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引领社会风尚、培育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能够激发人们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的热情,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修养和整体素质,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提供各类艺术人才和智力支撑。多年来,综合性大学在艺术教育中,弘扬民族精神和中华美德,准确把握战略定位,推进艺术教育改革发展,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艺术教育取得突出成就,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教育变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变革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169-02
一、前言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面对教育规模迅猛扩大的趋势,高等院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准确把握战略定位,全面明确办学宗旨,紧随时代发展潮流,创新先进发展模式,相继开设了艺术教育院系,不断强化了艺术教育理念,为艺术人才的脱颖而出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比较研究中外现代艺术教育的规律
第一,从现代艺术教育起源来讲,我国属于“后发展国家”。
现代艺术教育是从西方国家开始的,我国属于“后发展国家”。在西方国家,盛行于14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精神为核心,追求幸福生活,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神学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发生在17世纪至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以法国“百科全书派”核心狄德罗为代表的唯物论者明确提出“启蒙”口号,积极批判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和特权主义,以科学艺术知识照亮人们头脑,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倡导自由、平等、博爱,把人们引向光明。这也是西方艺术教育审美启蒙阶段。
我国现代艺术教育开始于20世纪初。王国维1903年发表的我国第一篇美育论文《论教育之宗旨》,運用席勒的观点将美育定位于“情感教育”。蔡元培1912年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运用康德审美沟通现象界与物自体的理论,提出塑造国民完美的人格。鲁迅极力倡导以拜伦、雪莱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作家,张扬尼采的意志论哲学,熏陶国民人格,重建国民精神。由此可见,我国现代艺术教育属于“后发展国家”,在历史时间上比西方国家晚一百多年。
第二,从现代艺术教育理论来讲,我国理论体系亟待完善。
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开始,西方艺术教育已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莱辛1768年集结的著名《汉堡剧评》中百余篇随笔式的剧评,对艺术进行了最清楚、最尖锐、最灵活、最本质的论述。席勒1795年发表的《美育书简》,第一次提出“美育”概念。杜威以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形成了实用主义艺术教育理论。罗恩菲尔德立足于西方进步主义视角,倡导以儿童为中心提出了“创造性的自我表现”艺术教育理论,等等。我国现代艺术教育是在借鉴西方艺术教育的理论与经验中发展的,王国维、蔡元培与鲁迅等艺术教育先驱,主要借助西方古典美学中艺术教育思想,力促我国艺术教育发展。尽管如此,我国艺术教育理论、研究、实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第三,从现代艺术教育实践来讲,我国过分注重应试教育。
中外艺术教育都经历过审美启蒙、审美补缺、审美本体三个阶段,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三个阶段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艺术教育实践经验。突出艺术教育人文化,注重实用性,注重生活化,注重操作性,注重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与创造力。突出艺术教育个性化,比如美国盖蒂艺术中心“以学科为中心”艺术教育实践,强调缘远嫁接、学科交叉、多血缘杂交的优势发展,提高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的表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综合修养。突出艺术教育普及化,在艺术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会欣赏艺术,人人都会体会艺术,艺术不再是少数拥有艺术天赋和艺术才能人的专利。在这样的指挥棒下,学校和学生只能片面的追求升学率,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应该接受的艺术教育机会。
三、剖析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误区问题
如何发挥艺术教育以美怡情、以美启真、以美储善的特长,如何破解艺术教育中存在的理论、观念、概念、技能等误区,提升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是当前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一,理论误区。
目前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普遍采用抽象理论灌输和美学艺术鉴赏两种模式:将艺术教育等同于美学理论或艺术理论进行教学研究,用抽象的概念来代替生活中的真实感受,用理论的体系直接覆盖生命的感知;把艺术教育理解为开设一些音乐美术、诗词歌赋等方面的知识介绍和欣赏等课程,只局限于艺术知识和美术概念的教育。这两种模式在理论上都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大学生对艺术理论的领悟,增加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但是这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抽象理解和具体概念的机械把握上,遗忘了对大学生的审美感性教育,忽略了对大学生敬畏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激发不了大学生对艺术的热情和兴趣,造成大学生对于艺术作品只有碎片式的模糊印象,很难产生深刻的感悟和审美共鸣,影响了艺术教育的整体效果。
