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儿童教育阶段,美术绘画不仅能够释放少儿的天性,还能促进智力开发。对于少儿美术教育来说,要充分结合少儿身体和心理上的特点,通过最基本的绘画技巧,让少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实现少儿的个性化发展。作为少儿美术教育者来说,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需要将培养少儿个性发展作为美术教学重点,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少儿学习美术的兴趣。
关键词:个性差异;个性发展;美术教育;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2-0213-01
个性,是一个相对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们在遗传、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家庭因素、生物因素、学校教育等相互作用中形成个性。因此,个性就会不可避免的存在差异。个性差异的存在,是个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美术教育是个合成的概念,即由美术与教育合二而一。其研究指向既区别于纯美术学科,也区别于纯教育学科,而是两者结合的产物,美术教育的涵义可以通过美术与教育两方面体现出来。不管是以哪种取向为主的美术教育,总是通过美术教学来实现美术教育目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个性培养,也是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
一、美术个性化教学的优势
首先,艺术学习就是要让人们学习了解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经验,学习适应和尊重别人不同的思考特质和传达方式。当充满着人性、富于个性的美术作品展现于我们的面前时,通过对作品的学习、探究和体悟,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艺术审美体验,可以从美术作品中了解艺术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不同时代的时代精神,感受不同国度的文化。无疑,这些丰富的人文精神营养对于我们心灵的健康和个性的塑造极有裨益。
其次,就与美术直接相关的审美个性而言,人的审美差异是基于其不同的个性。审美个性意味着独特性。真正的审美个性是独特性与丰富性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真正的个性是独特性和丰富性的有机统一。审美个性在发展过程中的独特性和丰富性的有机统一,对于促进个体完整人格的建构和个体生存发展的平衡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二、促进儿童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策略
1.让学生主动参与。对美术的兴趣是学生美术学习活动需要的情绪表现。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可以是学生原本就因为喜好美术而产生的,也可以是由于他们美术学习成功所致,更可以是因教育者生动新颖、引人入胜的教学等其他因素而促成的。美术的个性化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教学要激起学生群体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而且小学生的兴趣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如何使没有兴趣的学生变得有兴趣,使学生已有的兴趣得到升华和巩固,从而增强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的自主性,这就需要教育者多方位地实施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可以是在正式讲课或新课之前给学生安排一些“热身”运动,也可以是在课中穿插一些“加油”活动,还可以在课的小结中进行观摩、交流和演示,给学生留下更多的回味与激情。
2.创设适应学生個性发展的环境因素。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应尽可能给学生大的自由空间,不求学生作业完整性,而是要求学生在习作中要表现出创造性与想象力因素,哪怕整张习作问题多多,只要有一点点的创造性因素,都应给予肯定。
3.利用研讨会、讲座、参观展览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素质。组织开展好丰富的课外活动,通过采风等方式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可根据学生意愿建立美术小组,确定名单,制定活动计划,活动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要形式多样。如:写生、命题创作、自由想象画。经常性地开展一些有关讲座、参观画展、组织相关研讨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讲座和其他方式,也可以以大师的成长历程或作品为例进行个案分析,使学生对创造性人才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4.在美术教育中引导学生形成对自身个性特点的认识和了解。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只有在得到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的情况下,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自我判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首先需要我们具备相应的心理学知识,用有关个性特征的理论来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分析自身具有哪些个性特点。拿几张学生以前不同阶段的习作,针对习作来分析其个性特点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进行阶段性的个人总结与评价,使其了解认识自身的优势及弱点。当然,这样阶段性的评价需要很多次才能使学生对自身个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进而自我个性的肯定才能相对稳定下来。另外,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学生所显露出来的与其个性特征相适合的审美倾向及绘画特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引导,使其从无意识的流露转化为有意识的追求,并促使他们在美术实践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三、结语
总之,在美术教育中,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随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发、诱导、顺应、调整,有助于减少美术学习及美术教学的盲目性,通过美术教学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个性,引导发展不同的审美趣味,建构不同的知识结构,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的艺术个性得到积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伊丽莎白.布鲁瑞克斯.好教育者因材施教的12个方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2]王晓春.发现孩子的潜能.辩才与因材施教[M].北京:中央电大出版社,2013.
[3]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