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地志画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6365
方媛

  摘 要:十七世纪的荷兰成为西方历史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变革极大影响了艺术市场和赞助人体制,也影响了绘画的形式和风格。本文以十七世纪荷兰风景画中的创新——地志画作为研究,考察它的成因,关注和绘画特征及其影响。

  关键词:艺术市场;写实;审美

  中图分类号:J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012-02

  1609年,经过与西班牙王室长期的斗争,荷兰最终取得独立,建立了欧洲历史上第一个市民国家。凭借着优越的地理环境,殖民地扩张以及航海业优势,荷兰成为17世纪经济强国。虽然荷兰属于新教国家,但荷兰政府对天主教,犹太教等宗教徒是十分宽容的。繁荣的经济和宽容的宗教政策吸引了欧洲各地的人前来移民,对于那些因为政治宗教原因遭受迫害人来说,荷兰成为他们避难的天堂。在这些移民中,不仅包括工匠商人,还有大量的学者,王公,贵族。他们到来,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荷兰科学文化的发展。荷兰是当时欧洲的文化水准最高的国家之一,大多数居民具有阅读的能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7世纪,荷兰人家无论贫富贵贱,似乎都不知餍足地购买艺术品。外国游客发现了这一有趣的现象。1640年,英国旅行家蒙迪(Peter Mundy)在阿姆斯特丹旅游时写道:“所有人都极力用绘画装饰自己的房子,尤其是临街或靠外的房间。屠户和面包师在自己的店中也不甘落后,甚至连铁匠也在自己的工作间悬挂起绘画。”著名的日记作者埃弗林(John Evelyn)在1641年游历鹿特丹时写道:“在这里绘画是非常普遍的……甚至连农夫家里也挂满了绘画”。有什么活动,比美化家室更能体现荷兰人对家的热爱呢?对于大部分荷兰市民来说,大幅历史题材作品挂在起居室里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他们需要的是那些可以装饰房间增加温馨气氛的小型绘画作品。亲切的风俗画,别致的静物画,这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作品自然成为荷兰市民的首选。市民的需要为画家题材上的创新提供了动力。荷兰画家无限地扩展了从中世纪开始的欧洲绘画题材:从历史到现实,从动物到植物,从雪景到月夜,从市场到餐桌……荷蘭绘画题材的丰富性是其他17世纪欧洲国家(局限于宗教画,历史画和肖像画)无法企及的,对欧洲绘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正是在此背景下,发端于文艺复兴的风景画荷兰发展壮大被形成了独特的视觉风格。

  17世纪的荷兰画家生于中下阶层,他们通常没有坚实的经济依靠,市场风向的转变会让他们陷入经济困境中。荷兰画家窘迫的经济状况与欧洲其它国家,如近邻佛兰德斯,有着明显的对照。佛兰德斯的大多数画家和上几个世纪一样服务于宫廷,而宫廷画家的报酬是稳定和丰厚的。皇家和贵族的奢侈宫殿需要他们装饰,优雅的形象需要他们描绘,甚至日常生活用品也需要他们设计。而皇族给画家的报酬中不仅包含着艺术家劳动的报酬,还包含奖赏,这些艺术家一幅作品的收入也许比一位整日奔波市场的荷兰画家一年的收入还高。对于这些服务于节俭的新教中产阶级,以市场为导向的艺术家而言,主动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而外部环境并没有创作行为中强加任何理论上的禁忌,无疑推动了风景画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实际上,一种更普遍的见解认为,西方风景画从本质上说是城市化,商业化的文化产物,而不是上层社会的产物。新的政治形态,新的艺术赞助人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使得荷兰出现了特殊的绘画种类,描绘地方自然风景——地志画。这些把地形学的精确性和风景画传统结合在一起,把审美功能和商业功能结合起来。伴随着土地的扩张和城市的拥堵,以边远乡村景色,所谓小郊区为主题的作品流行开来。地志画既可以服务与商人,画面中所展现的秀韧场景很有可能是用来刺激富裕家庭购买郊区的地产,在这些作品中,有很多标题都带有房地产商的推销文字。另一方面,服务于渴望摆脱繁忙生活又没时间旅行的中产阶级,也因画面上的风景并不是虚幻的,它们会更加激发对自然的认同。对写实和自然美景的的歌颂的双重目的促使了荷兰画家在绘画风格上的创新。

