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马噶尔尼访华的图画记录浅析西方纪实绘画的表现特点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5794
摘 要:清代乾隆后期,英国使臣马噶尔尼访华是中国外交史和整个清代历史中的一件大事。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西方人常用速写等绘画形式来记录所见所闻和重大历史时刻,马噶尔尼访华时也有职业画师随行记录所见所闻,其图画记录今天可以被从网络和多种书籍资料中查阅到。本文认为当时的西方纪实绘画作品具有简洁传神、详略得当,但同时又受制于文化隔阂和思维偏见而有体现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表现特点。

  关键词:马噶尔尼;图画记录;西方;纪实绘画;表现;特点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5-0053-01

  清代乾隆后期,英国使臣马噶尔尼访华是中国外交史和整个清代历史中的一件大事,是中英这两个东西方大国的第一次官方正式接触。马噶尔尼访华,便以通商名义并带有英国人对华进行试探性接触、更想对华一探虚实的动机。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西方人常用速写等绘画形式来记录所见所闻和重大历史时刻,马噶尔尼访华自然也有职业画师随行随时记录,以直观的视觉化形式记录下了一行人自渤海湾入境、进京拜见乾隆皇帝但未取得实质外交成果、再经由中国内地一路南下,从广州返程的全过程之所见所闻。这些纪实绘画可以被从网络和多种书籍资料中查阅到,笔者仔细观察了马噶尔尼访华时图画记录中的数十幅纪实绘画后,认为当时的西方纪实绘画作品具有简洁传神、详略得当,但同时又受制于文化隔閡和思维偏见而有体现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表现等特点。

  一、西方纪实绘画具有简洁传神、详略得当的表现特点

  纪实绘画在西方出现较早,在西方文艺复兴后的书籍报纸等出版物中,就常见有纪实绘画之刊载,画师随身携带铅笔、翎管笔和纸张,用速写、素描、线描等形式随时快速记录所发生的事件。明代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就常以绘画形式记录在华所见所闻,例如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曾绘制过不少反映中国的纪实绘画,笔者还曾见过一幅由法国传教士所绘的反映明末崇祯皇帝自缢时场景的纪实画作,十分震撼。相比之下,中国纪实绘画很少,由于中国笔墨不便随身携带,故有事件发生时或发生后,职业画师只能事后记录所见或根据他人描述绘制,难以体现纪实效果,绘画所用时间也相对较长。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少数精心策划的活动被很多画师当场记录轮廓、重点并在事后由多人精心绘制完成,如明清时的官方典礼、仪仗,或知名官僚文人的私人雅集等;总体说来,笔者认为用中国笔墨、技法表现的中国人、物、事之纪实绘画的视觉效果要高于西方纪实绘画中表现中国时的视觉效果。

  从马噶尔尼访华的系列纪实绘画中的线条形态表现来看,画师应当是在所见或事情发生时快速记录下人物、场景的大体轮廓,再于事后着色完成;总体看来画作并不算精致,也许因为画师人手、时间有限,无法快速对多幅景象进行进行详细描绘。细细品读所有画作后,笔者感觉当时的西方纪实绘画具有简洁传神、详略得当的表现特点,对所描绘的事物能准确概括其要点和主要造型,再兼顾其他,例如描绘人物时能迅速概括其神态和身份特征、服饰特点,表现场景时则能勾绘其主要识别特征,远景则简略交代。正因为详略得当,简洁传神,尽管笔者看到这些作品的英文文字介绍时有阅读障碍,却无碍从图画中一眼看出要旨。

  二、马噶尔尼访华时的西方纪实绘画中还有一些令中国人啼笑皆非的表现特点

  在从这些马噶尔尼访华的一系列纪实绘画作品中,笔者除了看到简洁传神、详略得当,构图精巧、运用透视等西方人的绘画特点外,还看到了一些令中国人看来啼笑皆非的特点。笔者最大的困惑是,能够准确捕捉人物神态、场景特征的西方画家,为何不能让中国人看起来像中国人的模样?系列画作中有一幅乾隆帝的侧影,与乾隆帝容像对比后可知英国画师画得根本不像乾隆本人,虽然画师在短暂会面时间内无法记下乾隆帝的全部相貌特征、仅凭事后回忆难以画得像其本人,尚情有可原;但画作中包括乾隆帝在内的所有中国人形象普遍鼻梁较高、颧骨凸显,有点像西方人,这就有其他原因了。笔者认为由于西方人存在思维偏见,自认为较东方民族有一定优越感,故将中国人画得有接近自己民族的相貌特征;还有,画作中描绘中国场景生动形象、可信度高,但涉及有汉字之处,如绘制牌楼、匾额时需表现上面书写的汉字时,却无一字可识别,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东西方的文化隔阂,英国画师自然不识汉字、无法书写或凭记忆在之后补绘文字。在此看来,囿于文化隔阂和思维偏见,马噶尔尼访华的图像记录中存在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表现特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从马噶尔尼访华的图画记录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西方纪实绘画作品具有简洁传神、详略得当,但同时又受制于文化隔阂和思维偏见而有体现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表现特点。笔者对其进行了有限解读,乃一家之言,囿于信息量和相关知识功底之欠缺自有行文不周之处,还盼广大同仁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1]张丽.浅论明代群体肖像画的表现方式和技法[J].戏剧之家,2016(1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