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粉墨丛谈》中的戏曲搬演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6197
孙思傲

  摘要:清末民初的作家黄协埙创作的《粉墨丛谈》一书,记录了黄协埙认识的四十位伶人以及相关剧作。此书记载了大量伶人的容貌、声音以及表演时的情况,无疑是后世学者研究民初时期戏曲搬演史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文以分析《粉墨丛谈》文本为主,从中窥探当时的戏曲搬演情况。

  关键词:《粉墨丛谈》;黄协埙;搬演;伶人

  中图分类号:J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041-02

  一、前言

  戏曲发展到清末已与元明时期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明代,魏良辅改良昆山腔使昆剧成为了流行,并且脱离其他地方声腔成为了文人喜爱的一门艺术。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灵活性,昆剧渐渐因地方戏的兴起而衰落,到了晚清更为严重。学者们习惯将晚清看作雅部的衰落期,花部的繁荣期。清代以来,戏曲家班慢慢消失,职业戏班越来越多,清末时的职业伶人也不再如从前一样默默无闻,而是逐渐出现在一些报纸刊物、文人笔记、游记中,《粉墨丛谈》便是记录伶人的著作之一。笔者在《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中看到《粉墨丛谈》这一部论著,此书记载了大量伶人的容貌、声音以及表演时的情况,无疑是后世学者研究民初时期戏曲搬演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如同陆菁所说:《粉墨丛谈》是一部研究近代上海戏曲发展史的重要参考资料,特别是对研究光绪年问京、昆、秦、徽等剧伶人、上演剧目和旧式茶园的掌故轶事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粉墨丛谈》的内容

  ((粉墨丛谈》署名甲左梦畹生戏编,梦畹生为黄本铨别署。黄本铨生活在清末民初的上海,又名黄协埙,字式权,号梦畹,别署鹤窠树人、海上梦畹生、畹香留梦室主。暮年乡居以诗文自娱,平生喜看京剧,也常至市内看戏。其著作刊成单行本的有《鹤窠树人初稿》、《粉墨丛谈》、《黄梦畹诗抄》等多种。《粉墨丛谈》成书与光绪年间(1900年前后),全书分两卷,上卷记录了晚清上海四十名伶人,或写娉婷之玉貌,或传宛转之珠喉;或描温婉之性情,或状缠绵之意态。或诗或画,一技必登;或琴或书,片长亦录”。人各百余字。词句简洁,栩栩如生。下卷则为题词咏赞的集合,题词人为当时的文人及戏迷,同时也收录了伶人的回赠作品。《粉墨丛谈》最后有萍寄生写的《菊部闲评》,将伶人按照九行当三等划分。

  (一)《粉墨丛谈》中的剧目

  黄协埙喜看戏,他的地位以及他的文人气息是他同上海戏曲伶人交往的关键。在《粉墨丛谈》中,虽说是以伶人为主要介绍对象,但在描述中一些剧目也不可忽略。现将书中提到的剧目列举如下:

  《西厢记》中《惊梦》、《佳期》、《跳著》、《烤红》四折、《翡翠园》中《盗令》一折、《义侠记》中《挑帘》一折、《占花魁》中《独占》一折、《紫钗记》中《折柳》、《阳关》两折、《西游记》中《胖姑》一折、《水浒记》中《借茶》一折、《落金扇》、《牡丹亭》、《红鸾喜》、《遗翠花》、《血手印》、《双断桥》、《明月珠》、《池水驿》、《游龙戏凤》、《演火棍》、《泗州城》、《倒厅门》、《算粮》、《登殿》、《三娘教子》、《虹霓关》、《少华山》、《海潮珠》、《双锁山》、《卖胭脂》、《双钉记》、《关王庙》(《玉堂春》选段)、《卖饽饽》、《小上坟》、《新安驿》、《祭寶塔》、《十八扯》、《合凤裙》、《画春园》、《白水滩》、《铁弓缘》、《贵妃醉酒》、《打樱桃》、《梅龙镇》、《饽饽店》、《二龙山》、《四杰村》、《珍珠衫》、《翠屏山》、《难中福》、《游园》、《赠珠》。