第二,观念误区。
有的领导层对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重视不够,片面的把艺术教育隶属于德育的范畴,把艺术教育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或智育活动,当成特长教育、补丁教育、点缀教育,过分强调艺术教育的辅助功能,导致艺术教育缺少审美性、艺术性。有的艺术教育师资配备不科学,师资总量、高级职称师资量严重不足,艺术学科带头人普遍匮乏,艺术师资在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等方面亟待改善,难以担当与专业相匹配的学科建设重任。有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教学体制和机构没有长远规划,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学目标和内容还没有纳入课程形态,没有根据大学生兴趣、爱好等自身特性的发展方向进行课程设计。所以,更新现有艺术教育观念,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知水平,把艺术教育上升到对国家、对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已成为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亟待解决的迫在眉睫问题。
第三,概念误区。
对艺术教育的概念和内涵理解存在偏差,出现艺术教育专业化、技术化倾向,使得艺术教育的实践趋于盲目性与非理性。诚然,优秀的艺术作品只有通过高超的技术技巧,才能表现出完美的情感和崇高的精神。但是如果艺术的发展只重技术技巧,轻精神内涵,那么必定造成演唱的音阶越来越高,表演的技巧越来越难,文字的表达越来越佶屈聱牙。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是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高超的技术技巧只是表现深刻内涵的手段,将艺术教育等同于艺术技能训练的做法,会使艺术教育丧失本来的意义,容易走入误区和歧途。
四、改进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路径选择
综合性大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地,艺术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综合性大学要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和大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强化艺术教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艺术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大学生的道德境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完善和升华。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民族沃土。
立业先立德,为艺先为人。艺术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植于民族文化沃土,引导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創造精彩人生。要把艺术教育扎根于民族沃土,引导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收并蓄,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表达中国价值,不断凝聚促进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文化力量。
第二,突出独特地位,争创学科高地。
要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认真制定、科学实施艺术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把艺术教育摆上高校工作重要位置;充分发挥艺术院系的主导作用,全面规划和管理艺术课教学、学生艺术活动,确保艺术教育各项活动有序开展。要坚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加强艺术学科建设,改善艺术办学条件,配强艺术专业师资,不断提高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学科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优势,借势发展,顺势而为,形成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彼此交叉、相互渗透的完整学科布局。根据艺术课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的需要,设置数量足够的专用教室、剧场和美术展览馆等活动场地,统筹安排艺术教育教学和开展课外艺术活动所需要的艺术教育经费,保证艺术课程及活动的正常开展。
第三,注重内涵建设,塑造审美情趣。
要强化艺术理念。艺术教育要深刻把握社会发展现状,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公德意识,从改造世界观的高度来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理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艺术观,培养大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灵魂和情趣,潜移默化地促进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要强化艺术体验创造。艺术教育最基本的要素是情感培养,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表现和享受艺术美的过程。要以情感培养感染大学生,将艺术作品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让大学生对艺术思想和艺术境界感同身受,身临其境,前后贯通,融合渗透;要以灵活方式启迪大学生,创造多种感受、体验、表现艺术的渠道,引导大学生全方位投入艺术、参与到艺术的审美体验中,培养大学生对艺术的热情和感情;要以审美情趣塑造大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充分挖掘艺术作品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通过动情演绎、精湛讲解,运用直观形象手段,引导大学生进行审美体验与创造,塑造正确的审美情趣。
五、结语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中还存在着诸多误区和问题亟待解决,需要进一步突出艺术教育核心作用,不断完善艺术教育内化功能,认真解决艺术教育误区问题,努力改进艺术教育办学模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