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斯克里亚宾的“音诗”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5936
王麦

  摘 要:当斯克里亚宾的创作进入中期,我们却发现了与传统浪漫主义钢琴音乐出现差异的迹象。首先需要说明的,就是“音诗”体裁在斯克里亚宾的创作生涯中的首次出现,并且贯穿其以后一生的创作,从没有标题的“音诗”再到有标题的,从具有明确调性的“音诗”再到无调性的。可以说,“音诗”的创作犹如斯克里亚宾创作的一条脉络,很清晰地呈现出其创作的风格以及在不同时期的差异、变化、发展。因此可以说,在斯克里亚宾门类众多的作品中,“音诗”是独树一帜的体裁。

  关键词:斯克里亚宾;音诗;钢琴音乐

  中图分类号:J624.1;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5-0051-01

  纵观斯克里亚宾的创作历程,在“音诗”这个完全新颖的体裁中首次出现了晚斯其独创的“神秘和弦”因素,出现于《音诗》Op.32之中。因而,我们阳可以说:“音诗”的创作是斯克里亚宾和声风格形成的起点。

  一、《音诗》Op.32的曲式结构

  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复二部曲式类型。

  从作品的整体来看,作品的结构可以划分为A(第1-14小节)B(第15-24小节),以及变化反复的A'(第25-38小节)B'(第39-48小节)。而对各个乐段作出进一步分析:其中A段是一个带有呈示、展开和再现因素的展开性乐段,具体调性为#F大调(第1-5小节)、B大调(第6-10小节)、#F大调(第11-14小节);B段相比之下比A段的发展性特点更加明显,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在A段中看到传统的终止式,如第3-4小节,和第10-11小节的D:-T,而在B段中,表示终止式的D-T不是特别明显,而是以#F大调的属音持续音贯穿于整个乐段。A'段,为A段的变化反复,它通过纵向可动对位的方式呈现出来,调性却维持了A段的安排;B'段则是通过#F大调主音持续音一直进行到第45小节的主和弦,明确回归到#F大调。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带有尾声的两个展开性乐段的复乐段。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两首作品还是在传统曲式的框架内,由情绪的需要,在乐句和调性上作了既自由又有逻辑性的发展。

  二、《音诗》Op.32的和声特性

  这首作品和声特点是很值得研究的。上文中我们所提及的具有晚期“神秘和弦”因素的雏形,在这首作品中开始明确的出现。首先,我们能够看到许多加入九音、十三音的属变和弦,这些属变和弦虽然在一个乐段中不断重复、循环,再转调重复、循环,但是作为音乐作品中首次出现的和声结构,所产生的新鲜音效,却是给了听众一种完全不一样的听觉冲击。

  具體来说。其晚期的“神秘和弦”是以增、减、纯四度为基本架构,即:C-#F-bB-E-A-D,而我们在作品三十二之一中可以看到,第二小节的属十三和弦的形态与此结构基本类似,即:#C-G-B-#E-#A-#D,我们可以看出,此小节的和声安排和其“神秘和弦”的关系即移高小二度并且音程关系完全相同,当然,这样以完整形态的形式出现却不是很多见,仅仅在第2小节和第25小节中有所体现,并且此和弦与“神秘和弦”虽然排列相同,但是和弦性质则是不同的,“神秘和弦”的六个音全部都是作为其和弦音出现,作为一种特有的色彩呈现出来,而此处实际上仍然是带变音的属十三和弦,有些音带有明显的和弦外音性质,在后面都会有所解决。因此我们可以在作品三十二中看见其晚期和声的萌芽;在B段中所呈现的和声安排则是在#F大调属音持续音之上,减七和弦半音化折平行下行进行,造成了一种不断需要解决的倾向性,使音乐始终保持了一种极不稳定又迷茫的色彩。

  三、《音诗》Op.32与其后的《音诗》作比较分

  和晚期创作的“音诗”体裁作品相比,Op.32中的两首作品更多的是一种尝试,随着作曲家创作技法的深入发展,我们也可以发现两者存在的差异。

  首先它们之间的差异体现在作品的标题性上。在作曲家后期的创作中我们可以发现,斯克里亚宾开始将“音诗”注入标题因素,如:《悲剧之诗》,《撒旦之诗》(Satanique Poeme)Op.36.《幻想音诗》之二,《面具》(Masque)和《古怪》(Etrangete)Op.63,以及Op.61的《音诗-夜曲》)(Poeme-Nocturne)、Op.72《面向火焰》(Vers La Flamme-Poeme)等。

  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调式调性上。Op.32中的两首,调性标志明确,一首是#F大调、另外一首是D大调。而大约从Op.56,No.2开始,斯克里亚宾的创作基本上已经将调号去除,斯克里亚宾的晚期创作手法也越来越复杂,在和弦运用、节奏形态、风格倾向等多方面不断突破传统。在当时的哲学思潮不断影响下,斯克思逐渐形成了“神秘主义”的观念,并将其做完晚期音乐创作的主导思想,日趋走向极端。

  四、结语

  通过从 Op. 32 演奏角度的论述不难看出,斯克里亚宾的这两首音诗,虽然从结构上规模短小,但是在这短小的两首作品中,却把斯克里亚宾的幻想性和戏剧性展露无疑。无论从音乐内容上还是演奏技巧上, 都对于演奏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汉森(注),孟宪福(译).二十世纪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2]钟子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