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隋唐时期是古代墓志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墓志数量之多,铭文之长,历来备受学术界的瞩目。这些墓志为研究隋唐时期政治、文化、经济等的重要资料,同时,志文书法也是这个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有重要的价值。《赵王李福墓志》主要记载李福生平、职官和子嗣等,均可与史籍记载互补。本文对李福生平、职官和子嗣从史料方面进行考证,对墓志的书法风格进行分析。
关键词:赵王;李福;墓志;浅析
中图分类号:K87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039-02
一、绪论
墓志是古代丧葬礼俗中重要的随葬品,专为记叙死者姓名、籍贯、生卒年月、生平事迹等内容的丧葬器具,是当时人们生死观与丧葬文化的重要体现。墓志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基本定型,到了隋唐时期,更加普及,这一时期是古代墓志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数量之多,铭文之长,历来备受学术界的瞩目。
《赵王李福墓志》1972年5月出土于陕西礼泉县烟霞乡岩峪村西北约六百米处李福墓中,原石现藏昭陵博物馆,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藏拓。志、盖均呈正方形,盖底边长112.5厘米、厚18厘米。盖四周饰十二生肖,四刹饰宝相花纹。志盖题铭5行,满行4字,篆书“大唐故赠司空荆州大都督上柱国赵王墓志铭”。志边长112.5厘米、厚15厘米,志文41行,满行38字,楷书。
该墓志书法为楷书上乘之作,用笔方整,笔力刚劲,结体严谨,有欧阳询书法之特点。
二、《赵王李福墓志》相关问题考证
(一)李唐家族的籍贯问题考证
唐代墓志,向来为研究唐史者所重,墓主之姓名、籍贯、生卒年月、官职履历和谱系以及撰、书、刻、立者之署衔,可征信以证史,因而,众多关于墓志志主的记载可以同史籍记载互补。史籍对李唐籍贯的记载有两种,《新唐书》及部分李唐宗室碑志载为陇西成纪,而《旧唐书》及部分李唐宗室碑志又载为陇西狄道。《旧唐书·高祖本纪》:“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姓李氏,讳渊,其先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鼍七世孙也。”《赵王李福墓志》载:“王讳福,字祜,陇西成纪人也。”“载诞明哲,远符禋祀。王即太宗之第十一子,杨贵妃之所生也。”(注:《旧唐书·太宗诸子传》载“赵王福,太宗第十三子也。”此处史料载录同墓志记载有异,通常以墓志记载为实)。《大唐故郡长乐公主墓志铭》载:“公主讳丽质,陇西狄道人。”《大唐故太子少保豫州刺史越王墓志铭》(即太宗子李贞墓志)载:“王讳贞,陇西狄道人也。”狄道,即狄道县,秦置,治所即今甘肃临洮县。由于李唐认为自己的先祖是汉将李广,而《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为“陇西成纪人”,故此认为,狄道为李渊先祖徙地,成纪为李渊先祖籍贯。
(二)李福生平仕途及子嗣问题考证
1.李福被封为赵王事迹考证
《赵王李福墓志》载:“三岁封赵王,食邑口万户。”《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五卷:“乙亥,立皇子福为赵王。”《旧唐书》卷七十六·列传第二十六·赵王福传:“赵王福,太宗第十三子也。贞观十三年受封,出后隐太子建成。”
2.李福被授秦州都督、右卫大将军、隰州刺史、梁州都督事迹考证
《赵王李福墓志》载:“年始十三,甫口出閣。寻除秦州都督,作镇藩维。玉门关外,雄规自远;金城郡下,令绩方宣。乃除右卫大将军,近司宫禁。”“恤州近畿,复晖纶诰。密迩京室,非亲罕居。”“惠政傍口,弥留天。又除青部,高视海隅。”“迁隰州刺史。茜旆攸拂,芃苗毕洒。”“紫泥云降,丹帷复徙,诏除梁州都督,近届褒中。”《旧唐书》卷七十六·列传第二十六·赵王福传:“赵王福,太宗第十三子也。贞观十三年受封,出后隐太子建成。十八年,授秦州都督,赐实封八百户。二十三年,加右卫大将军,累授梁州都督。”《新唐书》卷八十·列传第五·赵王福传:“赵王福,贞观十三年始王,出后隐太子。累迁梁州都督,实封八百户。”《册赵王福青州刺史文》:“维显庆二年岁次丁巳正月庾申朔二十一日庚辰,皇帝若日,于戏,夫姬周创制,任隆方伯,炎汉垂范,寄重维城,所以任固邦基,以藩王室,惟尔右卫大将军使持节鄜州诸军事鄜州刺史赵王福,识度夷雅,器业沈秀,建鸟旗以作牧,锡虹珪以命祚,兰镝上将,既属宗英,海岱剖符,允锺懿戚,是用命尔为使持节青州刺史,其大将军及封并如故,尔其爱人理物,慎狱恤刑,率由王道,以康庶绩,祗服宠命,可不慎欤。”
3.李福子嗣问题考证
《赵王李福墓志》记载:“子建平王穆。”《新唐书·大宗诸子干专》云:“无子,神龙初,以蒋王恽孙思顺嗣王。”《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载嗣赵王李穆,后又以蒋王恽孙思顺为嗣王。《旧唐书》卷七十六·列传第二十六·赵王福传:“中兴初,封蒋王恽孙思顺为嗣赵王。”
三、《赵王李福墓志》的形制和书法艺术研究
(一)《赵王李福墓志》的形制
