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赫哲族在其生存背景下孕育了风格特异的民族文化,其中鱼皮工艺和服饰是赫哲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本次设计在传播和发扬赫哲族传统鱼文化的基础上,将赫哲族传统鱼文化展馆看做是兼顾展览和展示于一身的综合性文化机构,在设计上做到突出个性,回归自然,展现地方文化,尤其突出赫哲族自然、纯朴、浑厚的民风。
关键词:古朴;鱼皮文化;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4-0169-01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得不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受到越来越大的打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的技艺濒临消亡,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赫哲族人口较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条更为薄弱,更应加强对其鱼文化的保护。
一、赫哲族优秀的传统鱼文化
赫哲族是一个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民族,但赫哲文化历史悠久,以渔猎文化为核心,形成了赫哲族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赫哲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鱼皮服饰工艺,传统的鱼皮技艺包括一整套复杂的加工过程,分为剥皮、干燥、熟软、拼剪缝合、艺术修饰等步骤,过去赫哲族妇女都能熟练掌握这一技艺。赫哲族的“鱼皮艺术”是在鱼皮服饰之后产生的,衍变出雕镂、拼贴、缝制等艺术形式。特点是:细腻的鳞纹形态,传奇的造型外表,古朴的韵味表现,诡异的内涵。赫哲族“鱼皮艺术”形成的“鱼皮文化”在全世界都是无与伦比的,具有历史、民族、宗教、民俗、艺术等价值,是我国民族中造型艺术的最为杰出代表,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 赫哲族传统鱼文化展示空间设计的立意
(一)设计目标
本项目的在于通过古朴的建筑外观和室内展示,利用视觉的刺激不仅让观众得到有趣的体验,而且能够更好的了解赫哲族鱼文化。主要运用了以下设计理念和原则:(1)陈列思想定位:“赫哲族鱼文化展馆”的陈列是一个以详实丰富的历史资料为依托,以大量实物展示为基础,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赫哲族、贴近群众的“四贴近”重要指示为指导,以传播赫哲族传统鱼文化为主,传承非物质文化;(2)陈列要注重历史性、艺术性、科学性、民族性、普及性的统一。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增强展览的艺术效果,增强对观众的感染力;运用现代高科手段使展示的文物得到更好的科学保护;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更加直观形象地解释鱼皮工艺的流程;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增加展览的信息含量使观众能得到更多的知识,再现赫哲族鱼文化的延续性和影响力;(3)陈列展示手法上沿主题展示和延伸层次两个线索进行。主题层次展示展品直接涉及的内容。这一层次文化定位在高中水平,尽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与简捷的展示手段告诉观众展品的主要的历史与文化信息。使观众通过主题层次的展示对赫哲族鱼文化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延伸层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陈列展示以鱼皮服饰和鱼皮工艺品为中心,以文字和形象的手段表现鱼文化的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传承价值。展览要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从教课书式说教中解脱出来,在文字与形式的设计上可适当融入商讨式、寻解式和趣味式的形式。
(二)设计方案深化
建筑占地面積为1700多平方米。主要空间有门厅、展厅、休息区、售卖区、卫生间、办公空间、资料室、库房。主要的流线有:观众流线和内部工作人员流线。建筑室内共分两层,一层功能分区主要有:门厅、售票区、大堂、卫生间、办公区、赫哲族展厅、鱼文化之捕鱼生产展厅、鱼文化之居住交通展厅、鱼文化之饮食服饰展厅;二层室内空间功能分区主要有:休息区、售卖区、办公区、卫生间、鱼文化之文学展厅、鱼文化之宗教信仰及生活习俗展厅、鱼文化之工艺品展厅、鱼文化之传承与保护展厅、体验区。室内色彩主要提取深沉稳重的颜色保证了展馆整体风格的统一,在整体的基础上尽可能突出每一部分的特点,注重与展示手段的结合以及文化特色,使得整体空间主次分明且具有故事性,同时兼顾展馆的艺术性。
本方案的室内展厅流线主要采用的是顺流线路,也就是说陈列室出入口分别在陈列室两翼,人流具有明确的顺序性和连续性,展出设施多采用版面陈列与橱柜陈列。赫哲族展厅主要展示赫哲族衣食住行,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展厅入口运用弧线形式形成一个引入空间,材料上采用的桦树皮、鹅卵石、整体地面、原木板。该展厅充分利用多样化、情景化,互动性艺术化展示手段,构建兼具古朴,神秘具有民族特色的赫哲族展厅。
三、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已经面临着巨大的威胁。许多独门技艺人亡艺绝,大量珍贵实物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加强对其的保护已经到刻不容缓。在此本方案将赫哲族独特的鱼文化用展馆的形式使人们能够更加直观的参与到对赫哲族鱼文化了解,为这样一项难得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美)克莱尔等,俞孔坚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