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是1953年贺绿汀在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扩大会议上作为专题发言的一篇文章。文中所涉及到的六个问题,都是我国建国初期在音乐创作与音乐批评中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和急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建国初期中国音乐批评的生态环境与贺绿汀本人所体现出的超高的艺术修养,阐述贺绿汀《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这篇文章的成功问世的必然性。
关键词:贺绿汀;思想;责任;献身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2-0100-01
贺绿汀在1953年创作《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文论着重论述了六个问题:(1)关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体验生活的问题;(2)关于学习技术与单纯技术观点的问题;(3)民族形式与西洋风格问题;(4)抒情歌曲与小资产阶级感情问题;(5)形式主义问题,是当代中国音乐界所面临的一大难题;(6)新歌剧问题。在建国初期这样的大环境下,贺绿汀能写出这篇立场鲜明,果敢辛辣的《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并非偶然。《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这篇文章的成功问世,与建国初期音乐批评的环境和贺绿汀本人具有的深厚的理论基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都是分不开的。
一、环境因素
从批评的思想观念的层面来看,二十世纪的批评观念,在这个时段上进入了一个相对单纯的时期。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的指导方针。明确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一切有悖于此原则的都被归为异类,遭到批判。“枪打出头鸟”是很多音乐批评者不敢正视文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在音乐的创作与批评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错误和不足,而这些问题也都都是严重制约当时音乐创作与批评的核心难题。所谓时势造英雄,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了贺绿汀的这篇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的学术文献《论音乐的创作與批评》不足为怪。
二、理论能力
贺绿汀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有着丰富的理论能力和高超的创作才能。贺绿汀结合自身的理论能力与创作实践,加上他对建国初期,音乐的创作与批评的生态环境深刻的洞察力。使得贺绿汀对当时音乐创作与批评中出现的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这是他的《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能够成功问世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三、责任使然
有些人在音乐批评运动中展示的是盲从与近乎奴性的思维,而正义、气节、客观、在贺绿汀身上体现了出来。《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较为全面地阐述音乐的创作与批评的一些具体问题的精辟文论。还显示了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对艺术和人性的尊重上。
他的建议是诚恳而真挚的。贺绿汀设身处地的站在党的利益上面来考虑对艺术的管理问题,具备着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政治经历的人才能具备这种眼光。在尊重艺术的角度上和路径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站在了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待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活动。从对尊重人性的角度来看,她大声的疾呼我们应该承认小资产阶级感情的存在,但我们不能武断的把所有的抒情歌曲都归结到小资产阶级一类去。同时,贺绿汀还对当时在文艺批评领域中的不良的作风进行了批判,大声疾呼确立健康的音乐批评观念。这也贺绿汀作为一位音乐批评者,所体现的责任感。
四、献身精神
贺绿汀的这篇《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出现以后,立刻招致了来自多方面的批评。当时力挺贺绿汀的人只有两个,而反对的却此起彼伏,对贺绿汀的批评,从之前的围绕着贺绿汀同志的文章所涉及的几个问题本身进行讨论,逐渐转向“阶级批评”的高度展开批评。正如天津音乐学院教授明言老师所说“在一个不讲道理的人面前,任何争辩都是没有意义的,在一批抱着政治目的的批判者的面前,对他们的具体的批判话语的论析已经是多余的了”。对于这样的结果,我想贺绿汀自己早以有了思想准备。但是贺绿汀还是冒着被批判甚至被打成右派的风险,仍然让这篇《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问世,可见他自己鼓起了多大的勇气。他敢于“反潮流”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重的。文章提到,关于学习技术与单纯技术观点的问题;民族形式与西洋风格问题;抒情歌曲与小资产阶级感情问题等。也充分说明它不畏外部强权的各种压力,尊重音乐艺术内在规律,按照艺术学术规范展开音乐批评活动的学术人格。总之贺绿汀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也是促成贺绿汀完成此篇文章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之一。
贺绿汀的这篇文章《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能够顺利完成,并不是偶然的。这与当时的文艺环境、音乐创作与批评的观念是分不开的。另外,最重要的是贺绿汀本人所具有的深厚的理论能力,伟大的音乐家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对艺术和人性的尊重,以及自身大无畏的献身精神都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邢仪光.对贺绿汀同志“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的意见[J].人民音乐,1955(03).
赞(0)
最新评论