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紫砂光素器壶的创作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9725
鲁俊

  摘 要:紫砂作品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民族瑰宝,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它起源于宋代,成熟于明、清时期,紫砂工艺制作发展到今天已到了炉火纯青的时代。

  关键词:紫砂;光素器壶;创作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6-0033-01

  宜兴紫砂壶根据形态可分为三大类:光素器壶、花塑壶、筋纹壶。它们三者鼎立并存于世,相互依托、互相映衬,共同体现出宜兴紫砂艺术的魅力和实用价值。 三者各有不同,万变不离其宗,都具有紫砂壶最初的风貌,而光素器壶以其简单大方的造型,简洁却不失灵动优美的曲线之美,深受广大壶艺爱好者的推崇,也因为他外型于几何形体极其相似,所以在全手工制作之时更加考验作者的制作技巧,制作过程中更加需要精工细作,全方位的了解紫砂。

  紫砂光素器壶以几何体为主。根据球形、筒形、长方体、立方体等几何形体演变而来。紫砂光素器壶在创作过程中要注意各个部位的比例要和谐优美,制作技艺要精湛,并要有良好的实用功能。如壶的嘴、把、钮、盖、肩、腹、圈足等与壶身整体比例应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折要清晰、流畅;它的造型比例、规整度、严密性等要求要制作到位;壶的嘴、把、钮在制作过程中要在同一直线上;壶底要平整,盖要严密,并能旋转自如;壶体不能有瑕疵等要求。

  众所周知,宜兴紫砂自宋代初创到明代日益成熟,清代继续发展至今长盛不衰。以其制作技艺精湛,造型千姿百态、古朴典雅、端庄大方等传统风格而名闻中外,深受广大紫砂爱好者的喜爱。在宜兴紫砂的优秀历史传统宝库中,凝聚了历代艺人的无穷智慧和心血,永远是我们年青一代继承和学习取之不尽的源泉。对宜兴紫砂陶艺传统风格的理解,简言之,就是端庄大方、素面素心、质朴自然。特别是“曼生壶十八式”,它是最经典也是最难学习、最难达到的。很多人在初学的前几年,把主要精力放在刻苦学习仿制名人名作上.努力从紫砂优秀传统中汲取营养,为自己所用。传承文化的设计, 最为典型的便是集和平时期的文化宣传和战争时期的司令工具于一体的“汉铎壶”; 吸纳文化的设计,最富代表的则是集南洋外销、东洋外销和北洋外销三种学说于一炉的“洋捅壶紫砂”。

  精湛的制壶技艺是评审紫砂壶价值优劣的重要标准。以光素器壶中的“光素器圆壶”为例,它是光素器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形体,它可以不加任何点缀修饰来展现紫砂艺人深厚的制作技能、审美观点和精湛的艺术修为。它在紫砂工艺制作中形体虽然是最简练的素心素面的作品,却是紫砂艺人博大胸怀、精湛技艺和崇高艺术修养的综合艺术体现。

  在创作过程中,嘴、把设计制作要优美、舒展、自然,犹如地就天成,或圆润、或飘逸。在制作过程中,口、盖要平整严密,截盖制作要到位,不能参差不齐,嵌盖要制作得严密合缝,通转而隙不容发,朴素大方、轮廓圆正;线条要纤巧,方圆要分明、清晰;表面要挺括,圆润光滑刚劲有力;点、线、面交待清楚等。这些都是在创作和制作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也是光素器壶自身价值高低的具体表现。

  一把好的紫砂壶可以表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艺术情感,紫砂已然不再单纯的是一件饮茶所用的器具,更加是作者艺术修为的体现。在所有紫砂分类中,笔者尤为喜爱光素器器,不单是因为他的成型制作非常考验制壶者的制作技巧,一把神韵非凡的光素器器,能让人在众多的紫砂壶器重脱颖而出,相信它不仅拥有一个不可挑剔、比例和谐的外型,更在于它周身所散发出来的气场,一件好的艺术品是可以引人入胜的,笔者认为紫砂光素器器更加具有这样的神奇魔力,艺术来源于“简”,越简单的艺术品更加能让人有遐想的空间,更加油艺术的丰富的空间,紫砂光素器器便拥有这样的“简”,在简单中彰显艺术非凡的力量。

  光素器圆壶和其它光素器壺一样有一个重要要素,即良好的实用功能,它的实用功能是壶嘴出水要流畅,钮的大小要合手,拿用方便。把的式样要优雅、有力度,方便使用和省力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让紫砂光素器器变换出更多不一的造型,完善我们的制作手艺。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和艺术水平,使宜兴紫砂这株艺术奇葩开放得更鲜艳、更灿烂,这些就是笔者对紫砂光素器壶及制作工艺的一些浅见。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作为新一代的紫砂艺人,尽管当今世界文化艺术风格流派纷呈, 但我们悠久的民族手工艺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只有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外来艺术, 加强扩大审美意识和设计理念, 才能开拓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充满生机的紫砂艺术之路。

  总之,情感是创作的灵魂,察是创作的先导,想象是创作的核心,创作精神和创作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以兴趣为基础,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创作能力。

  笔者相信,随着陶瓷艺术交流的不断深入和加强,其创新将迎来更加繁荣和多元化时代。

  参考文献:

  [1]韩其楼.宜兴紫砂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2]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宜兴陶瓷公司合编.陶都精华[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