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乡土建筑的环境观与设计借鉴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21980
段普+武惠斌

  摘 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建筑风格已经成为当今的流行趋势,更多的建筑最求简约化、现代化设计。中国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逐步淡化。如何学习借鉴和应用中国乡土建筑理念的精华,将建筑可持续发展以及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传统与当代建筑的结合与转型,这是设计师应该负有的责任。

  关键词:乡土建筑;现代建筑;借鉴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2-0169-01

  一、中国建筑发展现状

  自钢筋混泥土技术传入中国,中国建筑就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现代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飞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是我们传承千余年达到高度成就的木结构建筑无法直接接轨,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和实用性遭到怀疑与否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现代建筑技术水平还处于引进、发展阶段,我们的建筑文化、建筑理论在新技术的挑战面前还未能建立自己的支撑点。因此,当今中国建筑处于一个剧烈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建筑鱼龙混杂,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粗浅地复制所谓的现代建筑;简单地模仿传统建筑;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构建的现代建筑;城市建筑图特征;

  面对中国当前的建筑,必须有宏观的认识,探究其形成的原因,主要由技术和两个方面的因素:技术的滞后,导致建筑形式的暂时趋同。梁思成先生说过,建筑的发展,必然先解决结构上的问题,然后才能解决装饰加工的问题”;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建筑文化的暂时趋同。

  当代中国的建筑技术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应该摆脱最初的模仿和照搬,寻求中国建筑自己的道路,發掘我们民族的、地域的建筑精神,提倡结合高技术手段实现中国特有的现代主义建筑。

  二、乡土建筑的当代价值

  吴良镛先生说过:“一切真正的建筑就其定义来说是区域的”。建筑是地区的产物,其形成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中国乡土建筑设计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学说”,风水学一直是颇受争议的话题,在此,应该客观地指出,风水学说中确实存在大量迷信的成分,比如说天人感应思想的滥用、对吉凶祸福的普安段,但是摒弃这些糟粕的部分,风水学中蕴含着中国古代朴素的环境观和传统民俗文化对现如今建筑发展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经历了所谓“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危机。当代建筑思潮也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革,规划设计思想、理论、方法及实践开始注重群体及整体环境的处理。

  三、中国当代借鉴乡土建筑的探索与实践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建筑师在对传统做较深入的研究基础上,于新建筑设计中尝试运用地道的古典形式。好多具有中国传统的“民族形式”的符号加以广泛应用于新建筑中,例如代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特征的大屋顶,从而“形式”成为这类建筑的主要特征。例如:南京的中山陵、扬州的鉴真纪念馆、北京的民族文化宫等。7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走向了一个多元发展的时期。建筑设计更加重视现代主义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从对传统乡土建筑的借鉴方式上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借鉴传统乡土建筑的外表形式,利用新的技术和材料构建现代建筑中;通过空间和环境的处理、地方材料的运用等,来赋予建筑地方色彩,体现传统文化内涵和环境观等。

  这个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建筑作品,在借鉴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采用新材料新技术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更合理的建筑形式,使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达到最和谐最完美。当今在这一领域最典型的建筑当属贝律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贝氏的中国文化底蕴和现代主义大师的双重背景决定了他的设计风格,既不是传统的中国建筑,也不是欧美的现代主义建筑,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博物馆的基本色调是灰白两色,正事风墙黛瓦的苏州所常用的传统色,建筑尺度与苏州传统民居也极为相似,在现代几何造型中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但是建材却没有传统的木材,而是以钢材和玻璃相替代。博物馆里到处可见三角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几何图案,还有无数并列的直线条营造出的韵律。在博物馆的顶棚和山墙上大量运用了玻璃,这不仅使得展区更加明亮,而且也使博物馆显得通透。

  四、结语

  乡土建筑是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瑰宝,它提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以及延续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神,而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建筑设计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但是这些真贵的建筑文物正在日渐损坏和消失,说到乡土建筑的借鉴与传承,首先是要做的是保护现存的乡土建筑,使我们的探索和研究有依可据,然后才能谈到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创新。

  当代对乡土建筑的借鉴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乡土建筑的某些细节的简单模仿、拼凑和改造。应当深刻地理解和体验乡土建筑的精神和韵味,激发创作的想象力,有机地、自然地将其融入现代建筑的创构中去,营造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建筑作品来。这是我国建筑师所要探寻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2]孙璐,谷尽鹏.乡土建筑的构建与更新:楠溪江之行的思索[J].华中建筑2001(02).

  [3]吴良镛.乡土建筑的现代化:现代建筑的地区化[J].华中建筑,1998.

  [4]单军.批判的地区主义批判及其他[J].建筑学报,200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