1.墓志纹饰
墓志纹饰是墓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墓碑的装饰风尚,但题材内容却不尽相同,这主要是树墓碑和埋墓志的根本目的有所不同而产生的。《赵王李福墓志》盖四周饰十二生肖,四刹饰宝相花纹。十二生肖来源于我国上古时期表示时间顺序的十二辰,是古老的天文学、星象学与名俗相融合的产物,自北朝到唐初,十二生肖纹饰墓志只有等级较高的墓主才能享用,其尺寸和雕饰纹样代表一定的官爵与地位。
2.墓志尺寸
在古代社会中,始终存在着等级森严的礼仪制度,葬礼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如周代墓葬中的列鼎制度、汉代墓葬的封土及陪葬品制度等。北魏政权接受了中原汉族的传统文化,这样也采用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其等级差别可以通过墓葬的各个侧面来体现。从出土的墓志来看,北魏以后其已成为皇胄贵族及官宦葬礼中重要的随葬品,有着不可替代的标识身份的作用。因此,墓志的形制与其他封建社会的礼俗器物一样,体现了严格的阶级等级。
隋唐时期,墓志不仅在各个阶层广泛使用,其尺寸也因朝代的不同有一定的变化。隋代,墓志的等级标准大体与北朝的等级标准相近,三品以上的高级官员使用边长2尺4寸以上的墓志,三公等级的官员可以用到3尺以上的墓志。李唐虽承杨隋之制,但统治时间近三百年,朝代跨度大,墓志尺寸各有不同。与隋代相比,墓志尺寸均有所增大。从目前的统计来看,初唐三品以上官员墓志要达到边长二尺五寸(75厘米)以上,很多达到边长二尺八寸(85厘米)以上,地位特别高的可以达到三尺三寸(100厘米)以上,《赵王李福墓志》志边长112.5厘米,从墓志尺寸可以看出,只有等级最高的皇族才能拥有如此大规格墓志。
3.《赵王李福墓志》书法艺术研究
墓志自南北朝定型以来,刻制工艺日趋细巧,至隋益见精善,入唐更是焕然有文明气象。大凡刻石工师,门户既立,世代传袭,手法不允稍改,况且唐初书志之人,多出技术人员,并为无名之辈。加上当时无论台省楷书手或州、县书令史,也和工师一样,大都是隋乃至周、陈的遗民,其书法积习未改,入唐后依旧故我,即使从贞观初年起,设书馆受徒,置书科取士;唐太宗又力倡右军风骨;欧阳询、虞世南秉承睿旨敛入规矩,且教示楷法。初唐初墓志书法,虽渐见端严俊朗,精密有加,贞观末年,也间有道媚可观者出,然终是隋日格局,拙重或出北朝遗俗,秀劲或绍江左流风,至高宗时,渐见妍逸。赵王李福葬于咸亨二年,陪葬昭陵,1972年出土于陕西礼泉县,该石同其他出土在昭陵的志石一样,皆出自台省书人之大手笔。
《赵王李福墓志》书法笔画平直,气势静穆,方笔捷劲有力,圆笔浑厚圆润,将楷书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欧阳询楷书的风韵,为楷书上乘之作,由此可见欧阳询书法对当时的影响颇深。《赵王李福墓志》为初唐墓志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墓志,观此墓志书法,欧书风格贯穿始终,从结构到点画,无不体现书写着娴熟的欧体技法,然绝非皆为欧书风格,细细品之,又含虞世南之遗风。此篇墓志,端严俊朗方能精密有加,间有道媚而又不失妍逸,方笔捷劲有力,圆笔浑厚圆润。
如图1《赵王李福墓志》和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两组字,从结体来看,颇为相似,特别是“九”字,撇画和横折弯钩的笔画形态、空间处理几乎一样,由此可见虞世南对当时书法影响的端倪。
图2为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和《赵王李福墓志》选字,从这两组字的结体和点画来看,《趙王李福墓志》的书写者深受欧阳询书法的影响。两个“重”字的撇画从起笔到收笔,包括撇画的斜度,极为相似。“重”字里面几个短横,《九成宫醴泉铭》和《赵王李福墓志》在处理方式上完全相同,可见墓志书写之人对欧楷技法极强的驾驭能力,可惜目前没有资料可考《赵王李福墓志》的书写者。两个“青”字亦只放第三个横画,紧收前两个横画和下面“月”部,从收放关系来看,两组字皆放一个横画,而紧收其他部分,此正印证欧体中宫紧收的特点。从笔画起始处来看,《赵王李福墓志》以方笔为主,方圆兼施,起笔处多切笔,亦不乏顺势落笔之尖笔,此均与欧书有相同之处。如表中两爪‘‘若”字的长横,均以切笔入锋,笔画方整利落。在《九成宫醴泉铭》中,点的变化极为丰富,《赵王李福墓志》中的点多处出自欧书,如“永”开头之点,“令”最后一笔,书写轻巧而富有趣味。《九成宫醴泉铭》用笔方整,笔力刚劲,包世臣说:“欧字指法沉实,力贯豪端,八方充满,更无假于外力。”欧书注重笔力,笔画结实有力,骨气内含,既不过分瘦劲,又不过于丰满,轻重得体,长短适宜,恰到好处。下表中《赵王李福墓志》“锡”“子”二字与《九成宫醴泉铭》除在字形上非常相似之外,点画的形态也极为相同,墓志中“锡”“子”二字用笔方整,笔力刚劲,结构布局精严,开张有度,颇具欧楷风范。
四、结语
通过上述对墓志的分析可知,《赵王李福墓志》极具史料价值,墓志书法和虞世南书法有一定的渊源,但是更多的是受欧阳询的影响。墓志书法和欧体不仅仅在字的结体颇为相同,就连点画的形态颇为相似,保留了欧书用笔方整,笔力刚劲,结体严谨的特点,稍少欧书之险绝。通过研究该墓志,可见当时之书风之一斑,亦能反映欧阳询书法在初唐影响的深远。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