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走入自然,融入生活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7368
肖瑛

  摘 要: 出来写生,其目的是让大家体验生活,“走出画面,介入社会,走入自然”这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家的姿态,也是一种生活的选择。

  关键词:艺术;写生;生活;社会

  中图分类号:J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2-0273-01

  过去,画画讲究“猎奇”,喜欢远足,去矿区、边疆、海防等荒漠边远地区,过去的艺术家喜欢去有陌生感的地方,像云南傣族地区、西藏牧民等地,看到当地人穿的衣服和憾人不一样,感到一切新奇,大量的画速写。文革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艺术家每次出去写生,都会揣着两三本速写本,在写生的期间全部画完,那时期的艺术家都很勤奋,这与艺术资讯欠发达有关。当时全国艺术类的报刊就只有几种,杭州有《富春江画刊》,北京有《美术》杂志。另外,上海美协也办了一本《上海美术通讯》,她它仅供内部交流阅读,物以稀为贵,当时大家渴望并珍惜这种“书本” 学习的机会。到了文革时期,除了上海中国画院和上海油雕院,其本身没有什么像样的美术学校或是艺术创作机构。之前的上海电影专科学校都被撤除,只保留了上海戏剧学院的舞美系专业,以及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工艺美校,印刷专科学校等。“文革”时期,绝大多数画家们艺术创作都十分勤奋,其缘由,艰难困苦的条件,如似是古人云“悲愤出诗人”一般。

  前苏联绘画艺术经验是当时全国美术界争相模仿的唯一对象。脱离当时的语境,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在现代背景下,当我们现在去看罗工柳《地道战》,那也是一张鲜活的作品,这种绘画里的生活态度是入世的,积极的,也是朴素的。那时候山西晋中的人们就是这样的。包括叶浅予说话的十三陵水库人物速写,还有王式廓、阿老等人笔下的生活场景,都是真实感人的。

  贴近生活有很多种方式,并非写生一种。对生活保持真诚的心态就是一种谦卑、恭顺的明智态度、如果说这种写生在上世纪70、80年代还有比较明显的价值存在,那现在看来,艺术家的绘画技术再成熟,再缺乏所要表达的学术主题或是思想内涵,在某个意义上还是徒劳的用功。国内读袁云生所作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风俗绘画被放在首都机场墙壁上,其结果又怎样呢?所以,凡事都有个“度”,一味地讲究贴近生活,缺少自己的思考,其结果就如同一味地追求形式而缺乏实质性内容一样,显得非常的空洞。

  很多时候,体验生活或感受社会的真实,就其对象的典型性而言,它予以我的思想和艺术创作是有积极意义的。特别是我们做作品就是为了介入社会。介入社会分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截地反映公共事件,讽刺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再者,我也可以通过表达自己的小感受,贴近生活,反映普通人的现实遭遇。如果不感受生活,又如何反映社会?

  现在人人都被“异化”了,人游走在朝九晚五的城市生活里,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活着的本质是什么。当你走进自然,才会感受人的渺小,看见朴素的自然,你会重新思考自己应该去做什么。绘画创作也不是依葫芦画瓢,它需要我们去感受对象,贴近自然,掌握第一手资料,你才会有感觉去画。法国媒体披露雕塑家凯瑟这位艺术家在创作时就像工人,脏兮兮的。当今的艺术家不再是美术史里写的那些“牛鬼蛇神”,不通人情世故的所谓“神圣”工作者,艺术家也是人,理所应当俯下身体,体验真实的生活。它是人的思想外壳,人没有思想,则是行尸走肉。贴近生活的前提是人与人的交流,不然,所见所闻也就是浮浅的表象。艺术家个人生活太单一,也势必造成眼光的短浅,肯定是没有东西表达的。

  做人越放松就越接近自然人生。同样,做作品也要“放松”。我们画画一定带有主观意识和个性,见画如见人,风格即人格。在云南重彩画派中,除了丁绍光,还有一个叫蒋铁峰的人。丁绍光在美国出了名,蒋铁峰却没有。简单而言,作为中国艺术家,首先,他在国际范围内必须彪炳自己的中国文化身份。类似在美国,亚裔人种的黑头发就是不可替代的民族符号。

  其次,他的艺术观,也就是他的文化立场。两者相辅相成。否则,他很难进入世界主流文化领域,其边缘化结局就逃脱不了。还有一点,人有回忆,当回忆往事的时候,经验必然与“事实”相平衡。艺术家塔皮埃斯,他是西班牙的左翼人士,入狱的经验带给他的记忆是,阴冷的水泥、灰白的墙面以及监狱里的涂鸦。

  因此,他的绘画与这种阴郁的记忆有关。美国的涂鸦家哈林也一样,他的作品多是由间接的线条组成。美国是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包括快节奏的纽约生活和飞驶的地铁快车,不允许你有过多的时间驻步遐想。因此,哈林的涂鸦作品和他生活的城市一样,骚动不安。他反映了美国资本社会的迅捷变化特质。

  艺术家的阅历是个人生命的累积过程;一个成功的艺术家背后有一些不为常人所知的经历或成长故事。那些作品都是来源于艺术家长久以来对生活的观察,而不是形而上的言教。比如林徽因写下的《人间四月天》,这首诗是写给她孩子的。以关怀他人的心态,顺应自然去闡述作品内涵。因此,做艺术是一个非常漫长的体验过程,如似“温水煮青蛙”,自然促就。因此,人们不能为了艺术而艺术,否则,它无异于是拔苗助长,不真实。

  走进自然,贴近生活并不是表面的口号,不是所谓的文人采风、吃农家饭,而是要用心灵,通过旅途来进行一次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最终让作品进入一个更广阔的社会领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