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少数民族以喜歌善舞著称于世,少数民族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其中云南的拉祜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组委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与其悠久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廣为流传的芦笙舞、摆舞、跳歌等舞蹈,是拉祜族社会生活中一种较为集中的文化体现。拉祜族舞蹈集宗教、礼仪、娱乐、艺术为一体,每一个舞蹈所表现的形式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拉祜族;民间舞蹈;表现形式;文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J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4-0137-01
拉祜族现有人口41万余人。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一代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其服饰也反映了这种历史和文化的变迁,既具有早期北方游牧文化的特征,也体现了近现代南方农耕文化的风格和特点。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两地区,相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地区也有分布。其中,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是最主要的聚居地。另外,作为跨界民族,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也有16万多落户人居住,他们主要从事农业。
古书①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明确指出舞蹈具有陶冶人们情操、抒发人们情感的作用,它也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少数民族舞蹈几乎渗透到了他们活动的各个领域。但是由于各少数民族的地理环境、自然生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每个民族独具本民族风格和特点的舞蹈。拉祜族舞蹈主要有芦笙舞、跳歌、摆舞3大舞种,这些舞蹈根植于该民族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之中,在其长期的演变、发展中形成了深沉、坚毅而又洒脱、欢快的独特艺术风格。拉祜族舞蹈在其本民族实现“人神合一”,追求理想生活,增强民族凝聚力,娱乐和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明清时期称今拉祜族为“倮黑”、“苦聪”、“喇乌”等。还有拉祜族最罕见于文献的称谓“锅锉蛮”。②
芦笙舞是拉祜族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大舞种,主要流传于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忙糯乡、勐勐镇、大文乡、勐库镇等拉祜村寨和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木戛乡等拉祜族聚居地,是以吹葫芦笙为伴奏的民间舞蹈。清代志书或文人游记中记述了拉祜族的生活习俗和“吹笙跳舞”的民风:“苦聪,蛮之别种,其在三猛者,以六月二十四为岁首。至期,烹羊?祀之,醉饱歌舞。”③“倮黑聚时,亲戚会饮,吹笙为乐。”④“倮黑性鲠直,……男女杂聚,携手成圈,吹笙跳舞。”⑤
拉祜族芦笙舞有两种活动形式:一种是在民族节日中仪式程序规范,要求按规定跳完所有套路,主要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神林”及“扩塔”(春节)时在家庭内举行。以“起歌”为开始,从正月初二晚上起跳,按十二属相相连跳天,以“大路歌”结束。另一种是在婚丧、娱乐时跳的葫芦笙舞,不跳传统礼仪性的套路,随意性较强。拉祜族各村寨都跳葫芦笙舞,春节时全寨或几寨人同跳葫芦笙舞,可有上百支队伍共唱共舞,场面十分壮观,春节期间可连跳半月之久。
葫芦笙舞现在已经成为全民性的欢庆舞蹈,是拉祜族自娱自乐的表演性民间三大舞种之一。澜沧县葫芦笙舞风格独特,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曾获文化部、国家民委组织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二等奖,多次参加省内外各种演出活动,已成为当地各族群众自娱自乐的健身舞种和中小学民间舞蹈课程的主要内容。
拉祜族的音乐旋律悠扬,调子丰富,所以跳歌也就显得多姿多彩。普洱市的拉祜族分布在澜沧、孟连、景观、镇沅、西盟等县。其民间歌曲可分为:叙事歌、颂歌、情歌、儿歌、催眠歌、丧葬祭祀歌五类。
拉祜族民间器乐有:吹管乐器、弓弦乐器、打击乐器三类,多用作歌舞演唱伴奏。吹管乐:澜沧拉祜纳支系流行有葫芦笙、芦笛、哩嘎都、响蔑、稻谷杆笛、必鲁等。曲目有围猪舞调、斑鸠吃食舞调、鹌鹑调等。景谷拉祜西支系的吹管乐器有大号、小号、芦笙、竹箫、哩嘎都。唢呐曲目较丰富,有过山调、隔娘调、采花调、出菜调、出门调、蜜蜂过江调等。镇沅拉祜西支系的吹管乐器有唢呐、五管葫芦里、五眼竹笛、响茂等。
拉祜族的摆舞是颇具其特色的自语性女子集体舞蹈,流传于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糯福、东回、东朗、南雅、勐马等拉祜族村寨。
拉祜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与其悠久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广为流传的葫芦笙舞、摆舞、跳歌等舞蹈,是拉祜族社会生活中一种较为集中的文化体现。拉祜族舞蹈集宗教、礼仪、娱乐、艺术为一体、每一个舞蹈所表现的形式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当今外来文化大举入侵社会各个地域,各个层面的今天,拉祜族的传统音乐和舞蹈都面临着丧失民族风格的尖锐问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的重任,是历史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义务。所以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来保护拉祜族的音乐舞蹈文化,使它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注释:
①司马迁.史记·乐书.
②见于新唐书·南蛮传下.
③见于清乾隆《职贡图》卷七载.
④见于清道光《云南通志》载.
⑤见于清道光《戚远厅志》之二载.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