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日两国在历史上交流频繁,两国作为东亚相邻的大国,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中国的文化带给日本,并在日本进行改造与融合,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却又体现着中国文化的一种自己独特的文化。在建筑园林以及庭院的设计与建造中,日本也吸收了中国的很多要素,两国的园林设计均是自然山水园林。两国在庭院营造中有着不同的审美以及手法。“枯山水”作为日本筑山理水的一种非常独特的手法,对于我们了解日本庭院设计的特色与中日的文化差异提供一个切入点。另外,枯山水由于自身极高的艺术性对于当今社会建筑园林设计以及室内设计都有极大帮助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枯山水;中日文化;园林设计;禅宗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047-02
一、历史地理环境格局
(一)历史时代因素
枯山水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平安时代。《作庭记》记载道:“于无池无遣水处立石,名曰枯山水。”因此,枯山水的意思是在有没有水池也没有细流的地方以沙为水、以石为山,是为枯山水。枯山水起源于镰仓时代,在室町时代发展并逐步达到极致。
禅宗在镰仓时代由中国传入日本,禅宗的传播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的庭院以及园林的建造。禅宗追求一种摈弃杂念、纯粹直指心性的一种精神境界,强调戒律意识与静心禅定。梦窗疏石在《梦中的问答》提到:“把庭院和修道者分开的人不能称为真正的修道者。”枯山水多出现于寺院中,在日本建筑与园林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枯山水改变了日本园林以往的形态,弃用了真山活水,真实存在的乔木灌木等等,保留下最简单的石块、沙粒,展现一种去除表面生命力而留下最真实朴实的生命面貌,这与禅宗修行相呼应。同时,以枯山水进行营造的庭院也为禅宗修行提供了合适的场所。
(二)中日交流文化渗入影响
在明代,中国山水画逐步传入日本,这促进了日本枯山水向着山水写意的方向发展。中国写意山水画大都是在有限的画纸上描绘出无穷的山水风光,其中“留白”的手法更是给人以浮想联翩意犹未尽之感。枯山水借鉴了中国山水画的写意技法,通过对沙、石、植物的组织与留白,形成了一种立体真实的三维山水画。
盆景等观赏物与山水画一同传入日本,中国园林擅长通过在小的范围中呈现大的风景格局,枯山水同时也借鉴了类似的表现手法,在空间营造上以小现大。在观赏枯山水时,通过预留遐想的余地,人们得以在有限的空间内感知无穷无限大,这与佛教中一粒恒河沙有无限世界的理论相呼应。
(三)地理环境对比
由于都处于东亚版块,中日两国文化碰撞频繁,相应的中式园林与日式园林都是基于自然山水体系的园林,但二者都有自身的特性与侧重点。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中日两国人对于山水自然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中国在地理环境上呈现幅员辽阔的壮观情形,山水格局差异大,有高山峻岭亦有低矮河湖,因此中式园林中透露的是中国山水的秀美或壮美的意境。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由于是一个岛国,四面临海,面积狭小,气候相对单一为海洋性气候,物质新陈代谢快交替迅速,因此日本园林中所表现的一般是辽阔的海洋岛屿的意向。
二、表现特色
(一)枯山水的手法特性
枯山水的的规模一般较小,多出现在寺院建筑庭院中。枯山水的构成要素主要是:石块、白砂、灌木。其中以石块和白砂最为重要,有的枯山水的设计中只有这两种要素,所有由纯粹的“石”来展现,石块在景观的筑造中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石块的品种大小各异,通过不同的摆放方向以及组团的空间形式关系,所展现的象征意义也就不同。石块象征的是高低起伏的山巒,通过不同的摆放来描绘山峦的形态。大的立石表现悬崖,不同层次也表现出空间的相对位置,较后的片石表现出瀑布的形式。小的碎石展现出诸多细流融汇为大江大河的场景。白砂几乎铺满整个庭院,代表的是海洋与河流。日本造园一般在枯山水中不用巨大的乔木,小型的灌木与苔藓较为常用,从而涵盖着极其纯粹简洁的意境。植物具有生命,而石块没有,那么也形成了有情与无情的对比,生命流逝,短暂的开花更能衬托出生命易逝,这种对比也体现着生命无常的禅学思想。
(二)与中国山水的对比
1.与中国山水画的对比
在中国山水画中,以写意的方式使用水墨的表现方式记录着山水格局。山水画中最为重要的“留白”手法,在枯山水中也有极大的体现。白砂的存在就是一种留白,象征着广大的水面,展现在三维空间中,与石块的对比正如山水画中墨与留白的对比,简约的手法给人以空寂淡泊之感,引人遐想。
中国山水画中不强调色彩,这与枯山水以石为主的形式相似。枯山水表现的是一种寂灭的禅宗思想,以简单的黑白两色描绘出大千世界的基本规律。造园专著《筑山庭造传》中记载:“远山低,近山高,远水低,近水高,应该以此宗旨巧妙叠山理水。”中国画中远近关系的描绘在枯山水中以一种立体的透视的视觉艺术呈现。
2.与中式园林筑山理水手法的对比
中国园林中用山石造园是至为关键的,山石的堆叠营造出山川秀美的自然美,模拟崇山峻岭林立。中国太湖石崇尚“瘦皱漏透”,以怪异变化视为美。日本园林用石更倾向石块的规整简洁,较中式园林的山石没有多变的外表。中国造园手法受道家“一池三山”的理念影响,拥有道家色彩,而日本园林而日本筑山理水往往模拟出汪洋中群岛的意向,这也与自身不同的地理环境有关。日式园林往往使用大面积的水体,代表广阔的海面,水体面积极大,枯山水这一特例更是弃用真水改用砂石以抽象的方式代表大面积的海面。
三、精神内涵对比
(一)宗教思想