  经过列举可以看出,昆剧演出基本就是最经典的那几折戏,全本戏基本不会上演,而地方戏数量众多。可以明确,在清末民初,地方戏已经流行,而昆剧则存在着存亡之危。还有一点就是《长生殿》、《桃花扇》等经典剧目,没有出现在黄协埙的笔记当中,换言之,在黄协埙的观戏生涯中,未曾接触这些剧目。这也证明当时观众的审美发生了转变。

  (二)《粉墨丛谈》中的班社、茶园

  《粉墨丛谈》中或多或少的提到了一些班社和茶园。在黄协埙的笔记中,昆班很少,多数为京班;茶园的演出也都是以京、徽为主,少有昆剧。其中,便有“昆班基地”三雅园。在晚清京戏红火昆剧衰落的情况下,三雅园可以说为了昆剧做出了很多努力。“旧戏不足娱目,爰将旧稿翻新”,在光绪年间,三雅园致力于编排新戏。根据申报中的广告可以看出,三雅园在光绪十七年二月的演戏广告中有十八天是新戏演出。然而三雅园如此致力于新戏演出,却还是改变不了关闭的结局。

  在笔记中,多数茶园上演剧种是多样的,笔者试列举如下:

  大观茶园:清末上海四大京班戏园之一,也兼演昆剧。

  咏霓茶园:主演京剧、梆子。

  天仙茶园:清末上海四大京班戏园之一,阵容强大、角色齐全、剧种众多。

  丹桂茶园:清末上海四大京班戏园之一,笔者认为其规模宏大,伶人众多。

  金桂茶园:主演京、徽、昆,同是清末上海四大京班戏园之一。

  义锦茶园:是天仙茶园的分园,主演京剧。

  留春茶园:主演京剧。

  鸿桂茶园:主演京剧。

  《粉墨丛谈》中多次提到咏霓主人,其聘请多位伶人来咏霓茶园演出,可谓极具商业头脑。黄协埙为咏霓常客,“难销绮思和云卧,尽有闲情倚瑟歌。”写出了黄协埙在咏霓观戏的感受。

  笔记中还提到了大雅班,其中有伶人小桂林、万筱香、邱阿四、小桂香等。大雅班是晚清姑苏四大昆班之一,同治年间与大章班到沪,以三雅园为据点,合班演出全昆文戏。

  (三)花雅之争引发的改籍现象

  读《粉墨丛谈》,不难发现许多伶人都有改籍的经历。比如黄协埙记载的第一位伶人周凤林。“风林,吴人,小字桐荪,三雅部中妙选也。三雅既歇,子弟散若晨星,法曲飘零,几至音沈响绝……风林遂隶大观京部,既复改隶天仙。”光绪年间,三雅园的演出变得短促零落,很多昆班伶人对于昆剧失去信心,纷纷改学京戏、参加京班的演出。大雅班邱阿四的哥哥邱阿增脱离昆班,改隶天仙茶园,上演效果显著。之后,邱阿四与小桂香也纷纷加入天仙茶园。天仙茶园的成功致使多个茶园开始吸收昆剧演员以充实自己的班社,周凤林后正式加入了天仙茶园,成为天仙台柱。昆剧伶人入京班,京昆合作的机会增多了,可以说这间接促使昆剧的寿命延长了,但是昆班还是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总而言之,花雅之争的晚清,昆剧虽然没落,但是仍有伶人、戏班团体努力维持它。移盼墨丛谈》的关于戏园的记录并不刻意,但其隐藏的现象却不容忽视。

  三、《粉墨丛谈》中的审美观念

  在戏曲发展史上,有一些著作专门来论述表演技巧、演唱技艺,如《唱论》、《中原音韵》、《曲律》、《闲情偶寄》、《梨园原》等。《粉墨丛谈》中的记录大多也和演员外表、演出有关。

  (一)关于表演元素的记录

  首先是声腔方面的记录。

  黄协埙对于声腔的记录较少,仅对想九霄、一汪水、尽山西、日日红、金镶玉则、小金翠、小金玉及王畹云九位伶人的声音做出评价,这些伶人全部是秦腔或高腔的演员。于此可以看出黄协埙的爱好——莺喉、裂石穿云等词语多次出现,而这些词语无一不是形容声音之高亢、响亮。

