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湘西侗族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5732
曹振鑫

  摘要:湘西传统民居是湖南传统民居中少数民族最聚居和集中的,民居建筑大都依山靠水而建,地理环境特殊,民族风格非常突出,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具有代表民族特色建筑的地区之一。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创新的新形势下,研究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分析其中门窗、墙体、纹理等装饰对现代建筑设计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湘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研究

  中图分类号:TU253;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154-01

  随着国家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步伐,在现代建筑领域,绿色建筑必然是中国未来建筑业发展的趋势,而早在历史的沉淀中,中国古人已经在传统建筑方面给予了很多提示。研究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艺术,对找到未来绿色建筑设计的影子提供了帮助,本文研究湖南湘西侗族传统民居建筑,希望对地域文化建筑研究提供参考。

  一、湘西侗族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

  民居从出现至今,历经千年而不衰。其千百年来生活锤炼和劳动的成果,无不反应民族特征、地域形象和时代发展的文化与艺术特色。湘西传统民居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区,是一个以苗族、土家族、回族。壮族、侗族、彝族、满族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区域。当地居民的建筑主要就地取材,以草、木、石、竹等材料建造,始终以朴素的地方文化和深厚的民族风格为特征的建筑群落。

  二、湘西侗族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

  (一)风火墙建筑装饰艺术

  在湘西侗族传统民居建筑中,分为两类,一类是沿江河建造的干阑式建筑,如吊脚楼;另一类是依山傍水的穿斗式建筑,如以风火墙为外围墙的侗族民居建筑。相传,侗族的风火墙是汉人躲避战乱在本地定居所带来的,因防风、防火、防盗的特殊功能深受侗族人喜歡,便保留至今,所以今天的侗族传统民居风火墙就是徽派建筑的马头墙的前身。不过此时的马头墙非彼时的马头墙,其最大的不同在于墙脊的多檐化和座头的造型方面。

  首先,侗族传统民居的屋脊一般是三跌,也有其他情况,主要是根据屋面的坡地情况决定的。墙顶是用人字形小青瓦出挑的犀头顶,脊顶用清灰涂抹,每三步抹以白灰。墙脊的多檐化便是“马”字形的造型,借寓“马到功成”,这也是古代读书人对仕途追求的一种向往。再次马头墙的座头是高翘的鱼龙吻造型,在正脊中部塑以龙饰或花饰,在塑造方面更加空透和活泼,即使梯形、弓形、鞍型的构造手法大致相似,但在形状上与徽州传统马头墙的建筑有着明显不同。

  (二)房脊的建筑装饰艺术

  筑造房脊的目的就是防风、防漏、坚固耐久。侗族传统民居最常见的房脊形式有两种。第一种形式是用少量的灰砂,把小青瓦沿着双坡屋面翻覆,然后将一片小青瓦覆于其上,沿整个脊线拉通,最后将竖立的小青瓦整齐地立于盖瓦上。在屋脊的中部做有压顶,由小青瓦搭配成不同的形式,中间竖立的小青瓦从中部向两头倾斜,屋脊边角也是利用小青瓦根据需要搭配成不同的造型,一般做成“鱼龙吻”高高地向上翘起,代表湘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种形式是在屋脊的盖瓦上涂抹青灰,将小青瓦树立在青灰上并留下一白边,这种方式的防水、防风效果更加明显。

  (三)干阑式楼房的构造艺术

  干阑式楼房采用全木结构,穿斗排架有三柱、五柱、七柱不一,楼层多外挑走廊,便于争取空间。一般分为两到三层,最多到四层。最底层主要架空于坡地或平地之上,高度两米左右,主要用作牲畜或杂物的空间。二层以上是卧室,靠近道路的一侧是廊道,里面是居住空间,是典型的“前廊后房”形式,高度2.8米左右。其中走廊占进深1/3以上,是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内部居住空间分为香火间、卧室、厨房、储藏间、火塘间等。每个房间的连接依靠中心厅堂。三层的布局形式不一,有的全部作为杂物间,有的分割成杂物和卧室,还有的作为晾晒谷物之用。

  (四)栏杆的建筑装饰艺术

  作为侗族吊脚楼的干阑式房屋,必不可少的走廊必须配备作为围护结构的栏杆。侗族吊脚楼的栏杆主要分为直栏杆和花饰栏杆。直栏杆主要用于室内楼和回廊等满足基本安全需要的地方,其最常采用的形式是圆柱式或圆柱车花式,这种形式下,木条呈圆柱形。花饰栏杆主要用于吊脚楼或转角楼上,其栏杆雕饰是一幅完整美观的图案,一般是中心对称,花纹以吉祥、平安寓意。

  三、湘西侗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应用

  民族文化的影响是在历史悠久的长河中由前人一代代传递、创造和积累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浓厚文化内涵不仅是当代艺术设计的基石,更是一种潮流和趋势,也是当今时代所赋予的文化发展需要。深刻研究侗族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艺术,再借鉴其中独特文化来进行再创作,对侗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形式进行合理保护和修善,合理引导并发展旅游业,这样才能让民族的建筑充分地展现我国特色,其深厚文化内涵的作品才能经久不衰,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