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6176
王国丽

  摘 要:丰富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重视乡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开发,及时抢救、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美丽乡村建设;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7-0244-02

  一、引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孕育出许多特色鲜明、世代相承、具有丰富内涵的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等优秀民族文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给乡村一个美丽的外表,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其文化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美丽乡村中劳动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累与智慧沉淀。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深入挖掘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充分发挥美丽非遗的积极作用,从而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推进美丽乡村的乡风文明建设

  继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俗文化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有力载体。农村中许多宗祠庙堂里的匾额、楹联都铭刻着先贤祖训、治家格言,许多民谣、民谚、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也传递着为人、劝世、警世、爱国治家的良言,这些都是乡村最具特色的文化语境。可以深入挖掘整理,有规划地传承发展民间故事、特色工艺及特色习俗等文化遗产元素,将传统文化融入时代精神理念,加强优秀道德文化传统在广大农民代际间的传递,有效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此外,要发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曲艺、体育竞技等项目的作用,可在此基础上,积极挖掘农村独特的曲艺、体育竞技、花灯、舞狮和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让他们在劳动之余不出村就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改变农民单一的娱乐形式,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从而改变农村中的陋习,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乡风文明。

  (二)助力美丽乡村的文化产业发展

  冯骥才先生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那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藉,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美丽乡村建设要实现“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四美目标,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合理有效地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充分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市场相契合的点,走产业化之路,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例如,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西畴县“女子太阳山祭祀” ,对推动全县文化旅游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据考证,汤上果村 “女子太阳山祭祀”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至少有千年历史,是壮族历史的活化石。活动具有民间需求和生活化的特点,诠释了壮族祭祀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和恋爱文化的别样景观。当地部门多次邀请国家、省、州专家学者实地走访村寨,召开理论研讨会、深入研究挖掘论证项目中的文化内涵;项目的申报,带动了当地其它国家、省、州、县级项目的宣传保护,原生态壮族歌舞剧《太阳鸟母》的编创,使得“女子太阳山祭祀”项目成为西畴县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进而带动地方旅游业、文化产业(兴街抛花刺绣、木质水烟筒制作、篾编工艺、土纸制作工艺)的发展。

  农村蕴含着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因子,如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俗风情、故事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将这些文化因子和恬静的田园风光、富有特色的农家饮食文化等相融合,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铸就美丽乡村的文化品格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富有个性和特色之美。要避免“千村一面”“千村一景”的现象,就要在文化内涵上下工夫,提升乡村的文化品格。民族的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乡村文化是美丽乡村的魂魄,离开了文化内涵,美丽乡村建设就会缺乏生机和活力。

  大山之巅、密林深处的文山州麻栗坡城寨保护区,自然生态独特、民族文化保持完好。村内高高耸立着图腾崇拜之圣树大森林和古石门,林中有寨、寨中有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留下来的古建筑、穿在身上的白倮服饰、从远古传来的吟诵、传承千年的壮族彝族铜鼓舞、一年一度的“荞菜节”等等均沿袭了白倮人的生活状态和民族品格,向世人展示着白倮人的民族之根和民族之源。正是其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才吸引了无数的专家学者们到这里寻根探秘。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积累并传承下来的口头文学、手工技艺、礼仪民俗、地方音乐、舞蹈和曲艺等,是地区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地区文化凝结的纽带。

  因此,在美丽乡村文化品格的塑造过程中,要注意深入挖掘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风土人情,使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展现独特的魅力,提升展现乡村的文化品位。

  (四)提升美丽乡村农民的文化自觉

  近年来国家政府各部门越来越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当地文化部门通过经常组织传承人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建立传习馆、开办传承人培训班、技能提高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在文化遗产日活动中宣传、交流和展示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等方式,让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一次又一次的站到到众人的面前向更多人宣传和展示他们的技能和特长,使得传承人和村民意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村民开始重新审视乡村文化,并且树立起乡村文明的自尊文化意识。

  非遗保护的关键在于传承,传承要靠人来进行,靠的是作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农民的文化自觉,靠的是农民普遍对乡村文化的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非遺传承的内在动力。没有农民的文化自觉,就没有传承乡村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不可能持之以恒地坚守非遗保护的工作。只有农民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提升农民的文化自觉,从而逐步走向文化自信。

  三、结语

  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特有的灵魂根脉和文化资源,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可铸就美丽乡村的文化品格、推进美丽乡村的乡风文明、助力乡村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农民的文化自觉。因此,要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激活非遗在美丽乡村发展中的文化基因,寻找非遗传承和美丽乡村建设共同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韩林,李志广.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乡镇城镇化进程中的意义——以大连满族自治镇为例[J].大连干部学刊,2015(05).

  [2]周裕兰.关于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5(03).

  [3]李洪勤,王英勋,田永德.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研究——以山东潍坊为例[J].人文天下,2015(14).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