  其次是舞台表演方面。

  有对余玉琴眼神的描述:……及扮《海潮珠》中之崔杼妻,《铁弓缘》中之梁夫人,则又横波流媚,冶态欺花……。邱阿四一段也有神情描写:……演《借茶》一折,佯羞薄怒,媚眼流波,莲步轻移……。可见黄协埙较为重视演员的面目表情。还有演员的装扮,如想九霄朱颜粉颈,婉丽无双;吴兰仙簪花傅粉,艳丽轻盈,姑娥靡曼;月月红颊云娇红,眉凝惨绿,这些都是面部装扮。小金玉演《游园》等剧内家装束,举止幽娴;十四旦小生则青衫窄袖,款步上场;王翠喜《十八扯》红绳约辫,嬉戏无常;金镶玉内家装束,幽娴和婉,并无错误。这些便是穿着打扮。还有一场具体演剧的描述,出现在小桂香一段:“一日,天仙演《难中福》一折,老生扮胡润芝中丞,黄褂红顶,望之俨然。帐下貔貅,戈矛如戟。桂香团扇轻衫,垂手侍立,翩翩态度,不减内史风流。”这是一段集剧目、角色、脚色、扮相于一起的记录,其细致程度使读者可以清楚的了解到这出剧上演时的具体情况,这也是《粉墨丛谈》中唯一一条详细的关于演出情况的记录。

  (二)黄协埙对伶人的评价

  笔者观察,书中所记录的伶人大部分美貌非凡,技艺过人,然其中也有两位伶人不同于其他。金镶玉:“貌虽不逮中人,而束素腰纤,裁云鬓薄,善作内家装束,幽娴和婉,宛然林下风期。”小金玉:“貌仅中人,而嘹亮珠喉……”可见,黄协埙并非只关注貌美伶人,同容貌不及中人,却另有出彩技艺的伶人也有交往,金镶玉是扮相好,小金玉则是嗓子好。凭借这点或许可以说黄协埙的评判有客观性。再观《粉墨丛谈》,除去记录的伶人花容月貌,黄协埙的用词有些片面。如“而一点樱唇,尤觉别饶妩媚”、“淫荡天然”、“冷淡中别饶妩媚”等词语,透露出黄协埙对于伶人的别样眼光。

  还有一些是对于演员修养的记录。伶人的自身修养也会影响演出效果、文人态度,这一点是不能够忽视的。《粉墨丛谈》中详细写到了伶人除戏曲演艺外的一些活动,这些活动无一例外与文人相似,或是与文人交往,或是吟诗作画,总之才气外露。其中周凤林与黄协埙交往颇深,从黄协埙学诗,称“诗弟子”。“性耽风雅,喜与文士游,谈吐风流,一洗脂粉之习,视阿堵物蔑如也。工写兰石,偶作花卉,亦颇楚楚可观。家有古琴一张,暇或清簟焚香,临风一奏,高山流水,能移我情。近更喜仿簪花妙格,濡毫运腕,疏秀绝伦。且能模写钟鼎古文,悬针折钗,盎然古趣,寸缣片纸,人争宝之。”可见,清代伶人对琴棋书画、诗文词赋甚至是经传史籍等科目均有涉猎,有些还擅能鉴别金石古董;其中一些伶人读史并非一知半解、滞而不化,而是能将其实际运用到品鉴人物上,并且能够谈论历史得失。晚清至民国期间,伶人与文人之间的交往相当密切,《粉墨丛谈》下卷的赠诗数量也可以体现這一点。清代伶人“喜近雅流”,除了可以借名士吹嘘之力令梨园增价以外,还有对文人雅士生活方式及社会地位的企盼与向往。相对来说,伶人爱好文雅则更加能够吸引文人对他们的追捧。

  四、结语

  纵观《粉墨丛谈》,它既可以作为黄协埙对伶人的记录、笔记存在,也可以作为研究晚清至民国这一时期戏曲表演不可多得的资料而存在。虽然黄协埙的写作,在笔者看来有些单一,用词有些不喜,但笔者认为,结合当时的背景、记录认真分析研究《粉墨丛谈》,定会得到更多更深刻的收获。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