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群众文化“东莞现象”略谈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5486
赖则昭

  摘 要:东莞是个低调的城市,“海纳百川,厚德务实”是东莞的城市精神,但因其发展模式、市民群体等诸多特殊因素,低调的东莞总是身不由已“被关注”,此种关注,也包括文化。本文通过群众文化解读“东莞现象”。

  关键词:群众文化;“东莞现象”;略谈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1-0252-02

  一、前言

  目前,东莞三十多个镇街都有大型的群众性节庆活动,如民俗类的洪梅花灯节、东坑卖身节;经贸类的虎门国际时装节、大朗毛织文化节;文化类的凤岗客侨文化节、沙田水文化节;体育类的谢岗登山节,塘夏高尔夫博览会,等等。这些节庆活动,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天半月,几乎贯穿全年,东莞市文广局统一取名为“我们的节日”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宣传口号为“每天绽放新精彩”。

  有专家学者预言:以东莞群众文化的井喷盛状,稍作资源整合,就可以把东莞打造成为节庆文化之都!

  二、群众文化的“东莞现象”

  (一)现象一:东莞群众文化舍得投入,夯实基础

  东莞对文化的巨大投入,基于东莞经济的发展。早在十年前,东莞的镇级电视站、文化广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就已遍布全市,硬件设施可以说是领跑全国,广场文化遍地开花,篮球运动普及到村,先后获得全国篮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特色魅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最具发展潜力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等多项殊荣。

  五年前,东莞开展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加快“四个名城”建设,投入十个亿的资金,奖励和扶持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这些文化惠民工程”,内容包括“五个有”工程、“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工程、新书增长计划、“永不关闭的图书馆”ATM建设、精品创作扶持等等,经济对文化的反哺,为东莞群众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现象二:东莞群众文化重视培育,提升品牌

  东莞是个包容的城市,海纳了数百万计的寻梦的年轻人,其中不乏文化人才。

  郑小琼是东莞的打工妹, 2007年获得人民文学奖的时候,人们还不知道她在东莞哪条流水线上上班。写出鲁迅文学奖《国家订单》的王十月,是在东莞打拼了20年的打工族。在东莞,象郑小琼、王十月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来自草根,却有着坚韧的文化自觉的精神品质,当草根文化人成为东莞文化界的中坚力量,并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的时候,他们个人的文化自觉逐渐转化为群体性的文化自觉,对地方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与文艺人才的培育相比,东莞对群众文化活功品牌的培育,更是费尽心力。比如前文提到的各镇街的特色节庆活动,还有“文化周末”、 “越唱越红”农民工歌唱大赛、 “两岸四地”客家山歌邀请赛,以及莞产音乐剧的“无中生有”、莞香文化的“有中变优”、文艺创作的“优中变强”等等,文化品牌的培育和提升,树立了东莞群众文化的良好形象。

  (三)现象三:东莞群众文化探索规矩,制定标准

  在东莞,活跃着一批文化人士,他们有前瞻思维,有专业思想,有学人担当,他们是东莞文化界的宝贵财富。这些文化精英的作用,不在于他们创作了多少获奖作品,而是他们传播正确的文化理念,推动文化制度的建设完善,他们扮演了东莞文化发展守护神的角色,推动了东莞文化的科学化、制度化发展。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工程》列入市政府“十件实事”,《新莞人文化权益保障机制研究》的开展,《公益性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的探索,《东莞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出台,广东省书法篆刻“南雅奖”等文艺大赛的永久落户,以及一系列文化考评机制的完善和全国课题的先行探索,实现了制度层面对东莞群众文化的守护。

  以上三点,是东莞文化值得称赞的地方,因此催生出群众文化的“东莞现象”——在文化部第十五、十六、十七届群星奖比赛,东莞市连续三届都有作品入围并获奖;2011-2013年,东莞市在广东省年度文艺评选中连续三年蝉联第一;2013-2016年,东莞市在广东省音乐舞蹈花会、戏剧曲艺花会、少儿艺术花会“三大花会”中奖牌总数均名列全省第一;近三年,共有300多件文艺作品获得省级以上的金、银、铜奖,群众文艺创作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三、当前东莞群众文化存在的问题

