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梳理网络舆论的概念后,分析网络舆论的直接性、随意性和多元化、突发性、隐蔽性和偏差性五个特点。分析认为,网络舆论引导失当会导致群体极化,网民失去理性思考,卷入群体思维,演化成“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行为,甚至演化成现实事件。网络舆论引导带有一定政治色彩,但引导主体不单是政府,还需要媒体和网络意见领袖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网络暴力;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280-01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逐步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途径,网络空间逐步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成为舆论汇集的重要场域。网络舆论是社会民意在互联网上的延伸,相比于传统媒体代表或建构舆论的环境,网络舆论的表现形式更加直接。随着互联网技术对信息传播机制的改变,如何科学有效的引導网络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
截至2018年3月2日,以“网络舆论引导”为主题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检索文献共44067篇。自2002年起,文献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研究内容跨越新闻传播学、管理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研究角度多样,有针对事故灾难类事件的引导研究,也有在议程设置视角下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梳理网络舆论的概念,分析当前网络舆论的特点,从而提出科学的引导策略。
网络舆论的概念,学界众说纷纭。张志安、晏齐宏在伍哈德·切尔德斯对公共舆论的定义的基础上,将网络舆论的内涵从结果和过程两个角度界定。他们认为,网络舆论是通过将个体意见整合而形成的局部、鲜活而真实的民意。曾润喜认为网络舆论是由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前者强调网络舆论与传统舆论的差异,后者强调网络舆论中的平台因素。笔者认为,网络舆论是民意在网络上的延伸,也是基于网络平台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性,更加真实又不真实的民意。
在相对宽松、低门槛的表达情境中,网络舆论形成了一下几个特点。一是直接性。通过微博、微信,甚至直播和抖音等网络平台,网民可以立即就某一事件发表意见,民意表达更加简单快捷;二是随意性和多元化。“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匿名性和即时交互等特性让网民的表达更加随意和多元,网民观点不是经过充分思考,甚至是不理性的,也因此呈现出多元化、非主流的特点;三是突发性。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重大新闻事件在网络上成为关注焦点的同时,也迅速成为舆论热点。网民针对热点事件的态度、情绪和行为等集合也就呈现突发性;四是隐蔽性。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五是偏差性。正如前文笔者的定义,网络舆论的真实和不真实是基于网络平台的特点的。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公众可以在网络平台畅所欲言,由此形成的网络舆论更加直接和真实。但网络平台本身具有夸大和娱乐化的特点,网络舆论也会有部分失真的表现。比如,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夸大性的言论总会引发网民的疯狂转发,甚至演化成为谣言。
网络舆论的失当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网络群体事件的“群体极化”。在一些网络热点事件中,会引发网络群体事件,从而导致“群体极化”将网民群体由非充分思考引入非理性深渊,比较常见的是演变为“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失当行为。
另一方面是网络舆论事件演化为现实事件。比较典型的案例是2011年3月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漏事故后,国内出现了“盐荒”的谣言,随着网络舆论的发酵和爆发,国内出现了一场大面积抢购食盐的“谣盐”风波,尽管谣言在较短时间内得以平息,但是由此暴露出的网络舆论的失当风险点,以及引导网络舆论的重要性值得深思。
当前,互联网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成为一个巨大的民意平台。但正如前文所述,网络舆论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民意的真实和失真参半、非理性民意引发的群体事件、负面言论的传播偏向。尽管网络舆论已渗透到政治层面,舆论引导也存在诸多政治层面的色彩,但其主体并不单是政府,更需要发挥媒体和意见领袖的能动性。
第一,政府应该提高权威性导向,以公开透明的态度调节情绪性表达。这需要政府更加开放、透明的态度,加强与民众的意见交流,广开言路,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和政府发布的权威性。
第二,媒体要客观解释事件,理性剖析问题,对民众普遍关注的议题进行议程设置。正如习近平在“8·19讲话”中指出的:“在事关大事大非的政治原则上,必须增强注定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第三,意见领袖需要理性思考,不能为了吸粉和博取关注对极端非理性情绪“煽风点火”。只有理性化疏导,才能最大限度疏导极端情绪,引导更多公众进行理性化的表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