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间音乐作为一种背景音乐对个体认知活动会产生一些影响。而现在我国对课间音乐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并没有重视起来。该文在前人研究背景音乐的基础上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对象,考察课间音乐歌词语种类型的不同对被试学习英语的影响,该研究可以弥补前人在这方面的不足,对学习英语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课间音乐;小学五年级;英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203-01
课间音乐归根结底是一种背景音乐,简称BGM(BackgroundMusic),是一种非鉴赏性的音乐,借助这类音乐美化生存环境已成为人类的一种自觉追求。在当代社会,音乐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将背景音乐引入教育领域在我国还是一个有待研究探讨的新话题。在学校教育中,将背景音乐引入课间就是一种新的尝试。在我国,小学通常以40分钟为一节课时长,课间间隔为10分钟,虽然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虽有所提高,但对于40分钟的课堂依旧会出现厌恶、烦躁等消极情绪,会严重阻碍他们的学习。课间音乐可以掩盖公共场所的环境噪音,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所以,应充分利用10分钟的课间,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调节。
已有研究发现,在人们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音乐信息会对大脑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表现为记忆力增强、思维活跃。同时音乐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将头脑中的分散信息进行组合,从而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此外,播放课间音乐对于调节学生的情绪、减缓心理压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研究者对于音乐对学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观点。许多研究表明背景音乐可以促进学生们的学习。20世纪80年代,保加利亚哲学博士、心理学家Lozanov创立了“暗示教学法”的学习方法。他认为舒缓优美的古典音乐有助于缓解紧张,使音乐节奏与信息输入的节奏协调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有所集中、大脑活动能力增强。20世纪80和90年代,Rauscher及同事研究的“莫扎特效应”使人们对背景音乐的功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要求36名本科生在做智力测验之前听10分钟莫扎特的奏鸣曲。测验结果表明:听音乐的学生的测验成绩明显高于没有听音乐的学生。这一结果引起广泛关注,促使很多学校将莫扎特的音乐引入学校作为背景音乐。而后的很多研究都证实了“莫扎特效应”的存在。这些研究结果也使中国很多学者对音乐在教育方面的影响越来越重视,由此开始了探索之路。
当然,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背景音乐会对认知任务有消极影响(Furnham&Strabc;,2002)。在背景音樂的歌词语种方面,Takashashi发现纯音乐、母语歌曲、同旋律的外语歌曲三种音乐对段落再认有消极作用,对段落理解类问题没有干扰。我国的学者李宁宁、周天红、孙凌认为在音乐中增加歌词实际上是增加了音乐的复杂性,因而有歌词的复杂音乐对记忆的干扰作用显著高于没有歌词的简单音乐对记忆成绩的干扰作用。Salame和Baddeley实验证明,歌词这一因素大大增加了对记忆的干扰程度。歌词为已学过的熟悉语言时,则会干扰视觉呈现的任务:歌词如果为陌生语言时,干扰程度会大大减弱。
不同人对北京音乐的喜爱程度也会有所不同,而对个体产生的作用也会不同。20世纪80年代,丹尼尔教授在126名大学生中发现有一边听音乐一边学习的习惯的男生,认知测验成绩好于没有这个习惯的男生。也有研究者发现听喜欢或不喜欢的音乐的序列回忆成绩间无差异,说明音乐偏好并不影响回忆成绩。
音乐类型的不同对学生的认知活动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更进一步来讲,同一类型的音乐中的歌词语种的不同同样会对学习这一认知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为研究结果具有可验证性,我们选取具备一定学习能力的被试,而阎国利(1991)研究表明,听觉场合的干扰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的注意力方面,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以及注意的广度、分配和转移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所发展,另外,小学五年级正处于认知水平上升以及养成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以该年龄阶段的学生为被试是较为合适的选择。第二语言的熟悉度是介于母语和完全陌生外语之间的。在我国,第二语言便指的是英语。就当前而言,我国针对课间音乐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而这项研究可以弥补前人在这方面的不足,并且对中国学生如何学习英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综合以上可以发现,背景音乐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还有所争论。有些研究者认为课间音乐可以对个体行为有着积极影响,也有研究表明课间音乐对人的认知活动起消极影响或影响不大。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注意个体差异以及任务难度,着重考察歌词语种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扩充关于课间音乐影响的可验证性结论。
指导老师:赵鑫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