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构式研究》是构式语法理论与现代汉语习语构式研究相结合的力作。从内容上看,该书主要包括六个部分。在绪论部分,作者从构式语法理论、口语研究和情感意义三个方面锁定该书的研究背景与研究对象,即三者的交汇点,并厘清了idiom、口语习用语与习语性构式三者之间的交叉关系。第二章是理论基础。作者先是梳理了Fillmore & Kay、Langacker、Goldberg和Croft等人对构式定义的分歧。在这一基础上提出该书主要以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为背景的,并进一步根据汉语的事实作一些修正和更具体的阐释,明确该书中构式的内涵。
关键词:习语;构式研究;情感意义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5-0060-01
近年来,以构式为基础的语法研究不断地被扩展和拓深。无论是理论建构还是实证研究,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对构式感兴趣的学者中,郑娟曼的研究是值得重视的。郑娟曼在她读博期间就开始了对习语构式的关注和思考,这7年间发表了十来篇有关习语性贬抑义构式的专题研究论文,并出版了第一部习语构式研究专著《现代汉语习语性贬抑义构式研究》(中国社科出版社2015年12月版,以下简称《构式研究》)。该书是构式语法理论与现代汉语习语构式研究相结合的力作,反映了汉语习语构式研究的最新成果。
全书在内容具有很大的创新。首先,它建立了一个以“习语性贬抑义”为纲的构式系统。以往的研究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只是习语性贬抑义构式的一隅。《构式研究》利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挖掘该类特征构式的普遍规律,可以说该项研究既有一定的宽度,又有一定的深度。此外,它是对汉语口语研究的充实。口语是语言的基础和源泉,然而口语的研究相对滞后。作者以汉语中最真切、最自然的习语性构式作为研究对象,以大量的口语语料为基础,突破了以往只用句法组合的形式规则来解释语言的局限,使我们更接近于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其次,《构式研究》对情感意义的研究不限于词汇领域,而是扩展到了句法层面。词项与句法之间不存在本质的区别,没有清晰的界限。它们都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语法体系就是以构式为基本单位形成的巨大网络。因此,大于词项的句法结构和习语同样具有情感意义。而且这些情感意义的产生可以偏离组构成分的合成意义。这些语言现象无疑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再次,《构式研究》以大量的个案研究为基础,归纳总结出了习语性贬抑义构式的构形特征。
朱德熙先生认为,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弄清楚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习语构式的不可推导性很强,虽然在形式与意义上很难找到严格的对应关系,但却也不是零乱无章的。如:简省式、引述式和疑问标记、第二人称代词和近指代词“这”、极性词、结构重组式,并进一步探讨了形义对应的理据性。对于这些形义之间关系的总结将有助于我们对习语性贬抑性构式的学习和运用;最后,该书还从习语性贬抑义构式出发对这些透明度較低的构式义的形成机制作出了统一的解释。构式语法理论的一个基本信念是构式的整体意义大于部分之和,但却没有回答构式义从何而来。陆俭明在Goldberg(2007)译著的序言中也提出:构式义是不能从已知的构成成分、内部结构关系或其他构式推得的,那么这种构式义是什么赋予的?本文从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角度,认为构式义来自构式的语境和使用频率。发现了情感义习语构式内部的不平衡性,并给予可能性的解释。通过对习语性褒扬义构式与习语性贬抑义构式的对比研究发现,后者在数量上远胜于前者,也就是说更多的构式在意义不透明的情况下,衍生出了贬抑性情感义,而不是褒扬性的情感义,这也是一个对汉语事实的新发现。另外,全书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也很有创新。在研究时,全书贯彻了以下方法论原则:一是意义和形式相结合的原则,找出习语性贬抑义和表现该意义的形式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二者互相参证;二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既注意习语性贬抑义构式意义的固定性,又重视该构式在使用中的灵活性,还注重横向与纵向历史上的传承与发展;三是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原则,既分析了习语性贬抑义构式的外在形式,又分析了构式的话语功能,并分析构式和功能间的互动关系;四是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原则,既对构式表义特征进行描写,还解释了产生这种规约化的内部机制和外部动因。
总体上说,《构式研究》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著作。它既是汉语基本语言事实的挖掘,同时也是在汉语事实的基础上对现有构式语法理论和研究模式的验证、充实和完善。而对现代汉语中习语性贬抑义构式系统的描写与总结对国际汉语教育起到一定的帮助。汉语中的一些习语,其语义或功用相对复杂且在口语中使用频率很高,是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构式研究》对具有习语性贬抑义构式的用法进行归纳总结,能加深学习者对汉语构式的理解,掌握其搭配条件和规律,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运用能力。当然,作为第一部在构式语法理论的框架下系统地探讨汉语习语构式的著作,书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关于习语性贬抑义构式与习语性褒扬性构式不平衡的探讨还缺乏具有很强说服力的深层次成因。在语料方面,该著作作为口语的研究,还缺乏对鲜活的自然语料的采录。这是以后进一步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