  十七世纪,意大利仍是西方艺术的中心,这个时代意大利风景画家仍喜爱在风景中点缀希腊罗马人物或者如画的风景,在17世纪风景画历史中最著名的要数两位出生在法国生活在意大利的画家普桑与克洛德·洛兰。普桑建立了崇高的风景风格,在他晚年为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所作的著名《四季》中,四季风景与《旧约》人物交织,春季中有伊甸园亚当夏娃,夏季正上演波阿斯和路得,秋天呈现着探寻应许之地,冬天成为大洪水的背景。与普桑不同,克洛德·洛兰则充满着田园牧歌轻松,但点缀在树林,水池,建筑旁的的古典雕塑和柱子不断提醒观众风景中故事的出处。如果留意一下两位画家的赞助人,你会发现教皇乌尔班八世、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鉴于赞助人的口味以及意大利的艺术氛围,显然,普桑和洛兰的风景画还在延续着文艺复兴的包含故事情结的风景传统。

  这种理想化的风景显然不符合地志画的需求,真实无疑是最大的创作点,这让风景成为画面中绝对意义上的主角。在扬·范·戈因和雅各布·伊萨克松·范勒伊斯达尔这样的风景画家中,真实的风景被引入画中,风景绽放着淳朴的美,而现实生活人物隐匿在自然的边边角角。比如,勒伊斯达尔的《带有漂白场地的哈勒姆风景画》描绘的正是哈勒姆地带最典型的靠近郊区地带的风光漂白工作场地在画家所在时代是一个很熟悉的生活景象。当时酿酒业和漂白亚麻布(linen)的产业是哈勒姆(阿姆斯特丹附近)的主要工业。从英国、德国和波罗的海国家进口的未漂白衣服进入哈勒姆乡间进行漂白处理。地平线上的哈勒姆教堂塔尖在空间的高度微不足道,与辽阔的天空形成对比。大片云彩在天空中显得引人注目。平原的景象借助远距离的、位置较高的视角来实现的。由此带来的是视野的收窄。这里能看到带有水源的沙丘、树林以及田野上的道路。随着距离的变化,光线和阴影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效果。17世纪的荷兰画家完全把现实生活中与自然真正相依的人置于风景中,画家呈现他所见到的自然,真实,不完美。以戈因的一幅荷兰风景为例,画家画的是傍晚的乡村水景。看到这幅画,谁都难以拒绝画家逼真的刻画,厚厚的充满立体感的云层,时间感的光影,破落的房子,各种姿势和状态下的忙碌的渔夫。

  但荷兰画家绝不是照搬眼前看到的景象,风景画审美的需要要求画家在真实的基础上赋予自然诗意或形式的美感。写实的风格是画面中的一部分,荷兰画家的创造体现在绘画形式和语言的方方面面。河流是戈因的主要题材,他善于用银灰色和白色的水和黄褐色陆地之间的色彩对比,来概括丰富的自然变化和存在。在戈因的画中,一砖红色的夕阳为树林,大地,人物,渔船罩上了一层暖色调,暖色调不仅统一了多样杂乱的乡村景观,还与画面上方的蓝天白云产生对应极大丰富了画面的层次。除了在色调上同一画面外,荷兰画家还发明了美化风景的其他图式的方法。广阔的风景视角和巨大的天空就是其显著特征。范勒伊斯达尔的“哈勒姆小风景画”就是典型。这些作品几乎既是天空风景又是陆地风景,正是这两种风景的相互作用使得乡村风景获得了一种戏剧性的趣味,这使画面超越了地志模式产生了古典艺术作品中肃穆宏伟之感。

  无疑,荷兰地志画结合了写实和审美,调动艺术家独特的视角和创造力,对后世风景画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19世纪英国风景画大师正是这方面的受益者。 透纳早年就是以这种“地志画”风景进行他的艺术创作的。他十岁时便开始跟随担任过军队测绘师的地志画家托马斯·马尔顿学习水彩画,他早期的绘画即循着西方科学与理性的传统模式行事,非常细致与精确,这种有些许刻板的模仿与他后来作品中浓郁的表现意味相去甚远,然而“地志画”的经历却培养了他爱好并尊重自然以及快速作画的能力。从这个传统出发的透纳使他的色彩与构图抛弃了文艺复兴以来流行的棕色调和舞台背景,此外他对色彩的感悟与研究更使他突破了自然本身的色彩。他常运用鲜明的红黄蓝绿等未调和的纯色,却运用自己高超的层次协调能力让画面产生辉煌而又不失和谐的效果。他善于用色彩的冷暖来表达明暗,衬托空间,画面中的阴影部分亦拥有丰富的色彩,形成了一种动人心弦的诗歌般的魅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