地也多为扬州、苏州、江油等历史文化名城。
另外,从整体上看,大型电视景观晚会的搭景往往借助举办地景区的自然景观作为晚会的环境背景,构成演出内容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境,是极富中华文化特色的美学范畴。蒲震元在其著作《中国艺术意境论》中,将意境归纳为:“意境就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意境的营造能为文化意义的表达创造条件,在视觉上给人以亲近感。电视文艺晚会看重意境的营造和开拓,不但能让屏幕形象绘声绘色,更能在最大程度上引发观众的想象力,带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
中秋晚会的舞台往往搭建在举办地景区,如2005年的《江城月·中华情》把武汉夜景作为流动的舞台背景。晚会的主会场设在黄鹤楼前,分会场则设在“朝天门号”长江游轮上,水的灵动与古楼的厚重交相呼应,努力营造出“银灯夜照还家梦,金剪秋裁游人衣”的特殊意境。
G20文艺演出的表演场地选址杭州西湖的岳湖景区,为了让人景互动更加自然,编导团队让主舞台浸没在水下,演员的表演全部在水上完成演出。当小天鹅在湖面上起舞,梁祝在水上十里相送,水上的舞台也随之移动,与远处静止的亭台楼榭对比,动静结合,最美意境让西湖的传统美学内涵更显。
借助其本身拥有的审美意境选址搭景,在一定程度上能缔造大型景观晚会特殊的文化魅力,而演出地点的地域性也可以唤醒观众的文化共鸣。
三、符号意象叙述晚会时空,构筑文化认同
传播学中有“符号是信息传播的介质,是信息的载体”之说。中国的文化符号被称为“意象”,“它本身形成一个意义系统,这个意义系统,不被任何个体所支配,相反,它支配着使用符号的主体,使主体按照它的指示方向思考。”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变迁中积淀下丰硕而独特的文化意象。这些文化意象历经时间演变,约定俗成特定的意义,凝结着民族情感,构筑了中国人共有的文化认同。因此,大型电视景观晚会往往打造文化意象来增添晚会的艺术表现力。
第一,开掘指示时间的文化意象。
在大型电视文艺晚会中,文化意象的出现有时候指向时间概念。如“月”的意象就是大型电视景观晚会指示时间的美学意象符号之一。民族文化中,“月”是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也是国人在夜晚抒发思想感情的符号,常被用来寄托相思之意。
每一年的中秋景观晚会都非常重视“月”这一文化意象的运用,“月”暗喻节日时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借此强化民族意识,凝聚华人情感。以2009年的《宜春月·中华情》为例,第一小节的歌曲组合《月朦胧鸟朦胧》、《明月夜》、《月夜情》、《春江花月夜》,四首与“月”意象有关的歌曲铺陈开,迅速带领观众进入千古悠悠、思乡团圆的情境中。而G20文艺演出为了充分开掘“月”意象的文化深意,化繁为简,专门在湖上打造了人工月亮的景观。投影投射在球体上,皎洁之“月”,更塑造出夜晚“静”与“美”的如画意境。
第二,文化意象内含空间所在。
文化意象还能充当空间叙述者的角色,能承担观众的视觉视点。如,“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独特韵味和灵动气质的文化意象,在大型电视景观晚会中具有空间内涵。
央视中秋晚会举办地点的选择往往是有水的地方。芜湖、太湖、瘦西湖等因“水”而驰名的地方都曾被选中。《中华情》系列总导演郭霁红表示“晚上的水就像是一面镜子,它把同样的灯光舞美量,增加了一倍,这是事半功倍的效果。”“水”的文化意象在大型电视景观晚会中,起到了扩大空间维度,吸引观众视线的作用。
浓缩了时空的文化意象具有可操作性和丰富的舞台表现力。注重文化意象选择,能成为晚会观众认知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四、节目编排烛照中国经典文化,延展意蕴内涵
中国经典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实践的总结积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理想和审美境界,展示了炎黄子孙的文化品格和东方韵味。中国电视文艺诞生之日起就同时具有经典和大众文化的双重性,尤其是经典文化特性。大型电视景观晚会在中国经典文化的烛照下,文化呈现也具有了强烈的标识性。