  但作为东莞文化工作者的一份子,笔者觉得更应该关注其不足。笔者认为,当前东莞文化在文化定位、文化意识、文化体制和人才制度等方面都存在不足,还有待提升。

  (一)东莞的文化品牌和城市形象,定位模糊

  东莞的文化品牌是什么?东莞的城市形象是什么?东莞文化的标志性人物是谁?说实在的,笔者在东莞生活了近二十年,心中仍然没有准确的答案(一方面是笔者的无知,另一方面是政府的宣传不够)。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传统文化日渐散失,而新的文化尚未建立,这是当前东莞的文化尴尬。其实,东莞的人文历史很深厚,她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近代史的开篇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虎门销烟、东江纵队成就过历史,可园文化、莞香文化涵养过人民,香蕉大米、腊肠烟花丰足过生活,只是在三来一补的机声里,在百万移民大军的喧嚣中,历史已经失声,甚嚣尘上的是“世界工厂”、“文化沙漠”、甚至是暧昧“莞式服务”。对此,东莞应该要有紧迫感,亟待主动发声、为己正名。

  (二)东莞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行为,急功近利

  东莞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是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典型。农民变為市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文化及思想意识却要有一个“土壤改良”后的成长适应过程。

  有的文化决策者对文化规律缺乏认识(或者是政绩需要知而不为),因此对文化缺乏理性的指导,缺乏培育的耐心,缺乏悉心呵护。在某些专家“文化就是无中生有”的鼓吹下,在“站在风口猪也会飞起来”的宣传下,都希望文化也象经济一样“跨越式发展”、实现“文化产业化”。在这种浮燥的、急功近利的思想的左右下,东莞出现了“文化高地直播车”,各路明星云集东莞淘金,有的镇街出现了“一台晚会花掉全年文化活动经费”的现象,最终帮助催生出文化部“不得使用财政资金邀请明星‘的相关规定!

  “唱歌跳舞是文化(文艺),但文化不只是唱歌跳舞”。如今,东莞文化开始了回归,莞香文化、可园文化、客侨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的得到挖掘和弘扬,这是东莞文化成熟与进步的表现。对于文化的发展,要结合地方的文化生态,要有适合的土壤、务实的培育、长久的坚持。“音乐剧”不一定就很高雅,“世界工厂”也不是贬义词,只有具备了文化自信与包容,才是一座城市真正有文化的体现。

  (三)东莞的文化体制和人才政策,发展滞后

  一是体制滞后。东莞是比较特殊的市辖镇,机构改革后,镇街文化站与广电站合并为“文广中心”,升格为“局”,但由于缺乏统一指引,业务归口,股室设置,五花八门。这种由各部门机械合并形成的所谓“大文化现象”,实际上弱化了文化职能,表现在:对上“上面千条线”,要多头对应市级不同的部局,对下时“下面一根针”,事权下放了,人权财权不匹配,工作人员穷于应付。

  二是队伍老化。由于人员配置缺乏标准化的指引,人才配置严重滞下。如:镇街图书馆大都没有专业人员;各镇街群文专干紧缺,文化编制不多且占编严重!以至在2012年全市宣传文化工作会议上,新任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潘新潮公开表示“要清理占编人员”,但五年过去了,领导换届了,现状依然。

  于是,这又催生出“外借人才”、“项目合作”、“项目承包”、“文化金主”等新的群众文化“东莞现象”……

  四、結语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最好的干部”;邓小平同志谈到“办好中国的事情,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也在不同时期强调过人的重要性,是否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和国家的兴亡。

  为此,笔者认为:要成就东莞文化名城建设,有了强大的经济支撑后,还要理顺文化体制和人才制度,有了稳定的文化人才队伍,东莞文化名城建设,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有魂之城。

  参考文献:

  [1]周俊.让群文之花放异彩--谈文化馆群众文化建设策略[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03).

  [2]赵维峰.浅谈如何做好群众文化工作[J].东方文化周刊,2014(11).

  [3]徐晓红.略谈群众文化之广场文化[J].大众文艺,2013(04).

  [4]向旻.略谈如何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J].大众文艺,2016(03).

  [5]潘新潮.实施“三个十”创文艺发展新局面[EB/OL].中国文明网,2016-11-05.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