中国的文化思想以儒家和道家为主,东汉时佛教经由由印度传入,但是主导思想依旧是儒家思想。经过不断的发展壮大,佛教传入汉地很长一段时间后,也与本地的文化产生融合。在中国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虽有有着佛家的元素,例如须弥山等,但是主旨思想依然是儒家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仅是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但不会改变本质。然而日本园林乃至整个日本的文化都是佛性的。公元6世纪佛教由中国传入日本,随后在日本逐步形成了以佛教主导的完整稳定的社会意识。在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禅宗传承。
禅宗主张“直指心性”“见性成佛”,强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定机缘下顿悟之后成佛,“千百法门,同归方寸。沙河妙德,总在心源。”对于禅宗而言,人的心境是至为重要的,修行主要修心。在禅宗的思想引领下,日本对现实山水自然风光加以凝练概括,枯山水应运而生,写意抽象的表达方式达到极致,强调一种心的意境。
(二)审美与心境
中国园林所表达出的核心思想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也一定程度上涵盖着道家隐逸超脱自由逍遥的思想。“乐山乐水”的心境在中国山水画中精神中得到充分体现,强调隐遁自在与世无争。中国私家园林一般都是由士大夫阶级建造,园林空间充满诗情画意,体现着一种愉悦之情,在其中游走,移步换景等都体现着回游式庭院的乐趣。李泽厚先生说过:“这种精神不只是儒家的教义,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普遍意识或潜意识,成为一种文化——心理结构或名族性格。中国人很少真正彻底的悲观主义,他们总愿意乐观地眺望未来。”
而日本园林表达的更多是一种“哀”的心境。由于佛家思想中存在一种重要的“无常”的修行观,强调万物无自性,世事无常。“三法印”中也宣说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无常的意思是指,世间万事万物都没有一个恒常的自性,所有的事物都是在瞬息万变着的,所有的东西都逃离不了“成、住、坏、空”这四个状态。那些看似不变的东西,它们的存在也只是表面上的存在,依靠一定的“因缘”存续一定的现象,意思是依靠自身以及外界的条件维持一个表象。但是因缘一旦到了既定的时间结束,事物就到了毁灭的阶段。刘海燕在对比中日园林文化差异时也总结道:“虽同为自然山水式园林,但中国园林有欢乐之象,能引起愉悦,因为它的儒道思想底蕴。而日本园林会有哀怨之象,会引起忧伤,因为它的佛教化倾向。”
(三)日本审美主观性
在日本,由于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交替迅速,物质新陈代谢快,像樱花等等代表着美好转瞬即逝的事物往往多会引人伤感。因此人们往往触景生情,感叹时光易逝,又同时向往永恒美好的事物。因此,枯山水多用石块也表示一种永恒的生命,植物苔藓等形成对比。而枯山水中的水不是真水,是用白砂取代水,让水免去了潮涨潮落的生命自然规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永恒不变的生命。虽然在严格意义上讲,石块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但是由于这种“缘聚”的时间相比自然气象或是人类社会都要久远得多,对比而来显得恒久常在。正因为事物变化迅速,日本人的审美总是倾向保留易逝去的美,使其精致化定格化。总之,日式庭院的审美是偏向消极的,接受衰败的事物,崇尚简洁单纯,非常专注于细节,追求凝固和永恒的美。
四、结语
日本枯山水吸收了中国园林文化的一部分特性,但通过创新改造成为日本園林营造手法中一个独一无二的形式,在室町时代发展达到巅峰。日本古典园林尤其是枯山水融汇贯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 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文化,在日本庭园艺术中达到一个至高点。现代设计中运用枯山水这一手法有诸多成功的案例,例如京都龙安寺石庭、大仙院等杰出的庭院设计。枯山水用狭小的庭院空间,表达了宽广博大的山水格局。枯山水寄情于山水,又超越了真实的自然,去除了生命的形象,却反映出对生命的凝视与永恒的追求,渺小中透露着坚强,简朴中涵盖着纯净的美。反观当今园林设计,我们对与自身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显得不够。日本园林设计勇于吸收外来优良传统,并进行改造与创新。在全球化影响下文化交流碰撞的当今时代中,我们更需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在传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也需要进行顺应时代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十庆.(作庭记)译注与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2]上原敬二.筑山庭造传·前篇[M].加岛书店,1975.
[3]普济.《五灯会元》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5]刘海燕.中外造园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曹林娣,许金生.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7]徐晓燕.从禅宗思想解读日本枯山水的精神内涵[J].安徽建筑,2007(03).
[8]孙琴,杨柳青.枯山水庭园设计要素浅析[J].文史博览(理论),2009(01).
[9]伍斌.和风禅味[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10]吴言生.禅诗审美境界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0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