中国的经典文化,源头都在诸子百家,其核心是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笔者这里举出两类基本思想,分别是来源于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来源于儒家的“中和中庸”思想。
(一)天人合一
钱穆先生说过,天人合一思想“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主要表达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先秦时期《易》曰“天人感应”、“道出于天”,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之一,从物质到精神都与客观的自然界相应感通。因此,人应遵循自然法则,取法于自然,并学会和自然和谐统一。
大型电视景观晚会对节目内容化编排,往往实现了从环境景观到晚会舞台的空间置换,传达“天人合一”的精神与情感诉求。2016猴年春晚的四大分会场设置就向全世界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四个外景地,东、西、南、北,舞台景观空间与历史场景、民俗环境空间置换。以西安分会场来说,会场设置在恢弘大气的西安城门下。西安是古代丝绸之路起点,汉唐盛世之时,出西安城门即将锦绣传递西方。导演组安排歌手徐千雅以一曲颇具异域风情的《丝绸之路》唱响古城墙,让观众仿佛穿越回历史盛世之中,体现人与环境动态“天人合一”。
(二)中和中庸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和中庸观念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和心理结构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它是整个中华民族最高审美理想和艺术批评的尺度之一。其作为中国古代艺术鉴赏的最高标准,要求艺术作品在美与善、刚与柔、形式与内容等方面不能偏废,要彼此照顾、彼此协渊、彼此制约、彼此生发。这对中国电视文艺晚会编排节目的影响尤为突出。
G20文艺晚会在曲目选择上,就充分坚持了和谐统一的编排原则。因为其创作目的是“迎外宾”,所以它不仅考虑到了是不是名曲,还考虑到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审美,表现人类共通的艺术感受,做到不偏不倚、折中而取。除了《梁祝》、《高山流水》,还有《天鹅湖》《月光》等西方曲目,中西合璧,雅俗共赏,充分考虑到宾客们的审美文化需求。
中和中庸的文化思想经过千年发展,划归到我国现代社会中,还存在于当代中国人通常追求的一种社会心理中——和谐统一。
总之,大型电视景观晚会的空间和意蕴呈现广度都远远大于普通室内晚会,节目编排更易多元素配合,共同营造出中国经典文化中“中和中庸”的精神气韵和文化内涵。
五、结语
依托中国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历史实景创作大型电视景观晚会,历来都是中秋晚会《中华情》独一家。它在诞生之初,就直接具有中国节庆文化的展示特征。而今年G20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再次将“电视景观晚会”的概念引入大众视野,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汇集一起,成功体现了“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和世界大同”。
当前,建构文化身份是中国文艺晚会的出路所在,大型电视景观晚会的形式恰能将中华文化以综合演出的方式一一呈现,融合自然景觀与人文景观,正是极好的文化传承和文化重构的方式。
更需强调的是,在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今中国,电视人面临更多以“以文艺为载体开展公共外交”的机会,如APEC和G20会议都举办了面向外宾的大型文艺演出,广受好评。景观晚会创始人《中华情》总导演郭霁红就曾指出,“好的文艺节目一定是为大众所接受和推崇的,不分地域与国界。依托文艺为载体,推广我国亲、诚、惠、容的外交政策,促进欣赏艺术、沟通情感”。有理由相信,大型电视景观晚会以其丰富的艺术层次和诗乐舞画结合的意象叠加形式,将会在接下来继续被电视文艺晚会工作者采用。
笔者作为电视文艺编导艺术的学习者,也应继续研究如何用大型电视景观晚会强化文化身份、展示我国文化特色,营造独一无二的中国电视文艺晚会的美学意境。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